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6 14:47:14台北光點
落實國際化 國立政大、中山管院邁向頂尖
林婉翎
在英國《金融時報》新發布的2008年全球商學管理碩士(Financial Times Masters in Management)排名中,首見台灣商管學院榜上有名。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與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分別榮獲第47及49名,躍進國際商管學術殿堂前50名,表現亮眼。
《金融時報》排名向來具有指標意義,發布前夕,總吸引全球商管學院目光。例如去年的EMBA排行,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與國立台大管理學院分列43與50名,象徵台灣商管學院的教學品質,已達國際水平;再細剖一同上榜的亞洲學校,可發現多數採取與歐美名校合作的營運模式。
擠進全球前50強
今年台灣商管學院再傳捷報,榮登《金融時報》商管碩士排行,象徵著我國商管高等教育邁向新紀元,以及落實教學國際化有成。
《金融時報》的這項排名針對的是MS(Master Of Science),指的是沒有工作經驗、偏學術性的管理碩士學程,和課程設計主軸強調實務的MBA、EMBA專業性課程,有所差異。《金融時報》自2005年開始針對歐洲管理MS學程進行排名,2007年擴大推出全球排名。
此項排名推出後,今年亞洲學校首次突圍成功,政大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M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中山財管碩士班,分別代表商學院參加評比,取得佳績。
「上榜象徵對台灣商管教育追求卓越的肯定。」政大國貿系主任郭炳伸指出,歐美商管教育系統清楚劃分MS與MBA、EMBA學位的界線、課程規劃與教育方針。
相較之下,國內對商管學程的區分較不清楚。有鑑於此,教育部在兩年前開始,推動「商管專業學院計畫」,選定七所學校為試驗單位,針對具有工作經驗的學生,詳細規劃MBA學程。如政大的AMBA(Advanced MBA),就是針對中階經理人設計的學程。
郭炳伸分析,以歐洲的MS教育精神來看,MS教育具有菁英教育的概念,相對於MBA著重應用與管理,MS側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
以政大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為例,除在系所英文名稱上清楚定位為MS課程外,為培養學生在國際營環境中全面性的判斷與分析能力,課程設計除基本商業經濟理論,並有國際企管與行銷、國際法律等科目。
「排名不是目的,只是過程。最重要的是,讓學校在參與過程中,學習其他名列前茅學校的成功經驗,有機會反省、加強自己。」前政大商學院院長、財管系教授周行一說。
與歐美名校合作
事實上,政大商學院會與國際商管排行榜結緣,是周行一在任時積極推動的想法。走訪海外,再看看政大,他發現台灣商管學院體質很好,只是沒有被注意到。
他認為,排名有如國際認證,躋身國際排行榜,與海外學校接觸,較易受到認可,而且會吸引更多的優秀老師、學生,形成良性循環。
《金融時報》此項排行評選過程嚴謹,採取類似「邀請制」的評選模式。學校需先通過美國AACSB、歐洲EQUIS、英國AMBA全球三大商管教育國際認證,取得參選入門票後,主辦單位再經過第一關初步遴選,選出55所學校,邀請這些學校進入正式排行的評選作業。當學校完成所有程序後,評審再依相關資料進行評選排行。
評選標準多達16項,主要包括校友、學院、課程素質,以及國際化程度。其中國際化程度占比高達30%,包含國際化教職員、國際學生比例、國際授課與實習機會等。
八年來,政大商學院積極推動國際化,包括與國際一流商學院締結姊妹校、合作移地教學。此次金融時報商學管理碩士排行前十名,就有三所是政大商學院的姐妹校。
商學院副院長陳春龍回憶,政大商學院締結海外姐妹校,堅持兩大原則,一是一定要進入世界排名、二是當地最好的商學院。
雖有50年歷史,政大商學院的海外知名度並不高,陳春龍當初踏出國門,和海外學校接觸,挫折不小。
經過團隊一步一腳印,如今,政大商學院姐妹校從原有的八校,變成55校;每年政大送出國的交換學生,從14人增為139人;從海外到政大念書的學生則從二人增為90人。
保持留在排行中
另外,為在校園內營造國際化的學習環境,政大商學院陸續開設國際交流學程(IEP)、英語商管學程(ETP)、國際管理碩士學程(IMBA),讓學生自然而然處在英語氛圍裡,與來台交換的外國學生深入互動,了解文化與價值觀差異,有助將來在職場上與各國經理人相處。
政大商學院2006年順利取得AACSB認證,今年再獲佳績,商學院院長蘇瓜藤說,躋身全球排行榜代表各界肯定,是整個政大的榮耀,但政大不會因此陷入排名迷思,與世界各個頂尖大學較量後,更瞭解現有競爭力和優缺點,期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在全球化激烈競爭壓力下,台灣商管學院陸續傳喜訊,在前面領頭的商學院,有了很好的開始,如何發揮示範作用,帶領更多學校在世界舞台嶄露頭角,「持續留在排行中」,是更重要、也值得期待的議題。
