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9 05:51:59台北光點

我國出口慘?兩岸「互補」變競爭

*聯合報╱記者姜兆宇/台北報導 2012.08.18 

由於全球經濟走緩,擠壓出口成長空間,主計總處昨天修正今年的出口成長率預估值,從七月底預估的百分之零點零七,調整為負的百分之一點七二,經濟成長率(GDP)只有「一」字頭 ,出口也驚見負成長,景氣冷颼颼。

主計總處官員說,依據歷史經驗來看,除了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二○○一年網路泡沫及二○○九年金融海嘯時期,出口及民間投資負成長是「非常少見的現象」。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分析,去年七月出口金額超過兩百八十一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紀錄,由於比較基期偏高,今年七月出口值呈現大幅負成長,創下兩位數的衰退率,成為今年經濟成長的「致命傷」。
 
他也表示,由於第二季全球經濟局勢不穩,國內廠商不敢接單生產,八月後出口的反彈力道,將是今年經濟成長的重要觀察指標。
 
孫明德直言,刺激經濟,政府應拿出錢來,先設法穩住民間消費,可思考針對經濟弱勢者,發放消費券,並且擴大公共投資,帶動民間投資信心。
 
主計總處表示,近年來,中國產業供應鏈日益在地化,逐漸往內陸移動,同時間,積極發展面板、太陽能等戰略性產業,兩岸「由互補轉為競爭」;此外,國內高科技廠商面臨來自國際大廠的競爭壓力等,都限縮我國出口動能。
 
主計總處也明確指出,資通訊產品、面板及DRAM產業輸出大幅衰退,是出口明顯衰弱的主因。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韓國不是我們榜樣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 2012.08.17

同為當年的「亞洲四小龍」,韓國這幾年快速發展,讓台灣掀起一股韓國熱。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韓國不是我們的榜樣」,台灣應找出自己的強項,而不是追逐韓國。

翁啟惠會見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成員時指出,韓國政商勾結嚴重,由政府協助產業模仿、進入已發展的市場;面板產業如今輸給韓國,該想的不是要如何追趕,「應該是去找(台灣的)機會」。
 
他也提到,國內並沒有建構真正的產業藍圖,似乎常「沒有做好功課就上路」;有政策也要有藍圖,才能建構好的制度與環境。他說,一旦推出政策就要有延續性,一般政策應是持續推動一、二十年,但國內的政策藍圖都「亂掉」,「這樣我們沒辦法教學生」。
 
一年前,翁啟惠發起《人才宣言》連署,呼籲重視國內人才失衡問題;一年後再談到改善人才問題,翁啟惠昨天說,國內一直用公務體系來看學術發展、甚至經濟發展,不僅薪資結構無法改變,影響對外部人才的吸引力,也成為創新的阻力;要落實公教分軌,才能提供創新的環境。
 
翁啟惠說,過去一年修正科技基本法,明訂科研採購不受政府採購法限制,學研機構智慧財產不受國有財產法所限,都是進步,但「還不夠」。
 
翁啟惠舉例,美國教授的薪水超越總統太多,「但我們不敢」,國內往往以年資而非貢獻程度決定薪資結構;日前爆發教授核銷研究經費問題,全台四萬多個教授就有一千人涉入,「滿痛心的」。
 
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則提到,十二年前技職體系轉型普通大學就已看得出問題,如今也許能試著透過大學分類,看是否能將適合原本技職體系的學生,培養成高等實作人才。
 
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則點出國內創投所面臨的問題,國內對中小企業的投資沒有信心,民間想創業往往找不到創投基金。
 
有業界朋友曾向陳建仁表示,國內創業投資,最難拿到的是政府的國家發展基金,其次是國內的銀行團;國外銀行團最好申請。

 

大幅開放 中資正是時候
經濟日報╱社論 2012.08.18 

主計總處公布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未能「保2」,僅為1.66%,而構成經濟成長要素中的出口部分,不操之在我;民間消費部分,又受薪資低迷、民眾對未來展望不佳等影響,提振不易;唯有投資,可以經由政府的積極作為,努力超越設定目標,全年經濟成長「保2」才有希望。
 
如何提振投資?第8次江陳會簽署了兩岸投保協議,這是繼2010年中兩岸簽署ECFA之後,又一項重要的協議。大家關注的焦點,大多在於台商的人身安全獲得更大保障,以及發生商務糾紛時的仲裁解決,其實,促進兩岸企業投資,也是投保協議中相當重要的部分。臺灣應以此為契機,放開束縛,大力吸引中資來臺投資。
 
