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5 15:53:34台北光點

周行一:您想知道的經濟趨勢


* 聯合報╱周行一 2010.02.03(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所教授)

人類在2008與2009年經歷了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與經濟危機,感覺好像一夕之間財富不見了、工作消失了、都市死寂了,在危機肆虐的當兒,多數人是極度悲觀的,擔心這次危機會陷入如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全球經濟將六、七年翻不了身,不料就在2009年3月份,黑夜露出曙光,股市反彈,美元貶值、公司相繼取消無薪假。

儘管迄今全球股市已大幅反彈,但前景似乎仍充滿不確定性,全球經濟火車頭美國是否能於2010年恢復榮景?中國能否隻手撐天,帶動全球經濟呢?甚或各國為了挽救經濟所注入的大量貨幣是否會造成另一個泡沫?這三個是大家共同的問題,我將在極短的篇幅內讓讀者瞭解:美國會緩慢成長、中國不可能成為全球的經濟救星、世界將有一段穩健的經濟成長期。

■ 美國將被中國取代?千萬別相信!

美國就像一個體質很好,但短期失調的身體,只要調整好了,就會再引領風騷。美國兩百多年來累積的實力,全球無出其右,她是最會利用現代科技提高生產力的國家;最具有創新活力,因此吸引全球最多的創投資金,事實上美國已從科技、服務的創新,演進為結合科技及服務的新商業模式創新,近年來的iPhone及Google堪稱代表作;它有全球最穩定的民主政治,雖然法治嚴明,但人民自由,對人權的保護為立國精神之一,至今仍不遺餘力推動;在美國發生的一切對世界都有重大影響,這可以從美國書籍在世界各地傳播的程度看出;一個隨時反省、不斷產生新觀念、能突破思考框架的社會,才能在2009年選出第一位黑人(或者應該說非裔美人)總統,歐巴馬就職時,美國是歐美以白人為主的國家當中,第一個選出黑人總統的社會。所以如果有人說美國將開始走下坡,甚或被中國取代,你千萬不要相信,這件事不會在幾十年內發生。

不過美國的確短期失調,公私部門負債太高,需要花一些時間降低,高負債肇因於美國人入不敷出,太愛消費、企業舉債經營、政府預算赤字,顯現在外的病徵之一就是國際貿易長年大量入超,因此美國人沒有選擇,只能趁全球經濟逐漸穩定時降低支出、增加儲蓄,但這將造成世界經濟成長緩慢,而當中會受到嚴重影響的就是中國。

■ 中國大量出超 短期難變救星

中國雖有十三億人口,過去卻師法台灣以出口刺激經濟成長,所以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也是全球加工出口區,少了美國的進口,中國只能靠自己成長,所以2009年大量投入國內基礎建設,2010年中國仍舊必須大量支出,才能達到8%以上的成長率。一個以出超為成長動力的經濟體,不可能短期間轉變成以入超來拯救別人的救星。儘管胡錦濤說過,中國要從外向經濟轉為內向經濟,但這一定是一個緩慢的調整過程,因此2010年全球經濟不會因中國而成長快速,只有與中國產生較緊密貿易與投資關係的鄰近中型經濟體(如台灣)會因中國而受惠。

這次金融危機來匆匆、去匆匆,是因為各國學到了過去處理危機的經驗,能及時穩住情勢,而且這次危機並未摧毀過去累積的大量財富,因此人類前所未見的創新能力將能不停地誘發消費及支出,刺激經濟持續成長,而過去的經濟泡沫經驗應當也會讓各國政府在成長的過程中介入,所以未來應是一個較穩健的成長過程,短期間會迅速形成泡沫的機會並不高!


