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23 14:46:46台北光點

迦納二次政黨輪替:非洲新興民主政治的典範

* 迦納位置圖(撒哈拉沙漠以南之西非國家)
* 聯合新聞網/嚴震生 2009/01/17

漠南非洲最早脫離殖民統治、完成獨立建國的迦納,自九○年代初期走向多黨民主政治,先後舉行了五次過程平順的總統大選。反對黨的總統候選人密爾斯(John Atta Mills)在去年底經過第二輪的選舉後,以不到百分之零點五的些微差距,擊敗了代表執政黨參選阿庫佛─阿杜(Nana Akufo-Addo),完成了迦納民主歷程中的二次政黨輪替,也讓長期要求對非洲民主政治不應存有疑慮的觀察家鬆了一口氣,證明過去一年肯亞的動亂、辛巴威的持續僵局,乃是上個月幾內亞的軍事政變,都是非洲民主政治發展上的例外,而非常態。未來或許還會有更多如迦納、貝南、維德角等經過二次政黨輪替、完成民主鞏固的非洲國家出現。

迦納在半個世紀前剛獨立時,因為有豐富的資源、英國人遺留下的基礎建設、開放進步的社會、及相對而言在非洲具較高教育水準和富行政經驗的文官,曾被寄予厚望,許多非洲民族主義信奉者無不冀盼它能成為非洲自治的表率。其首任總理及總統恩克魯瑪(Kwame Nkrumah)不僅是迦納建國的國父,更在強烈的企圖心驅使下,成為非洲團結組織的推手,希望非洲各殖民地在獨立後,能夠共同建立一個「非洲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frica),實現他所篤信的「泛非主義」(pan-Africanism)。

除了強力推動泛非主義外,恩克魯瑪也擁抱馬克斯主義、反對帝國主義,因此希望能夠發展工業,自給自足,脫離經濟方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依賴,但重工輕農的產業政策,並沒有將迦納身為可可(cocoa)大國的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納入考量,反而讓迦納走向經濟衰退之途。此外恩克魯瑪修改憲法,讓執政的傳統人民黨(Convention People’s Party)成為唯一合法的政黨,而本身也變成終身總統,此特立獨行作風,和走向獨裁的專斷行為,最終造成他在一九六六年為軍事政變所推翻。迦納在隨後的十五年中,陷入軍事政變和弱勢文人政府的惡性循環中,直到一九八一年羅林斯(Jerry Rawlings)執政後才走向穩定。

羅林斯雖然是經由軍事政變取得政權,但在一九九○年代第三波民主化臨到非洲後,倒也能夠從善如流,接受多黨民主選舉,並在擔任兩任總統後,沒有企圖修憲延長任期,而是依憲法規定離職,為迦納的民主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羅林斯下台後,他的副總統密爾斯兩度參選總統都落敗,而長期在野的柯佛(John Kufuor)則是在二○○○年完成首次的政黨輪替,並在二○○四年連任成功。二○○八年年底,密爾斯三度參選總統,終於扣門成功,和平地完成了迦納的二的政黨輪替。

迦納的這項成就之所以可貴,就是因為在近二十年的民主化及民主轉型後,真正完成二次政黨輪替的國家是少之又少。在一般被認為是自由民主或是實質民主的非洲國家中,南非和坦尚尼亞基本上是一黨獨大的國家,反對黨要贏得選舉都有困難,遑論政黨輪替;莫三比克的反對黨雖然仍有實力,但已連續在三次的總統大選中落敗;馬拉威和尚比亞在初次完成政黨輪替後,新的執政黨又連續贏得兩次大選;馬利、塞內加爾、及聖多美普林西比的二次政黨輪替仍待完成;肯亞則是在經歷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在今年年初達成政治妥協,執政黨及反對黨組成聯合政府,因此並不能算是達到民主鞏固的要件。真正完成兩次政黨輪替的除了貝南和維德角外,就僅有迦納。

二○○九年非洲有許多國家都將舉行大選,最引人注目的應是南非,不過南非和其他幾個一黨獨大或是強勢現任總統的國家如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剛果民主共和國、赤道幾內亞、納米比亞、莫三比克、安哥拉、波扎那等選舉結果應該不會有任何意外,唯一較有競爭性的或許是馬拉威及沒有現任者參選的尼日。儘管這些國家發生二次政黨輪替的機會不大,但迦納的實例多少對各國的反對黨有所鼓舞。

更重要的是,迦納這次選舉結果極為接近,可以說是一場真正的五五波,因此有人將密爾斯的當選喻為五十/五十的授權(mandate)。雖然選舉結果如此接近,但卻能和平收場,而未因此發生大規模的抗議行動及動亂,誠屬可貴。密爾斯宣誓就任時,亦表示要做一位全民的總統,撫平選舉所帶來的對立和極化,讓人有所期待。

