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5 21:44:40台北光點

平路:看見不一樣的霧峰林家

* 聯合報╱平路 2010.07.15

中國客到台灣,霧峰林家花園常是觀光點之一,除了名園盛景,也因為中國中央台一再重播林家歷史的連續劇《百年滄海》。去年中國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在林家花園寫下「融緣」兩字,說是兩岸地緣相近、血緣相連,一時之間,霧峰林家似乎成了兩岸融合的象徵。

中國客看林家,想的是一衣帶水的中土意識。儘管高談林獻堂詩中「免被奔騰鐵騎摧」的反日心聲,卻避提他的口號「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怎麼樣在當年已經充滿主體意識。事實上,林氏倡導的愛爾蘭抗英模式是兩刃劍:台灣人既抗日,也可以倒回頭來對抗任何強權的壓迫,而林獻堂主張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更飽含著民主自治的訴求。

換句話,中國重金拍攝林家開拓史,請來一流演員擔綱卅六集連續劇,強調的是這個家族的中國情懷,卻絕不深究台灣在廿世紀之初,林獻堂、林幼春在議會設置與地方自治聯盟運動中所致力的民主自決。

同樣的政治邏輯:國府在戒嚴時期,也曾經故意淡化林獻堂詩中「底事兄弟相殺戮」中相殺戮的這對兄弟,指的是一九四六之後對台籍人士的不信任,更不肯面對林獻堂詩裡「底事異鄉長作客,恐遭浩劫未歸田」,指涉的包括二二八事件的打擊,包括為什麼一輩子抗日卻自我放逐於日本、終於病逝日本的謎底。

隔著時空想像林家,最有說服力的是梁啟超一九一一年來台寫的詩句:「豈緣漢節始沾衣」,讓人感動的豈只「漢節」,更是追求理想的那份浪漫!



以浪漫的精神來看,霧峰林家的起落具有史詩的架構。最優秀的男丁幾乎都被命運之箭射倒,他們或文功或武略,然後被構陷被汙指,成為悲劇人物下場。

林家由土豪到士紳的轉型尤其充滿戲劇感。歷經太平天國與清法戰爭,包括林文察與左宗棠的關係、林朝棟與劉銘傳的關係,其中高潮還有林文明的血濺公堂,以至老母親戴氏上京告狀等等,朝廷的恩遇常是動輒生變,林家與官軍聯手往往腹背受敵,與地方官吏的周旋更讓這個家族隨時處境險惡。

日治時代與民國,林家人仍然不悔的涉身現實政治。到頭來,再純潔的初衷也難免百味雜陳。舉其中一人,與民國史相關的林祖密(別號季商)為例,他捐納過清朝候補道台,後來受孫中山先生感召,加入「中華革命黨」擔任閩南軍總司令。對比於林祖密退出日本國籍時說出「大漢之民,何能因財富而受辱於倭奴」的快意,後來與陳炯明生隙甚至被強行繳械,而懇請孫中山調解時在信中說自己「去住不得、進退兩難」的尷尬,林祖密寫了本「出山境遇篇」,自述陷入的複雜情勢。而他的結局,死於軍閥孫傳芳手下更是一筆亂世的胡塗帳。

霧峰林家人個性鮮明、氣概干雲,身上帶著冒險與進取的移民性格。但凡與現實政治打交道,就充滿既愛且憎的曲折,家族命運起落頻仍不說,置身其中者莫不鱗傷遍體。

政治化的企圖無所不在,來到霧峰林家的中國人也選取適用的詮釋角度。央視的樣本大戲搶了先著,內容卻處處統戰的鑿痕。重新翻看這部家族史,因時制宜的解讀之外,其中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跡,始終連繫我們每個人心底的浪漫情愫。為了讓歷史多姿也多元,台灣本身的創作者應該努力來演繹與傳唱…霧峰林家的故事。

(作者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