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9 01:11:19台北光點
美商務部官員:美一旦不積極向亞洲開放 將遭中國排擠
* 聯合晚報╱華盛頓特派員張宗智╱七日電
美國商務部一位資深官員七日在華府演講時強力鼓吹成立包括美國在內的亞太自由貿易區 (FTAAP),並警告美國如果不設法在經濟上融入亞洲,未來亞洲經濟將形成「中國宰制」 (Pax Sinica)。
■ 台美FTA問題 美官員迴避
此外,對美國是否同意與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FTA),這位官員則迴避,僅強調美國已透過亞太經合會 (APEC) 等國際機制,處理和台灣有關的貿易議題。
但資深官員也稱許台灣新政府,已在七月一日成立保護智慧財產權專業法院的正面做法,是美國一直期待台灣要做的事,但對台美FTA略而不談。
美國商務部負責國際貿易的次長巴迪拉在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 (AEI),以「轉型中的亞洲經濟:美國是否會被拋在後頭」為題演講時特別點出,目前亞洲包括中國和日本分別鼓吹成立的幾項亞洲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都沒有包括美國。
巴迪拉表示,和十九世紀美國在亞洲貿易以推動亞洲國家經濟開放為主相較,廿一世紀初的美國反而往內縮,「如果美國不再開放,走向保護主義和限制投資及移民的政策,亞洲就可能透過區域整合自己往前走,並把美國拋在後頭。」
巴迪拉並警告,美國會因此把亞洲經濟的主導權,拱手交給亞洲經濟成長最快和最有動力的中國。
■ 籲美在經濟上融入亞洲
巴迪拉呼籲美國不要再犯錯,因為「一個遲疑、膽怯、往內為中心的美國」,會讓中國有機會形塑亞洲的經濟架構,讓經濟上的「中國宰制」有機會興起,「這是中國想要,卻不是美國想要的。」
民主黨主導的美國國會在去年下旬針對通過自由貿易協定的「快速授權」到期後,已拒絕再延長授權,並反對行政部門再和其它國家談判新的FTA。
巴迪拉的談話,也反映美國行政部門對美國國會近來傾向貿易保護主義,拒絕同意美國與南韓簽署的FTA的不滿不無奈,因此呼籲美國不要犯錯,其實就是要美國國會不要犯保護主義的錯,讓美國在亞洲交出經貿主導權。
巴迪拉並強調美國近兩年來積極鼓吹成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對美國的重要性,並寄望下一任美國政府要有創意和雄心,議定新的雙邊或區域FTA,並設法達成亞太自由貿易區。
「亞太自由貿易區無法一蹴可幾。」巴迪拉說,但達成亞太自由貿易協定後,可以透過和諧的規範和紀律,將亞洲地區已過多的區域及雙邊FTA聚在一堂,「關鍵是美國會不會願意堅持經濟開放、貿易開放、投資開放,以及讓人才及想法跨界開放。」
■ 英媒體這樣看:高油價 中國經濟恐泡沫
* 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國際油價從年初「破百」漲到每桶140美元,半年內漲幅超過40%,歐美發達國家都吃不消,新興亞洲經濟更岌岌可危;英國《每日電訊報》撰稿人皮常德認為,高油價下,中國經濟可能泡沫化。
中國帶領衛星國家在過去十年掀起「生產革命」,但能源及運輸成本低廉的年代已被高油價年代所取代,突然間,亞洲貿易模式已跟不上變化的腳步。
影響所及,上海股市自去年10月以來已暴跌56%,是近50年來全球數一數二的熊市。亞洲貿易以穿梭運送方式以取得競爭優勢,成品運到中國組裝後再銷往西方市場,利潤微薄。
這種內部貿易網因油價而受到重創,自油價飆漲以來,由上海運往荷蘭鹿特丹的一個40呎貨櫃運費已漲了三倍。若以原油每桶150美元計,一個40呎的貨櫃從上海運送至美國東岸成本接近1萬美元,而從墨西哥運送到美東則僅需4000美元。
摩根史丹利首席貨幣策略師任永力表示,能源價格的漲勢將是亞洲的成敗關鍵,亞洲貿易面臨重大考驗。世界工業生產鏈已出現變化,中國工廠在過去十年間快速興建料在能源價格遠超出預設水準的情況下,「中國製造」恐將無以為繼。
任永力指出,中國實施能源補貼,只不過掩飾了問題的嚴重性。全球煤價比去年初暴漲三倍,中國仍然壓低電價,讓虧錢的產業獲得支撐,其實只是讓問題延後爆發而已。當中國政府逐漸減少補貼時,問題將逐漸浮現,上周中國當局就把鐵路貨運費用調高了17%。
英國石油公司數據顯示,中國的平均國內生產毛額能源消耗量是美國的3倍、日本的5倍、英國的8倍。任永力說,中國所建的工廠顯然沒有預期現在的能源價格。
CIBC世界市場分析指出,在貨運成本增加下,「亞洲外包遊戲」已經結束,因為除了人力成本,貨運成本也得列入考慮,距離愈遠愈花不來。中國廣東省今年就有2331家鞋廠倒閉,占總數的一半。由於家具公司關閉在中國的工廠,美國本土一些家具廠因此起死回生。
中國面臨的經濟難題有三重,商品成本增加、工資上漲20%、以及歐美國家需求減少。高油價在短期內將增加「中國製造」的成本壓力,助長通貨膨脹,進而影響中國的經濟成長。
