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0 09:58:26台北光點

產業外移重思考—正視產業價值鏈移動

* 詹文男(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兼主任)

隨著全球化的進展,人才、資金、技術移動的速度加劇,而新興國家低廉大量人力的釋出,以及潛在消費市場的擴張,亦促使產業移動的腳步隨之加快。此一現象在過去幾年,嚴重影響國家的產業結構,尤其許多生產線的外移東南亞、中國所形成產業空洞化的陰影,更讓各界憂心是否台灣往日高科技榮景將不復返,因此國人對產業外移抱持較為負面的觀點。

但對企業而言,擅用全球資源以提昇競爭力毋寧是永續經營必要的手段,更是全球化營運的基礎,究竟應如何看待產業外移的問題(或全球布局),以謀求產業,社會與企業三贏,恐怕是全民政府必須正視的議題。

事實上,產業價值鏈上的價值活動,在各國要素秉賦或比較利益的競爭下,形成不同國家在不同的價值活動上的獨領風騷,但隨著產業生命周期的演進、產業結構與競爭的變化,一般而言,各價值活動的利潤率將逐漸降低,而為了生存,在其中競爭的廠商開始採取各種方式來提昇附加價值,深化昇級或外移都是選項。從產業生態的角度來看,採取同形策略當然是風險較低的手段,無怪乎外移被各產業採行。就全球觀點而言,不只是台灣,美歐日等先進國家都面臨相同的問題。

若以產業價值活動觀察可以發現,雖然大家希望價值活動的創造與執行都在台灣發生,但因為成本的因素或市場接近的考量,產業價值鏈的移入與移出在現今產業環境中已是非常正常。當然,由於台灣在某些產業上的區位優勢,也看到許多價值活動的移入。因此並不需要對移出活動過度憂慮。真正應該關心的是支撐高價值活動背後的產業能力鏈是否深耕且生根。

亦即雖然生產活動外移,但若產業在價值活動上所累積的能力能夠提昇與轉移,例如將相關能量與資源轉移至設計、研發,或者在製造能力的深化可轉移至上游的零組件,或其他領域的高附加價值製造,或者製造服務。那麼雖然製造外移,對台灣整體產業應不會造成太大的衝擊,因為能力鏈已建構。

從賽局的角度觀之,透過全球布局,讓產業影響力無遠弗屆,更能阻絕競爭者的擴張,台灣筆記型電腦全球生產量的占有率從2004年的72%,提升至2007年的93%,讓中國難以追趕,這即是產業鏈移動的結果。

因此,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如何發展對台灣產業發展最有利,恐怕還是需要掌握產業技術與市場發展的發展現況與趨勢,以及產業結構的變化分析,例如生產條件、上下游狀況、群聚趨勢之後,來確認台灣未來應掌握產業價值鏈的哪一段活動,從此一角度來建構我們應該擁有的能力鏈,這樣產業策略才有可能落實,資源才能夠集中,也才能真正獲取或留住我們國家想要的高附加價值。

【2008/07/10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