幽默怪誕的經濟問題(大師輕鬆讀/摘自《蘋果橘子經濟學》,大塊文化出版 2010/01/21)

(他公開稱自己是「靠脹氣取得地位的人」。)在哈佛時,李維特大四論文寫的是純種馬的培育,以第一名畢業。(他至今仍對賽馬著迷。他相信賽馬有舞弊,並設計了一套下注系統——他不願透露細節——以占這個舞弊的便宜。)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經濟學博士之前,他當了兩年的管理顧問。麻省理工學院的課程,以數學吃重出名。李維特在大學時只修了一門數學課,修完之後就還給老師了。他上第一堂研究所的課時,問旁邊同學黑板上的公式是什麼:那個長長的奇怪符號和捲捲的符號有什麼不同?「你慘了。」那個同學說。

「大家都把他的名字劃掉,」芝加哥經濟學家古斯比是他當時的同班同學,說道:「他們說,『那傢伙沒前途。』」李維特走自己的路。其他的研究生熬一整夜在解題,想要得到好成績。他卻熬夜研究和寫作。

「我的看法是,在這行裡,出人頭地的方法就是要寫出偉大的論文,」他說:「於是我開始寫。」有時,他會從一個問題開始。有時則是一組引起他注意的資料。他花了一整個夏季把多年國會選舉的資料打進電腦裡頭,純粹基於一個模糊的好奇:為什麼現任者通常容易連任?後來他在無意間看到一本政治科學的書,該書的作者群宣稱是金錢打贏選戰,就這樣。「他們試著說明,選舉結果是競選經費的函數。」他回憶道:「完全忽略了捐款者只有在挑戰者有實際勝選機會時才願意捐錢,而且現任者只有在他們有敗選可能的情況下才會花大錢。他們說服自己這是個因果關係,即使事後看來這個效果是假的。」至少,對李維特來說,這非常明顯。不到5分鐘,他就想出要寫的論文題材。「真是茅塞頓開。」他說。問題是他的資料無法告訴他誰是好的候選人,誰是不好的候選人,因此不可能把金錢的效果挑出來。和警察/犯罪率之謎一樣,他必須對這些資料使出一些技巧。由於資料是他自己輸入的,他注意到一些東西:通常,同樣的兩個候選人會多次交戰。只從這種選戰作分析,李維特就能找出真正的結果。他的結論:競選經費的效力只有一般人所以為的1/10。

他當時只是個默默無聞的研究生,竟把論文寄給《政治經濟學期刊》,有個教授說,就算只是試一下也是太瘋狂,後來竟登出了。他3年就拿到博士學位,不過由於他的輩份不高,他說,他在教授群眼中是個「隱形人,零蛋。」然後他跌跌撞撞,闖出了他今天所說的職場生涯轉捩點。由深具名望的知識菁英所組成的哈佛大學研究院士學會(Society of Fellows),提供年輕學者3年的獎學金,讓他們自由做研究;李維特得到面試機會,但他不抱任何希望。他自知初出茅廬,算不上學術界人士。學會安排他在晚餐時接受一批資深會員的面談,都是舉世知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歷史學家。他擔心在第一關沒講幾句,面談就給結束掉了。結果相反,他大獲全勝。不論被問到什麼主題——頭腦、螞蟻、哲學——他剛好都記得一些以前讀過的精髓。他的智力頓時爆發,好像從未爆發過一樣。當他告訴他們,他在明尼蘇達州花了兩個暑假賭馬時,他們聽得津津有味!

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有個舉世知名的一貫主題——自由市場福音(the Gospel of Free Markets),偏保守——因此,似乎不是很適合李維特。在他看來,芝加哥著重的是理論、深思、和大構想,而他自己所著重的則是實證、巧思、和「小巧而不重要的構想」。但芝加哥大學還有個貝克(Gary Becker)。李維特認為,貝克是過去5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貝克早就把個體經濟學理論應用到非主流的議題上,尤其是家庭和犯罪,當時並不流行這種作法。多年來,貝克被妖魔化了——像「兒童的價格」這句話就引來無數人的驚恐。「在我的職涯當中,遭受到許多經濟學者的砲轟,他們認為我的研究愚蠢、主題扯太遠、或不是經濟學。」貝克說道,但芝加哥大學支持他;他堅定不移,終於贏得1992年的諾貝爾獎;於是成了李維特的模範。貝克告訴李維特,芝加哥大學對他是個很好的環境。「並非每個人都認同你所有的研究成果,」他說:「但我們同意你所做的是很有意思的研究,這點,我們會支持你的。」李維特發現,芝加哥大學給予他的支持遠超出學術層面以外。