■ 馬政府只重中國 FTA路崎嶇
* 記者蘇永耀/特稿
提升經貿能量,藉此擴大與周邊國家的關係,走出隔離困境,無論是誰執政,都是台灣必須要走的道路。中國崛起亞太,相關國家則更加強彼此的經貿連結,積極因應;但眼裡只見中國的馬政府,卻背道而馳。
馬英九接任總統後,想將兩岸互動回到九○年代,包括恢復兩會協商模式。但不要忘記,前總統李登輝當時除處理兩岸關係外,另一個重要方向就是發展「南向政策」,透過政府與民間投資,與東協國家建立高層關係。
如今台灣的國際處境,更為險峻艱難。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東協與中國簽署預計二○一○年成立自由貿易協定;另外還有東協與中日韓的「十加三」,亞洲區域經貿組織已然逐漸成形,台灣卻被中國邊緣化。
其實,不管是「十加一」,或「十加三」,東協十國都是其他亞太國家主要拉攏的對象。
如今連紐西蘭、澳洲等國家也感到興趣加入,美國內部因此意識到必須加速融入,這幾年轉趨積極。包括與南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及透過亞太經合會等機制,推銷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等構想。而東協態度至為關鍵。
台灣雖是世貿組織的成員,但面對日益形成的亞太經貿區塊化,卻只能在旁乾瞪眼。事實上,縱然無法立即與東協全面地經貿結盟,但繼續發展南向政策,推動與部分東協國家完成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仍有突圍可能。
目前與台灣簽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僅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及宏都拉斯等中美洲邦交國。
台灣過去嘗試與經貿往來密切的日本、美國、新加坡、紐西蘭、菲律賓等亞太國家推動簽署,雖因中國的作梗而難有較大進展。但美國曾私下協助,並建議用其他替代方式,取得與自由貿易協定「同等」的效力。
中國設阻本是政治考量,藉此隔離台灣經貿與國際連結。如今馬英九上台,對外重心選擇中國,等於更順應北京的對台策略。相關友好國家縱有意幫忙,也師出無名;馬政府這番「借道中國」走進國際作法,台灣最後恐將落得兩頭皆空。
美國商務部一位資深官員七日在華府演講時強力鼓吹成立包括美國在內的亞太自由貿易區 (FTAAP),並警告美國如果不設法在經濟上融入亞洲,未來亞洲經濟將形成「中國宰制」 (Pax Sinica)。
■ 台美FTA問題 美官員迴避
此外,對美國是否同意與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FTA),這位官員則迴避,僅強調美國已透過亞太經合會 (APEC) 等國際機制,處理和台灣有關的貿易議題。
但資深官員也稱許台灣新政府,已在七月一日成立保護智慧財產權專業法院的正面做法,是美國一直期待台灣要做的事,但對台美FTA略而不談。
美國商務部負責國際貿易的次長巴迪拉在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 (AEI),以「轉型中的亞洲經濟:美國是否會被拋在後頭」為題演講時特別點出,目前亞洲包括中國和日本分別鼓吹成立的幾項亞洲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都沒有包括美國。
巴迪拉表示,和十九世紀美國在亞洲貿易以推動亞洲國家經濟開放為主相較,廿一世紀初的美國反而往內縮,「如果美國不再開放,走向保護主義和限制投資及移民的政策,亞洲就可能透過區域整合自己往前走,並把美國拋在後頭。」
巴迪拉並警告,美國會因此把亞洲經濟的主導權,拱手交給亞洲經濟成長最快和最有動力的中國。
■ 籲美在經濟上融入亞洲
巴迪拉呼籲美國不要再犯錯,因為「一個遲疑、膽怯、往內為中心的美國」,會讓中國有機會形塑亞洲的經濟架構,讓經濟上的「中國宰制」有機會興起,「這是中國想要,卻不是美國想要的。」
民主黨主導的美國國會在去年下旬針對通過自由貿易協定的「快速授權」到期後,已拒絕再延長授權,並反對行政部門再和其它國家談判新的FTA。
巴迪拉的談話,也反映美國行政部門對美國國會近來傾向貿易保護主義,拒絕同意美國與南韓簽署的FTA的不滿不無奈,因此呼籲美國不要犯錯,其實就是要美國國會不要犯保護主義的錯,讓美國在亞洲交出經貿主導權。
巴迪拉並強調美國近兩年來積極鼓吹成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對美國的重要性,並寄望下一任美國政府要有創意和雄心,議定新的雙邊或區域FTA,並設法達成亞太自由貿易區。
