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英雄後裔 樂當台灣人 藝術家一起分享創作 好有力量
*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 2009/10/30
國立交通大學電資學院學術英文講師史蒂芬‧華樂斯,外型俊秀,上課活潑、風趣,見解精闢,成了人氣鮮師。他曾遊訪全世界60多個國家,「最愛的就是台灣」。
史蒂芬是蘇格蘭人,來台8年,最近取得永久居留權。愛看電影者,或許有印象,他是電影「英雄本色」描述的那名帶領蘇格蘭人對抗英格蘭的民族英雄威廉‧華樂斯的後裔。
「為何到台灣?」史蒂芬說,在加州讀企管碩士時聽台灣同學分享,對台灣很好奇,來台後果然被台灣人的好客、熱情吸引。
他說,某年冬天騎機車等紅綠燈,天氣冷、搓起雙手、呵氣,未料旁邊一名嚼檳榔、戴金項鍊、臉上一道刀疤、看來像「大哥」者,二話不說,脫下手套丟給他就騎車走了,「我謝謝都來不及」,讓他深深感動。
史蒂芬在交大教科技英文寫作、英文簡報技巧,指導碩、博士班生以學術英文撰寫論文,發表到國際期刊。
他觀察,台灣學生研究能力傑出,但英文寫作能力較弱,高達百分之廿七的論文被退件,主因都是英文寫作。「口語英文和學術英文差很大」,他還整理出台灣論文寫作者常犯的九大錯誤,在課堂和講堂上提醒,不少教授和研究生的論文因此被國際期刊接受。
他的演講邀約滿檔,未來想辦研討課程、出版專業教科書,還要發展e-learning課程,「真離不開台灣了」。
郭文泰十六年前來台學國劇時,沒想到此行會改變他一生。他回美念博士、任教,仍一次次回到這裡,因為他覺得台灣才是他的家。一九九八年創組「河床劇團」至今,他的國語「台灣化」到會在思考時講「ㄟ」,也會像年輕人一樣自答「對呀」。問他不喜歡台灣哪點,他竟講不出來,因為他覺得台灣什麼都好。
回台像回到家 什麼都好
問:台灣什麼地方最吸引你?
答:台灣劇場界合作的氣氛很吸引我。在美國,劇場充滿競爭關係,會鬥爭,很小氣。但在台灣,大家彼此幫忙,比如問「你覺得這個畫面怎麼樣」,一起分享、一起創作。這對藝術家很重要。這種健康的態度,是台灣藝術界最有力量的地方。
早打拳晚跳舞 活力充沛
我在台灣找到的這群很棒的藝術家,讓我覺得回台灣就像回到家,很舒服。我曾在美國教書,但那裡就是下班後吃晚餐、看電視,然後睡覺,這種生活對我創作毫無幫助。所以我六年前決定重回台灣。年薪雖然少了四萬美元,但我覺得生命中有比賺錢更重要的東西。
台北的生活節奏、energy,也吸引我。我走出家門,五分鐘內可以到六、七十個餐廳;早上六點半聽到國父紀念館放升旗歌,很多人在打太極拳,晚上也跳各種舞,充滿活力。
好多奇特小店 波希米亞
問:覺得台灣多年來有何改變?
答:我第一次到台北世貿中心時,想說一定很先進,結果好像到了世界的邊緣,因為旁邊都是稻田和農夫!但現在那裡有了百貨公司、電影院、書店,都設計得非常好,完全不同了。
台北現在什麼都有,處處是奇特小店或國際連鎖餐廳,也有很多表演藝術活動,越來越國際化,變成一個很波希米亞、很奔放的城市。
學生很有自信 知道目標
台灣學生也改變很多。十六年前我當學生時,同學都很乖、很聽爸媽的話,選舉時就選爸媽要選的人,很單純,但沒有自我。現在學生都很有自我、很自信,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這都非常好,但不容易聽別人意見。如何讓他們願意試試別的東西,成了我當老師最大難處。
問:十六年來對台灣小劇場的觀察?
答:我一九九二年初次來台時,台灣小劇場十齣戲有六、七齣都在尋找台灣的identity(認同),都在問「我是誰?要往哪裡去?」當時年輕人有更(遠)大的、社會及文化的動機,比如談論認同、政治,講自己在歷史上如何被控制。這是個想要尋找自己的時代。
強調美學詩意 超越認同
近年小劇場比較不諷刺政治,那個「有個敵人要打倒」的時代已經過了。近年跨領域合作越來越多,例如舞蹈和戲劇的結合、多媒體的呈現。
觀眾也有改變。以前觀眾看完戲常會問「那是什麼意思」,但現在大家已不再問這些問題,因為看戲不再是要去找標準答案,而是想有個經驗、感覺,留給自己想像空間。新的觀眾關心的不再只有政治、經濟,而是美學或其他更詩意的問題。
年輕人創作力 更是驚人
年輕人的創作力更驚人。我常覺得:「哇!這學生怎麼能想到這種表現方式?」
問:在台灣有何困擾?
答:有人會說人多、車多,但我不會這樣看。因為如果要批評這些,台北就不會是台北。而且還沒有去看其他國家像曼谷、雅加達、上海,怎麼知道。
人潮多車潮多 就是台北
我的困擾只在於中文沒能好到百分之百。我可以講到百分之九十五,但更深、更詩意、更重要的東西,我永遠講不出來;就像繞了很久,但始終到不了核心。這是所有外國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