2011-09-09 20:00:46阿梅

2011巧克力展覽側記

2011巧克力展覽側記

    過去在課堂上講述到地理大發現對於中南美洲的影響,很習慣用白人、紅人、混血人口的比例來解釋。一方面這是大考經常出現的概念,二來常具體的呈現出白種人對於這個地區的控制。但在參觀過巧克力展之後,從神奇的可可豆(巧克力的製造原料)的變遷歷史,我想未來再說明中南美洲的古文明,或許能夠從一顆巧克力糖開始。

     歐洲人不是最早認識可可豆的民族,西元1492年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甚至忽略了當地居民視為珍寶的豆子。哥倫布的兒子斐迪南德(Ferdinand)的記錄中寫著:「當地的人們相當重視一種長得像杏仁的種子,當這些果實掉落在船上時他們會彎腰撿拾,就好像掉落的是眼珠一般」,但因為語言的隔閡加上哥倫布沒有機會嚐到可可的美味,巧克力讓西方人驚艷的機會,在另一群西班牙人手中展露。

    解說員指著皮膚白皙、帶著插著羽毛的黑軟彎斜帽子的柯提斯肖像說:「這位柯提斯攻佔阿茲特克的裝備,那黑色的彎彎帽子、配上突出的裝飾羽毛,遠看類似大蛇吐著蛇信,這剛好符合當地每五十二年會有新神仙(羽蛇神)降臨的傳說。西元1519年是這個週期應驗的最後一年,阿茲特克的統治者蒙特祖馬認為:「因為到訪的是超自然的神靈難以對抗,勝算渺茫。不過就算是神也不能抗拒禮物,因此帶著禮物先去拜訪,期待他們能開心的離開。」因為阿茲特克人對於神話的恐懼,加上西班牙人想要征服世界的野心,讓柯提斯帶領不到千人的部屬,成功的征服了阿茲特克。科提斯為了掠奪美洲盛產的金銀貴金屬,告訴阿茲特克人,白人需要黃金來醫療疾病,但是阿茲特克人的倉庫中卻囤積的是可可豆。因為可可豆能做為貨幣,一名奴隸,要價一百個可可豆;特大的火雞,要價兩百個可可豆,科提斯恍然大悟原來在當地,可可豆的經濟價值等同於黃金的價值。」

    解說員停頓一下,指著十八世紀歐洲貴族特別製造,那妝飾華麗精緻的盛放巧克力專用白瓷茶壺繼續說明:「阿茲特克人所飲用的可可水是很神聖的。這種美妙的飲品成分獨特,其中有辣椒和芬芳的香料,也會添加玉米粉。這種看似怪異,卻口感特殊的飲品傳入歐洲之後,則讓王室瘋狂。例如西元1615年,一位名叫「奧地利的安娜」(Anne of Austria)的十四歲西班牙公主,她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小公主不能想像沒有巧克力的生活,於是將可可豆裝入行囊帶到巴黎。法國人持續改變這進口食品,並且讓他結合法國的飲食。在文藝復興的後期、巴黎人認為可可是成為上癮食品中的重要選擇。因為它能夠提神或鼓舞心情,甚至還有神奇的催情效果。

    喝的巧克力又如何變成我們常見的固體巧克力呢?解說員指向巧克力從可可豆萃取的流程繼續說明:「在1828年的荷蘭將可可豆萃取出的可可脂加入糖和可可豆磨出的粉末混合,產生了用模型創造出的固態巧克力。棒狀的巧克力誕生,也有助於量產。我們有句話說: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請大家看看這幅海報的五位小朋友,有一位小朋友只能看別人吃巧克力,當時強調的訴求是巧克力太好吃,於是不能和別人分享。此外因為巧克力棒也方便攜帶,讓這種食品成為補充體力的產品之一。」請大家看看我們的小短片;解說員指著探索頻道的專題節目談到「在二次世界大戰開打初期,美國的軍方實驗計畫中,想要強化普通士兵的體力。因此實驗部門選用巧克力讓士兵們食用,軍醫指出可可果做成的巧克力,是人體補給緊急熱量的好方法,也可以持續保持戰鬥力。所以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美軍裝備齊全,除了軍事裝備的戰車、飛機、槍砲、彈藥等武器外,還有巧克力棒。在二次大戰期間持續作戰,至大戰尾聲時,美軍估計吃掉約30億條巧克力棒。」

最後解說員再讓我們看一幅人工摘採可可豆的照片談到:「去歐洲玩很多人都會買巧克力,但是直到目前大部分的巧克力還是由熱帶國家所種植如象牙海岸等地。而二十一世紀不應該再有帝國主義的掠奪行為,西方人期待更好的巧克力,就努力協助可可豆產地的種植者能獲得合理的收購價格。」我看著展場中一連串的圖文說明,理解到由可可豆連起的歷史還在繼續,第三世界國家生產原料、已開發國家販賣產品獲利,若懂得其中變遷的歷史意涵,在課堂上更能夠用現代的實情去探索過去事件發生後的影響力。阿茲特克、科提斯不再只是個字彙,而是與手中巧克力棒聯繫的魔法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