【2008/10/26 經濟日報】
在英國《金融時報》新發布的2008年全球商學管理碩士(Financial Times Masters in Management)排名中,首見台灣商管學院榜上有名。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與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分別榮獲第47及49名,躍進國際商管學術殿堂前50名,表現亮眼。
《金融時報》排名向來具有指標意義,發布前夕,總吸引全球商管學院目光。例如去年的EMBA排行,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與國立台大管理學院分列43與50名,象徵台灣商管學院的教學品質,已達國際水平;再細剖一同上榜的亞洲學校,可發現多數採取與歐美名校合作的營運模式。
擠進全球前50強
今年台灣商管學院再傳捷報,榮登《金融時報》商管碩士排行,象徵著我國商管高等教育邁向新紀元,以及落實教學國際化有成。
《金融時報》的這項排名針對的是MS(Master Of Science),指的是沒有工作經驗、偏學術性的管理碩士學程,和課程設計主軸強調實務的MBA、EMBA專業性課程,有所差異。《金融時報》自2005年開始針對歐洲管理MS學程進行排名,2007年擴大推出全球排名。
此項排名推出後,今年亞洲學校首次突圍成功,政大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M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中山財管碩士班,分別代表商學院參加評比,取得佳績。
「上榜象徵對台灣商管教育追求卓越的肯定。」政大國貿系主任郭炳伸指出,歐美商管教育系統清楚劃分MS與MBA、EMBA學位的界線、課程規劃與教育方針。
相較之下,國內對商管學程的區分較不清楚。有鑑於此,教育部在兩年前開始,推動「商管專業學院計畫」,選定七所學校為試驗單位,針對具有工作經驗的學生,詳細規劃MBA學程。如政大的AMBA(Advanced MBA),就是針對中階經理人設計的學程。
郭炳伸分析,以歐洲的MS教育精神來看,MS教育具有菁英教育的概念,相對於MBA著重應用與管理,MS側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
以政大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為例,除在系所英文名稱上清楚定位為MS課程外,為培養學生在國際營環境中全面性的判斷與分析能力,課程設計除基本商業經濟理論,並有國際企管與行銷、國際法律等科目。
「排名不是目的,只是過程。最重要的是,讓學校在參與過程中,學習其他名列前茅學校的成功經驗,有機會反省、加強自己。」前政大商學院院長、財管系教授周行一說。
與歐美名校合作
事實上,政大商學院會與國際商管排行榜結緣,是周行一在任時積極推動的想法。走訪海外,再看看政大,他發現台灣商管學院體質很好,只是沒有被注意到。
他認為,排名有如國際認證,躋身國際排行榜,與海外學校接觸,較易受到認可,而且會吸引更多的優秀老師、學生,形成良性循環。
《金融時報》此項排行評選過程嚴謹,採取類似「邀請制」的評選模式。學校需先通過美國AACSB、歐洲EQUIS、英國AMBA全球三大商管教育國際認證,取得參選入門票後,主辦單位再經過第一關初步遴選,選出55所學校,邀請這些學校進入正式排行的評選作業。當學校完成所有程序後,評審再依相關資料進行評選排行。
評選標準多達16項,主要包括校友、學院、課程素質,以及國際化程度。其中國際化程度占比高達30%,包含國際化教職員、國際學生比例、國際授課與實習機會等。
八年來,政大商學院積極推動國際化,包括與國際一流商學院締結姊妹校、合作移地教學。此次金融時報商學管理碩士排行前十名,就有三所是政大商學院的姐妹校。
商學院副院長陳春龍回憶,政大商學院締結海外姐妹校,堅持兩大原則,一是一定要進入世界排名、二是當地最好的商學院。
雖有50年歷史,政大商學院的海外知名度並不高,陳春龍當初踏出國門,和海外學校接觸,挫折不小。
經過團隊一步一腳印,如今,政大商學院姐妹校從原有的八校,變成55校;每年政大送出國的交換學生,從14人增為139人;從海外到政大念書的學生則從二人增為90人。
保持留在排行中
另外,為在校園內營造國際化的學習環境,政大商學院陸續開設國際交流學程(IEP)、英語商管學程(ETP)、國際管理碩士學程(IMBA),讓學生自然而然處在英語氛圍裡,與來台交換的外國學生深入互動,了解文化與價值觀差異,有助將來在職場上與各國經理人相處。
政大商學院2006年順利取得AACSB認證,今年再獲佳績,商學院院長蘇瓜藤說,躋身全球排行榜代表各界肯定,是整個政大的榮耀,但政大不會因此陷入排名迷思,與世界各個頂尖大學較量後,更瞭解現有競爭力和優缺點,期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在全球化激烈競爭壓力下,台灣商管學院陸續傳喜訊,在前面領頭的商學院,有了很好的開始,如何發揮示範作用,帶領更多學校在世界舞台嶄露頭角,「持續留在排行中」,是更重要、也值得期待的議題。
【2008/10/26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