 

你知道真相?看了數字再說(大師輕鬆讀/摘自《飲食男女經濟學》,商業周刊出版)2010/01/28)

■ 外遇債券

男性外遇的機率要比女性高7個百分點。

哪些人特別容易外遇?兩位經濟學家(Bruce Elmslie、Edinaldo Tebaldi)在2008年的研究〈So What Did You Do Last Night? The Economics of Infidelity〉,就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他們調查3,000名男性及3,000名女性,結果發現男性有外遇的機率比女性高出7個百分點;男性不到55歲,比超過55歲更有可能外遇。如果男性表示自己不快樂,他有外遇的機率比認為自己快樂的男性高出13個百分點,此外若男性大學畢業,他有外遇的機率比那些高中學歷以下的男性要少3個百分點。

該研究還發現,妻子若想嚇阻丈夫外遇,勸其信仰宗教,以免因對配偶不忠而死後下地獄,這種威脅對丈夫來說收效甚微;不過,若丈夫外遇被「抓姦在床」的風險提高機率,就能使丈夫保持忠誠。

至於何種女性更容易外遇?研究發現,沒有宗教信仰的女性,外遇的機率會比有宗教信仰的女性高;不到45歲的女性也比45歲以上的更有可能外遇;另外,職位較高的女性也更可能外遇;至於女性若嫁給比自己學歷高的丈夫,其外遇機率較低。

外遇是種背叛配偶的行為,人們也因此會有罪惡感,不過,這種罪惡感的來源卻因性別而不同。《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期刊在2008年的研究〈Sex Differences in Feelings of Guilt Arising from Infidelity〉,找出有外遇的130名受試者(男女各半),以問卷回答相關問題,原先學者的假設是:男性由於天生想到處繁衍後代,因此,不會因外遇性行為有罪惡感,而是會因愛上別人而有罪惡感;女性則會因與別人上床而有罪惡感。

不過,實際情況卻正好相反——男性罪惡感是來自外遇的性行為,女性罪惡感則來自外遇時愛上別人。學者還把「愛上別人」與「和別人嘗試各種性姿勢」兩個選項讓女性評比,結果女性對前者的罪惡感也比後者還大。該研究也發現男性與女性都一致認為,他們的配偶發現自己「和別人上床」,會比發現自己「愛上別人」,更難獲得配偶原諒。女性對自己的另一半和別人上床的容忍度也比男性低,她們若發現自己的配偶和別人上床,會比發現配偶愛上別人,更可能導致婚姻破裂。

為避免外遇導致婚姻破裂,丈夫或妻子都會想盡辦法隱瞞另一半,因此才有「丈夫(妻子)有外遇,另一半總是最後一個知道」之語。經濟學家哈特福(Tim Hartford)對此提供一個解決方法:假設妻子懷疑丈夫有外遇,相關親友卻因不敢得罪丈夫而不願說出真相,妻子可對親朋好友發行兩種債券,一種是到某期限前,若丈夫外遇曝光,擁有此債券者就可領錢;另一種則是某期限前若丈夫沒有被發現外遇,則有此債券者可領錢。

這是因親友雖不肯說出真相,但他們「用錢投票」卻足以反映他們所知的訊息,若「有外遇債券」的價格提高,顯示親友握有外遇的訊息,就可判斷丈夫是否有外遇。

不過,這種方法還是有瑕疵,若碰上像老虎伍茲這種財力雄厚的外遇丈夫,可以匿名大力炒高「無外遇債券」價格來偽裝自己清白;此外,妻子發行這種債券,等於是不信任丈夫,雙方恐怕也很難共處下去。