「亞太自由貿易區無法一蹴可幾。」巴迪拉說,但達成亞太自由貿易協定後,可以透過和諧的規範和紀律,將亞洲地區已過多的區域及雙邊FTA聚在一堂,「關鍵是美國會不會願意堅持經濟開放、貿易開放、投資開放,以及讓人才及想法跨界開放。」
■ 英媒體這樣看:高油價 中國經濟恐泡沫
* 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國際油價從年初「破百」漲到每桶140美元,半年內漲幅超過40%,歐美發達國家都吃不消,新興亞洲經濟更岌岌可危;英國《每日電訊報》撰稿人皮常德認為,高油價下,中國經濟可能泡沫化。
中國帶領衛星國家在過去十年掀起「生產革命」,但能源及運輸成本低廉的年代已被高油價年代所取代,突然間,亞洲貿易模式已跟不上變化的腳步。
影響所及,上海股市自去年10月以來已暴跌56%,是近50年來全球數一數二的熊市。亞洲貿易以穿梭運送方式以取得競爭優勢,成品運到中國組裝後再銷往西方市場,利潤微薄。
這種內部貿易網因油價而受到重創,自油價飆漲以來,由上海運往荷蘭鹿特丹的一個40呎貨櫃運費已漲了三倍。若以原油每桶150美元計,一個40呎的貨櫃從上海運送至美國東岸成本接近1萬美元,而從墨西哥運送到美東則僅需4000美元。
摩根史丹利首席貨幣策略師任永力表示,能源價格的漲勢將是亞洲的成敗關鍵,亞洲貿易面臨重大考驗。世界工業生產鏈已出現變化,中國工廠在過去十年間快速興建料在能源價格遠超出預設水準的情況下,「中國製造」恐將無以為繼。
任永力指出,中國實施能源補貼,只不過掩飾了問題的嚴重性。全球煤價比去年初暴漲三倍,中國仍然壓低電價,讓虧錢的產業獲得支撐,其實只是讓問題延後爆發而已。當中國政府逐漸減少補貼時,問題將逐漸浮現,上周中國當局就把鐵路貨運費用調高了17%。
英國石油公司數據顯示,中國的平均國內生產毛額能源消耗量是美國的3倍、日本的5倍、英國的8倍。任永力說,中國所建的工廠顯然沒有預期現在的能源價格。
CIBC世界市場分析指出,在貨運成本增加下,「亞洲外包遊戲」已經結束,因為除了人力成本,貨運成本也得列入考慮,距離愈遠愈花不來。中國廣東省今年就有2331家鞋廠倒閉,占總數的一半。由於家具公司關閉在中國的工廠,美國本土一些家具廠因此起死回生。
中國面臨的經濟難題有三重,商品成本增加、工資上漲20%、以及歐美國家需求減少。高油價在短期內將增加「中國製造」的成本壓力,助長通貨膨脹,進而影響中國的經濟成長。
■ 馬政府只重中國 FTA路崎嶇
* 記者蘇永耀/特稿
提升經貿能量,藉此擴大與周邊國家的關係,走出隔離困境,無論是誰執政,都是台灣必須要走的道路。中國崛起亞太,相關國家則更加強彼此的經貿連結,積極因應;但眼裡只見中國的馬政府,卻背道而馳。
馬英九接任總統後,想將兩岸互動回到九○年代,包括恢復兩會協商模式。但不要忘記,前總統李登輝當時除處理兩岸關係外,另一個重要方向就是發展「南向政策」,透過政府與民間投資,與東協國家建立高層關係。
如今台灣的國際處境,更為險峻艱難。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東協與中國簽署預計二○一○年成立自由貿易協定;另外還有東協與中日韓的「十加三」,亞洲區域經貿組織已然逐漸成形,台灣卻被中國邊緣化。
其實,不管是「十加一」,或「十加三」,東協十國都是其他亞太國家主要拉攏的對象。
如今連紐西蘭、澳洲等國家也感到興趣加入,美國內部因此意識到必須加速融入,這幾年轉趨積極。包括與南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及透過亞太經合會等機制,推銷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等構想。而東協態度至為關鍵。
台灣雖是世貿組織的成員,但面對日益形成的亞太經貿區塊化,卻只能在旁乾瞪眼。事實上,縱然無法立即與東協全面地經貿結盟,但繼續發展南向政策,推動與部分東協國家完成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仍有突圍可能。
目前與台灣簽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僅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及宏都拉斯等中美洲邦交國。
台灣過去嘗試與經貿往來密切的日本、美國、新加坡、紐西蘭、菲律賓等亞太國家推動簽署,雖因中國的作梗而難有較大進展。但美國曾私下協助,並建議用其他替代方式,取得與自由貿易協定「同等」的效力。
中國設阻本是政治考量,藉此隔離台灣經貿與國際連結。如今馬英九上台,對外重心選擇中國,等於更順應北京的對台策略。相關友好國家縱有意幫忙,也師出無名;馬政府這番「借道中國」走進國際作法,台灣最後恐將落得兩頭皆空。
上一篇:蘇起:少提軍購 破壞兩岸氣氛
下一篇:礦產資源分配 蒙古選舉騷亂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