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2 00:55:37娟子

喝茶閑談

敏如下面這篇文章9月15日發表在蘋果日報論壇版的﹐這個版在2003年5月蘋果日報創刊前﹐透過文友傳來的徵稿廣告﹐我大膽地傳了自己以前寫的北伊拉克問題專題去應徵﹐剛好當時該版的取向是從各國的觀點來探討國際問題﹐試圖延伸台灣讀者的視角﹐不要只從台灣觀點或西方媒體觀點來看國際問題﹐於是我的土耳其觀點和土耳其文化社會觀察者的角度合了他們的胃口﹐就被接受了。原則上每月供稿一篇﹐後來據說是讀者調查還算是沒有被人討厭﹐只要我寫﹐倒也都登了﹐那個時候也給中時寫﹐剛好是我在學校與電臺最忙碌的時期﹐卻也都擠出時間寫稿。

2004年三月總統大選之後﹐論壇版換了主編﹐剛好我也換了心情﹐就沒有再寫﹐倒是敏如開始寫起來。第二階段的論壇比較名符其實﹐許多原本私底下跟我有書信來往的高手﹐大概是看我這麼個人都能在論壇版寫﹐他們也就有了勇氣去那兒投稿﹐投稿電郵址有的還是我給的。

這時我發現我過去當政論雜誌編輯培養的眼光還不差﹐因為我欣賞的寫手都開始常見報﹐而我這個生平無大志的小女人﹐開始風花雪月﹐連個新聞台都公私不分地胡來瞎搞﹐隨性寫去﹐自從點閱人數有一次突然全部歸零後﹐我更是不再介意來來往往有幾多﹐只喜歡在留言版跟識與不識﹐有興致留言的人談些心裡的感覺﹐少了一般部落格那些客套應酬﹐偶爾爆些無傷大雅的個人隱私﹐發些私室議論﹐談些兒女情長(是指我兒我女)﹐至於我的感情﹐套句朋友的話﹕都徐娘半老還在作夢嗎﹖你們說我還在作夢嗎﹖

下面這兩篇我蠻喜歡的﹐存在這裡偶爾看看吧﹗

留給後代法治而非激情


施明德發起的每人百元捐款倒扁行動,是台灣人喜歡有快速答案的又一明顯例子。把每一環節的錯誤全歸咎於陳水扁,不正是將他視為「皇帝老爺」心態的反射?他包庇親信的封建手法,不正是被某些人「仰望帝王」傳統所寵恃而出?

倒扁行動應訴諸法律

民主國家允許民眾以正當的聚集行動提出改革訴求,或抵制某項法令或決議,然而以此要求民選在位總統下台,並不符合程序,更缺乏法律效力。只要陳水扁不犯法,沒人能以道德訴求讓他下台,因為道德指陳不構成法律上的「確鑿證據」。台灣更應思索的是:到底誰把陳水扁送上台?現任總統果真下了台,弊案將從此在政壇消失?因為一個失德的總統而讓全國行政遭受影響,是一個真正民主國家的表現?從長久以來台灣人的教養素質與社會風氣觀之,陳水扁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不稱職的民選總統?

德國向來被譽為思想家與詩人的國度,缺了德國歷史上赫赫有名人物的論述與作為,人類文明必有另番面貌。然而,特出的日耳曼民族為何先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為何讓英美專美於前,直到上個世紀中葉,始終無法徹底地完成政治啟蒙,成為真正的現代民主國家?今春出版的《德國歷史上文化的誘惑》,作者沃爾夫.雷彭尼斯提出了自己的解答。他認為:德國問題的根源在於日耳曼民族長期以來的一種災難性習慣—重文化而輕政治;甚至以文化代替政治,以文化的態度對待政治問題。

此種「德國人的政治冷漠靈魂」反映於納粹高層在面對災難時展現出的悲情造作。據說當德雷斯登被毀的消息傳來,希特勒密友、德國勞動陣線的代表Robert Ley卻表現得如釋負重,說:「終於結束了,現在我們再也不必為德國文化的標誌而牽腸掛肚了!」

雷彭尼斯更提到,毀掉一件文化藝術品對希特勒的打擊要遠甚於任何一個人口密集區遭到轟炸,這一點在納粹德國幾乎是眾所周知。德國的宣傳機器對此也毫不避諱,他們相信,希特勒的這種反應在德國人看來不會是偉大統帥不關心子民的表現,反而體現其藝術品味並不因戰爭而消失。

對德國人而言,這比關心他們本身的生命更為鼓舞人心。尤其在德國中產階級精英心目中,政治只是利益集團之間的骯髒交易,文化則代表了日耳曼民族的自由與驕傲,是神聖的,因此,德國人對日常政治表現出一種出奇的厭惡。也正是出於這種政治冷漠,才使得威瑪共和國成立後始終得不到廣大民眾的接受與支持,加上其他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因素,而給了納粹可乘之機。