前年(二○○七年)迦納慶祝獨立五十週年之際,有五十位與國家同壽的五十歲迦納公民組成了關心國家發展的公民團體,他們對迦納身為漠南非洲第一個脫離殖民統治的歷史感到驕傲,但也對該國的政治經濟發展未能達到當初的期待感到失望。不過,在這次總統大選歷經兩輪激烈競爭後,迦納順利完成二次政黨輪替,成為非洲新興民主政治的典範,或許這個五十/五十的組織成員能夠對五十/五十的兩黨政治下之國家發展,有更為樂觀的願景。


■ 學者:中國經濟正臨內外雙重失衡
* 中央社台北8日電

中國著名學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日前發出警語說,中國經濟正面臨內外雙重失衡,如果任其發展,將導致產能過剩、通貨緊縮甚至金融系統風險。

吳敬璉上週出席「2008首屆全球管理論壇」時做了以上表示。

「上海證券報」引述吳敬璉表示,中國經濟內部失衡的表現是過度投資和國內消費不足,投資佔GDP的比重從改革開放初期的30%左右不斷提高,目前已提升到45%左右。

而經濟外部失衡的表現是國際貿易和國際收支雙順差,外匯儲備大量積累。內外失衡的宏觀經濟表現是貨幣政策運作空間受限、流動性過剩和資產價格上揚。

他說,「在原有增長模式導致的矛盾激化的同時,中國遭遇了從美國開始的世界金融危機的衝擊,使得經濟轉型的難度加大。」

他認為,世界金融危機帶給中國的直接影響不是很嚴重,但是世界金融危機使得中國金融體系的泡沫破裂並導致企業的流動短缺;此外,世界金融危機還導致外需放緩,出口受到嚴重影響。

吳敬璉表示,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制定了系列穩定經濟的政策,這些政策很及時也很有必要,「但這些都是短期政策,如果運用不當會導致一些問題,政府必須考慮長遠影響。」

他強調,長期來看,政策應該考慮幫助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渡過困境,而從根本上來說,必須要實現經濟成長模式的轉變。

從1995年起,中國就提出要實現成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但一直未能實現。吳敬璉認為主要原因是存在從命令經濟繼承下來的體制性障礙,包括:各級政府依然掌握著資金(貸款)、土地等重要資源的配置權力;GDP成長速度是各級領導政績優劣的主要標誌;各級政府的財政狀況與物質生產增速緊密相連;行政定價和低價政策使要素價格嚴重扭曲。

吳敬璉認為,要實現經濟成長模式的轉變關鍵在於繼續推進改革。首先要消除舊體制的遺產,要建設新制度,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關鍵在於政府為市場的有效運作建立配套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吳敬璉表示,政府改革涉及政府工作人員的權力和利益,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困難和阻力,能否打破阻力、推進改革,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今後中國經濟的發展態勢。


■ 日韓經濟 活龍變落水狗
* 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

全球需求急降使昔日經濟實力如「一尾活龍」的東亞出口國,如今成了落水狗。日本12月出口暴減逾三成,跌幅創歷來最深;南韓去年第四季經濟急遽萎縮5.6%,表現為逾10年來最差。

日本財務省22日的資料顯示,全球汽車、電子零件等產品需求萎縮重創日本經濟,12月出口劇減35%。

財務省還說,12月出口值為4.83兆日圓 (542.7億美元),進口值則銳減21.5%,成為5.15兆日圓 (578.7億美元),逆差達3,207億日圓 (36 億美元),出口與貿易逆差都是連續第三個月出現赤字。

12月的出口跌幅是日本1980年開始編纂這項數字以來的最慘紀錄。

日本12月對中國的出口重挫35.5%,對美國與歐洲的出口也分別暴減36.9%與41.8%,都創空前最大跌幅。豐田汽車、Sony與本田汽車因獲利與營收縮水、甚至陷入虧損,已被迫裁員數千人,並關閉生產線。

東京巴克萊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森田說:「22日的數據顯示,家家戶戶應準備面對更多的裁員與減薪。」

南韓央行的初步數字顯示,2008年第三季,南韓經濟還有0.5%的成長,但第四季卻萎縮5.6%,是1998年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GDP)重挫7.8%以來最差的表現。

西方國家需求疲軟,進而導致國內企業投資與家庭購買力雙雙下滑,是南韓經濟急轉直下的主因。

財政部說:「經濟情勢惡化的速度超乎預期。」

2008年第四季比2007年第四季萎縮3.4%,而2008年第三季則較2007年第三季成長3.8%,可見情勢惡化的確快速。

2008全年,南韓經濟成長2.5%,比起2007年的5%成長率,堪稱劇挫。

南韓央行預測2009年經濟成長率可達2%,但好幾個智庫和投資銀行已直言南韓將陷入衰退。

南韓第三季出口下降1.9%,第四季驟減11.9%。

第三季民間支出上升0.1%,第四季重挫4.8%。12月有1.2萬人失業,是五年多以來新高。11月工業產出比2007年同月劇減14.1%,更創歷來最大跌幅。

【2009/01/23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