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貿 涉及政治 令人不安
台灣社會有期待,當然還有更大的不安。馬英九總統的支持度似乎有上升跡象,但總的來看仍然還是偏低。如果兩岸經濟合作就像國民黨所說那麼樂觀,馬總統的民調就不應該持續低迷。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於社會中瀰漫著一股不安的情緒。在討論經濟合作之餘,雙方都沒有涉及政治問題,而這正是台灣不安的重要根源。
台灣與中國的往來,自1980年代後期就日趨頻繁。大量的簡化字書籍源源不斷進口台灣。但是,在台灣出版的書籍卻受到中國方面的檢查與阻止。台灣可以閱讀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甚至宣揚中國民族主義的書籍也可以在台灣通行無阻,即使批判國民黨與汙名化台獨運動的政治書籍也是如入無人之境。相反的,台灣的書籍流通絕對不能在中國得到同等待遇。文化交流其實不是文化交流,而是中國權力支配台灣書籍的進口。
台灣的不安,是因為強烈感受到言論自由之受到傷害。劉曉波因「08憲章」而被判重刑,Google在中國的撤出,都在在對台灣釋出大國崛起時的強勢姿態。經濟合作如果無法使文化交流站在平等立場,則這樣的合作都永遠暗藏著潛在危機。
大國論述 肯定國家 揶揄台灣
最使人覺得不安的是,中國境內發展出來的大國論述,對於台灣民主帶有莫名的敵意。台灣民選出來的總統與各級民意代表,不僅沒有受到公開承認,台灣的民主生活方式也是遭到百般揶揄。在大國論述的建構過程中,凡屬西方民主模式都被學者貶抑。台灣如何在迂迴、艱辛的歷史中建立民主體制,則完全一筆勾消。
大國論述最令人駭異之處,便是反覆肯定國家能力,而國家能力的核心觀念正是以中國共產黨為主導。中國的崛起與現代化,完全是依照中國的能力與方式建造起來。在朝向崛起的目標之際,毛澤東的戰略主張是必須肯定,而且評價甚高。即使發生過災難的文化大革命,也是歷史必經的過程。所謂「新左派」的理論,都注入大國論述的洪流。資本主義的汙名化,民主生活的妖魔化,再度顯現於學界的日常言談。順著這樣的思維方式,台灣民主自然是罪孽深重的歷史產物。在奢談兩岸經濟合作的今天,大國論述所帶來的不安豈可輕易忽視?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