台灣政壇缺文化反省

然而也由於重文化的天性,使得二次戰後的德國表現出令世界驚嘆的深度反省!台灣所欠缺的便是此種以刨根方式,從文化出發所展開的反省。當今台灣的執政黨早就應該停止其行政操作,然而一切唾棄這個政權的行動必須於法有據。這一代人必須學習,也有責任給下一代正確的榜樣,並誓言以選票與律法保障社會正義與財富平均分配。只痛斥,不反省,不稱職的政黨必將輪番出現。



作者為旅居瑞士作家、個人網站:www.mjswiss.com
顏敏如



你不服從人 要人服從你


連日來倒扁行動的演變過程中,正反雙方意見大約已經盡呈,似乎誰也無法完全說服對方,但雙方其實仍舊存在不少共識。說絕大多數的人對陳總統周遭所發生的連串弊案與貪腐現象皆感深惡痛絕,應是無庸置疑的。


而在關於陳水扁是否應該主動為此辭去總統一職上,從親綠學者七一五聲明獲得許多泛綠支持者的連署來看,似乎也符合多數的民意。但當情況轉變到是否應該用群眾運動的方式迫其下台時,民意卻明顯地出現徑渭分明的態勢,不僅泛綠反制倒扁的聲浪驟增,甚至龍應台與李家同兩位學者也同樣反對上街頭。就此而言,將倒扁一事民意分歧的原因單純歸咎於藍綠對抗,恐怕是既草率又膚淺的思考。從民主制度的本質來看,筆者認為「百萬人倒扁行動」,尤其是施明德先生那種以預立遺囑的激烈方式所表達的「非倒不可」的訴求,其爭議性在於對人而非對事。就這一點,倒扁人士顯然忽略了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的不同。


社會運動非第一選擇

在以選舉與代議政治為核心的間接民主制度下,撇開少數例外的公民投票或公民複決的情況,通過選舉而產生的民選政治人物是,唯一獲得人民直接民意認同的。除此之外,在代議政治對當選者包裹委任的制度設計下,代議士所通過的各個法律或政策都不曾得到人民直接的肯認,因此,立法機關的意思與真正民意間的落差與分歧就可能產生。因而,人民在此可以主張,該不正義的法律或政策並未得到人民直接的同意,所以沒有受其拘束的義務,可以不必服從並進行群眾抗爭,社會運動有時被認為是彌補間接民主制度及代議政治缺陷的最後正當手段,理由在此。

但對於經過直接選出的民選人物,人民就不能再以模糊而鬆散的群眾運動方式,以相對性的道德或價值訴求其下台。這時如果要令其下台,人民就必須再度直接、清楚而嚴謹地表達收回其原先同意的意思,也就是說必須經過法定的罷免程序。正因為我們賦予選舉罷免創制複決這些直接民主程序更高的正當性,所以必須對其表達方式採取更嚴謹的標準。換句話說,使用制度以外的手段迫使民選政治人物下台,相對於其他平等自主公民而言,是否定其透過選舉已表示的意思,是僭越其透過罷免欲表達的意見,而這才是使民主制度的社會契約基礎徹底瓦解的原因。

事實上,濫用對人不對事的群眾抗議方式,迫使國家領導人下台以進行政爭的模式,正是中南美洲與東南亞這些好發革命國家的民主特色,也說明其半民主或偽民主的制度本質。

贊成倒扁行動的人喜歡將其正當性引申自「市民不服從」這個概念,認為對貪腐的統治者,人民應該將其驅逐下台,但這是值得商榷的。事實上,「市民不服從」這個從梭羅(Thoreau)而來的概念,指的是人民拒絕服從某一不義的法律或政策,而用類似拒絕納稅或服兵役等行動為手段,表達對苛政的不滿。金恩博士的民權運動、南非的反種族隔離政策、英國80年代的反人頭稅,不久前法國的反就業法都是如此。


不服從概念應針對事

換句話說,「市民不服從」的主張從來不曾用在直接針對特定民選政治人物的去留上面,因為民主法治國家中人民不須服從任何人,其服從的是憲法、法律與政府行為。「市民不服從」的社會運動與現代的間接民主制度間相生相息的關係,理由在此。甚至冷靜想想,在這裡將倒扁說是市民不服從的表現,也顯得矛盾而弔詭,因為要求特定人下台,比較像是要求他人服從自己,而不像是在表達自己的不服從吧?

作者為英國里茲大學法學院博士生
江雅綺




麗娟 2007-05-02 11:39:20

SadRose﹕大家急于找別人的錯處﹐互相諉過﹐哪有時間去形成反省文化﹖

“多聞闕疑”的古訓﹐被用在多聞八卦﹐製造嫌疑上。“吾日三省吾身”﹐大概是我這種嫁到國外﹐“不愛國”的女子才該作的。

SadRose 2007-04-30 20:23:11

文中說到&quot台灣政壇缺文化反省&quot,我覺得台灣還缺少了&quot反省文化&quot,在反省的主動態度上太於低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