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西交會的他鄉過年
在東西交會的他鄉過年(2012年ART PLUS一月號)
文/高麗娟
土耳其介於中東與歐洲之間,被稱為騎馬游牧民族的祖輩匈奴、突厥、回紇(維吾爾)﹐延續著漂泊基因﹐從中國西北部到中亞,一路西進到伊朗建立伊朗塞爾柱王朝,再到小亞細亞,建立小亞細亞塞爾柱王朝,和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分庭抗禮,以後塞爾柱帝國在十三世紀蒙古人入侵後瓦解,分裂成各自為政的諸侯小國,其中在西方的奧斯曼侯國開始西進蠶食衰弱的拜占廷帝國,一直打到多瑙河畔,又回頭東征,統一小亞細亞,此後東征西討建立橫跨歐亞的鄂圖曼帝國(或稱奧斯曼)。這個在歐亞大草原漂流遊走的騎馬民族,曾信奉過薩滿教、祆教、景教和佛教,最後到八世紀大批改信回教。
二十世紀初,當土耳其共和國前身鄂圖曼帝國早已經實施君主立憲制時,土耳其人歡樂慶祝的所謂新年﹐還是回教的開齋節和宰牲節,前者三天被視為是小過年,後者四天是大過年。因為回曆和中國農曆一樣屬於以月亮運行為依據的陰曆,所以這些相當農曆年的回教節日在西曆中每年比前一年提前十天。
當時社會上並沒有過西曆跨年夜的習慣,但是種族複雜的大帝國裡,異教徒每當西曆新年夜來臨時,忙著辦年貨卻也不忘和回教徒鄰居分享過年喜樂,會送彩蛋、糕餅和古龍水,回教徒也禮尚往來,回送土耳其軟糖、甜點和果漿。 土耳其人眼見希臘裔鄰居傳統年夜飯中吃火雞、跳舞玩樂,亞美尼亞裔鄰居則有橄欖油煮的各式冷盤、烤火雞和八寶粥。這種西方文化傳統中的年夜飯內容和互贈禮物的作法﹐很自然地﹐在土耳其共和國建立﹐頒行西曆取代回曆後,就成為家家戶戶年夜飯的主角。
延續到三十年前,當筆者到土耳其時,土耳其人年夜飯中不可少的主菜就是一隻肚子裡填塞松子米飯,烤得香脆的火雞,或者用水煮的燉火雞。據說十六世紀初火雞傳入歐洲時,英國社會對當時國勢如日中天的鄂圖曼帝國又懼又畏,於是將這種比一般雞大的火雞稱為土耳其雞(Turkey fowl),以後只用turkey一字稱火雞。有趣的是,土耳其人初識火雞時,看牠外型像印度的孔雀,竟取名為「Hindi」(土語印度是Hindistan),又因為火雞的呆樣子,這個字在土耳其俚語中還有笨蛋、發呆的意思。
在看電視是家庭主要娛樂的三十年前,全家人齊聚餐桌旁、電視前,玩著賓果遊戲,等待一年一度跨年肚皮舞表演,是新年夜的高潮。當時土耳其只有一個國營電視台,全家大小觀賞的電視上,平日禁止出現肚皮舞孃,只有跨年夜,快到十二點時,全國上下,老弱病殘,群聚電視機前,等待國家電視台特選的肚皮舞孃穿著符合規定的薄紗舞衣,在熱情激昂的音樂節奏中,作跨年表演。這種盛況持續到二十年前開放民營電視頻道,社會風氣也由保守趨於開放後,肚皮舞才逐漸不再成為跨年夜的全民最愛。
不過﹐土耳其新年夜的另一個高潮--新年國民彩券摸彩,在經濟不景氣中仍然是全民最愛。一九二六年土耳其航空社首次發行新年航空彩券,以後改為每年獎金節節上升的新年國民彩券,給市井小民製造了新年美夢,更掀起全民過新年夜的興致,只有一些保守的宗教派仍然把西曆年視為異教徒的玩意兒,堅持以平常心對待,不但不熱衷買彩券﹐也不特意過跨年夜。
隨著社會繁榮,民生富裕,種種新年夜酒店娛樂餐會、露天音樂會、煙火會任君選擇,狂歡終宵,但是,大多數土耳其人仍然選擇帶著惜福感恩的心,全家團聚,吃著烤火雞,玩著賓果遊戲,看著肚皮舞孃抖動軀體,撫著口袋裡的新年彩券,等待新年的降臨。
土耳其人重視家庭團聚,在提倡西化,過西曆年時,延續傳統,吸收西方文化元素,融合出具有東西元素的跨年夜傳統。而人在異鄉要去除異客的感覺,就是融入異國的節日活動裡。家,在團聚過年時,更有家的感覺,無論是在東西交會的土耳其還是他處。
照片是2011年12月31日台北駐安卡拉經濟文化代表處舉辦的新年同樂會一瞥
部落格專用相簿
部落格專用相簿
部落格專用相簿
部落格專用相簿
部落格專用相簿
部落格專用相簿
部落格專用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