在一般的投資協議中,都會包括投資保障協議與投資促進協議。其中投資保障雖然是在被動的發生經貿糾紛時,給予適度保障;其實提供保障的最終目的還是希望雙方的相互投資可以增加,讓企業得以更有效率的使用雙方的生產資源與市場,然後增加彼此企業的競爭力。
 
在兩岸投保協議文本中對於投資促進的規範,包括第5條 「逐步減少投資限制」與第6條「投資便利化」,其內容都是希望積極增加相互投資。

在減少投資限制方面,長久以來,一般是中國對於臺商投資的限制較少,而臺灣對於中資來臺投資的限制較多。這也是為什麼會造成現在臺商在該國投資近1,000億美元,而中資來臺不到2億美元的極度不對稱的結果。也因為如此,今年4月經濟部宣布大幅度開放中資來臺投資的項目,包括製造業允許投資的項目達到97.5%,服務業與政府採購開放中資來臺投資項目超過50%。然而,看起來是大幅放寬,如果仔細分析,臺灣對中資的投資限制仍然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在服務業投資,不論在金額上或是比率上都有很多限制。
 
比方說,中資QDII來臺投資上限為5億美元,此數據與中國數百億美元規模的QDII相比實在太小,這是造成許多中資QDII不願意來臺投資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中資銀行來臺參股單一臺灣的銀行上限為5%,而單一臺灣的銀行讓中資參股的上限為10%,中資券商來臺參股臺灣券商比率的規定也相同。這麼小的參股比率很難讓參股者成為策略性夥伴,因此中資參股臺灣金融業的意願自然會很低。
 
另外,在投資便利化方面,臺灣同樣的也有很多限制,比方說,現在我們規定中國商務人士來臺停留時間一次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另外,我們給中國人士來臺簽證是一次一簽,對於中資的高階經理人而言,如果未來在臺灣駐點,一定經常會在臺海兩國之間飛來飛去,這種一次一簽的規定必然會造成許多不便。因此,我們建議雙方的政府應該考慮相互給予一年多簽的便民措施。
 

有共識情況下 馬:陸資來台應增加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台北報導 2012.08.17 

馬英九總統昨天接見「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第九屆理監事指出,中國來臺灣的投資,在國內有共識情形下,應該繼續增加,且該有的保障也要按照簽訂的投資協議,「這應該是互惠」。
 
馬總統說,日前簽訂的「海峽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本來六月底就要簽,但政府不滿意有些條文,覺得對臺商的保證不夠,所以寧可推遲,也不願意簽會招致批評的協議,因為求好要比求早更重要。
 
馬總統表示,有些指標性大案,台商吃虧,還是要繼續追下去還台商公道。政府未來會要求相關部門落實執行規定,保障台商權益。


中國吸引外資 魅力褪色
經濟日報╱記者林海/綜合報導 2012.08.17 

中國商務部昨(16)日公布,中國7月實際使用外資(FDI)金額為75.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8.7%。不但再次出現負成長,更創下2010年8月以來的新低,顯示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前景信心不足。

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表示,今年外資持續下降,特別是這兩個月下降,主要有兩個原因。「從國際看,世界經濟成長放緩,新興經濟體國家成為跨國公司戰略布局新熱點,導致全球直接投資流向會發生一些新的變化;從國內來看,土地供應趨緊,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等,使中國吸收外資的競爭優勢有所弱化。」
 
中國今年前7個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66.7億美元,也比去年同期下降3.6%。中國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歐洲債務危機久拖未決,造成歐盟對中國投資持續低迷,今年1月到7月歐盟對中國實際投資金額39.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7%。
 
部分機構認為,在中國的外資已有「製造業回流」的現象,未來幾年可能出現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的狀況。

沈丹陽認為,從中長期來看,這種「回流」不排除會以美國和一些歐盟國家製造業減少對外投資的方式反映出來,包括減少對中國投資,對此商務部將密切關注。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 策略師說,「76億的FDI還算可以,但FDI 整體下滑趨勢表明外國投資者對中國的經濟前景信心下挫,市場情緒悲觀。」

受到全球經濟成長放緩影響,去年11月至今年4月,中國FDI曾連續6個月出現負成長,今年5月份略微實現正成長,6、7兩個月再次陷入負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