只能說人性太複雜,要避免外遇也只能靠夫妻雙方平時的努力了。

■ 外貌協會坐大

63%女性當選人的外表比一般人漂亮。

宋朝翰林學士洪邁的《容齋隨筆》,曾記載唐朝選拔官吏的4個標準:(面貌端正)、(長於口才)、(寫字漂亮)、(文筆奇佳),洪邁批評唐朝把長相當做選官的標準,不能不遭致眾人非議,不過,事實上今日民主選舉,這種「以貌取人」現象可說「於今尤烈」!

3位學者在2006年9月的一篇文章〈The Looks of a Winner: Beauty, Gender and Electoral Success〉,研究芬蘭多次選舉,分析發現各候選人的外表,比他們的能力、智慧、可信任度等,更能解釋得票率高低,而且這個「美貌貼水」(因美貌而獲得的利益)對女性候選人的好處比對男性還大:當選的男性,只有40%其外表被評為「水準以上」,但當選的女性政治人物,卻有63%的外表優於平均。

這3位學者是把芬蘭共1,900個候選人,刊登在其競選廣告上的照片,給在美國、德國、瑞典等2,700多位居民來品頭論足,這些國外居民事前並不認識這些芬蘭政治人物。

分析發現,男性居民對當選或落選的男候選人,給他們的外表評價其實都差不多,但女候選人卻是另一個故事。女性當選者得到的長相評價,都明顯比落選者高。若是在同黨、同選區的競爭,美貌則是唯一「統計上顯著」影響結果的因素。

若現任候選人競選連任,外表就不是重要因素,但對新參選者來說,長相仍是關鍵:新參選而當選的女性,有65%的外表比其他平均新參選者要好,男性則是57%。

整體來說,最帥的男候選人,其得票率比最醜的男候選人要高6到8個百分點,而最漂亮的女候選人其得票率,甚至比最醜的女候選人還要高10個百分點。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曾稱,1950年代英國流傳一句話:「如果政黨推一頭豬出來選,我們照樣投給這隻豬。」如今選民對政黨推出的候選人,不分優劣照單全收的現象已一去不返。在選民自主意識高漲下,政客必須重視外表,讓選民「賞心悅目」,才有可能脫穎而出,如美國哈佛大學教授Linda Bilmes所說,對那些搖擺不定、卻能左右選舉結果的選民來說,候選人長相有特別大的影響力。

近年來最不修邊幅的政治人物,或許是正在美國紐約州監獄服刑的參議員James Traficant,此人連續9次當選參議員,最後因為詐欺、逃稅等罪名入獄,他在公眾場合出現時,總是一頭不加修飾的亂髮,他曾公開說:「我是否用割草機整理頭髮?我想是的。」從政者就算姿容奇陋,亦不礙其能散發出令人折服的氣質魅力。據《世說新語》〈容止〉,漢末,魏王曹操有次要見匈奴來的使者,擔心自己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不足雄遠國」,於是叫手下一個長相莊嚴威武的崔琰來冒充他,曹操自己則假扮成崔琰床頭邊的帶刀侍衛,事後曹操派人問這個使者,該使者說:「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曹操得知,派人追殺此使。

政治人物長相漂亮雖有先天優勢,但若刻意追求外表,恐怕是捨本逐末。大文學家林語堂在《論讀書》中就說:「若欲求美男子小白臉,盡可於跑狗場、跳舞場,及政府衙門中求之。」又說:「有漂亮臉孔,說漂亮話的政客,未必便面目不可憎。」對那些長得漂亮的政治人物,可說極盡譏諷之能事。林氏若見當今政壇帥哥美女當道,恐怕更要發出不平之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