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將衰?輿論低估美元穿透性
失靈經濟學 美元霸權基石?
* 聯合報╱賽明成/大學副教授(台北市)2014.09.30
美元霸權地位正在衰微嗎?
德國總理梅克爾今年在瑞士的會議中,對十八位諾貝爾得主提出質疑:是否經濟學的根本理論有誤,故無法預測真實世界的狀況。而二○○八年時,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也在倫敦政經學院提出類似質疑。儘管英女王與梅克爾動機不同,但提問背後不僅涉及經濟學者對局勢預測失敗的困惑,也觸及美元地位消逝與否的爭辯。
有評論指出,人民幣和歐元將與美元在儲備貨幣的爭鬥場域中,形成鼎足之勢。這忽視了美國聯準會在二○○八年次貸風暴後,實施三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的戰略意涵。有論者主張,儘管透過QE方式向金融體系注入大量流動性,可避免重蹈大蕭條覆轍,但美元快速貶值已危及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優勢地位。這一觀點低估了美國在世界金融體系的結構性權力之穿透力量。
聯準會實施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其實符合國際政治經濟學大師Strange的結構性權力之論述,亦即透過權力來形塑與決定全球政治與經濟的結構。但能將釋出的美元流動性收回,才是聯準會QE的核心要旨。
而自二○一一年九月至二○一二年底的兩輪扭曲操作(OT),展現的就是此一貨幣政策之精神。聯準會扭曲國債結構,在維持總量不變下,賣短期債券且購入長期國債,以壓低長期國債殖利率。這說明美國先前透過QE的調控政策,來延遲與轉移美國債務,及憑空創造美元套利交易情勢,將因實行OT所傳遞不再大量提供資金之信息,導致國際熱錢從原物料與新興市場回流至美國。
與此相對,國際間對人民幣朝向國際硬通貨道路邁進,仍抱持樂觀態度。然而大陸因信貸過度膨脹,其貨幣政策更須謹慎因應因聯準會結束QE而導致大陸資產泡沫化的可能性。觀察人民銀行近日突然向五大銀行挹注為期三個月五千億人民幣的短期流動性,隨後又進行十四天期正回購操作,即可見其如履薄冰的貨幣政策。簡言之,在調結構的大方向上,緊縮市場的資金,同時又釋出流動性以因應資金大量外流。
即便如此,人行下調十四天期正回購利率至三‧五%,仍釋出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信息,以避免出現系統性的國內金融風暴。在聯準會欲結束購債規模並於明年升息之際,人行在調結構的原則下,來緩解資金緊縮的貨幣行動確實具深刻意義。
事實上,美元地位並未因貶值而有所減損,反在其後相關的貨幣政策中,又強化其世界鑄幣權的角色。相較之下,未來歐元空頭走勢短期間恐不見緩解;新興市場的資金外流也勢不可擋;而大陸信貸擴張的脆弱面,將使人民幣在國際化的歷程上更增障礙。
梅克爾對經濟學說是否錯誤的質疑,其實呼應當年Strange提出知識的結構性權力,是建構起美元地位因素之一的看法。我們是否也該思考:為什麼相關政治經濟學說,非但無法對當前金融危機提出預測與解決之道,最終卻成為強化美元霸權地位的基石?
上一篇:只快樂十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