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7 11:06:46台北光點
中國觀察》還是共業?估欠1.7兆 「地雷」大學連環爆
* 記者汪莉絹/專題報導
2007年,中國規模最大的大學──吉林大學,公開欠債逾卅億元中國人民幣(約一百卅億台幣)的消息後,中國各大學的財務黑洞和危機有如地雷般逐一爆開,中國社會才驚覺,作育英才、培養國家棟梁的眾多大學,竟然瀕臨破產邊緣。
中國學者警告,若不立即採取行動,大學債務危機將演變成中國教育體制的危機,並且也引發學者強烈質疑所謂中國的國際學術競爭力報告評估究竟有幾分可信。
中國債台高築的大學並非只有吉林大學,曾任南昌大學副校長的邵鴻透露,南昌大學、廣東工業大學、鄭州大學,負債均在廿億元以上。而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二○○五年底,全中國大學貸款總額達二千零一億元,部分大學因債務問題,影響到學校正常運行。專家認為,二千億的數字低估大學債務危機,大學的欠債,應在四千億(約一兆七千億台幣)到五千億(約兩兆兩千億台幣)元之間。
部屬大學 欠了三百億
以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廣東省為例,去年省政府免除省內大學一百卅多億元的貸款,但絕大多數的大學還是處於債台高築的窘境。廣東省政協委員調查,省內大學欠債平均是五億(約二十二億台幣)元,每年利息負擔高達三千到五千萬元的學校,比比皆是。
各省的省立大學欠了一屁股債,中國教育部所屬的重點大學,也是債台高築。據中國教育部二○○六年公布的數字,十八所部屬大學,負債達七十二億七千五百萬元(約三百億)。
猛蓋館舍 借錢「圈地」
大學向銀行貸款的錢,都用到哪?中國東北的黑龍江省,省內有十七所大學,約向銀行貸款逾六十億元,大部分的錢都花在學校整體搬遷、建造漂亮的教學辦公大樓、學生餐廳,設計現代化的圖書館、體育館、游泳館等,有的大學還建博物館。這些正是各大學的主要負債來源。
一些大學熱中「圈地」,興建大學城,舉債多達數十億元。例於,河北廊坊的東方大學城,投資規模五十億元、廣州某大學城投資一百廿億元,這些投資,百分之八十來自於舉債。
長期欠薪 好老師閃人
大學的債務纏身,已嚴重影響到教學品質,一些大學為了清還貸款,大幅壓縮學生經費、辦公經費,或拖欠教師工資。中國湖南省政協委員朱傳宏近日公開指出,湖南文理學院至少欠債五億二千萬元,長期拖欠教職員工的薪水,導致許多優秀教師流失。
學校沒錢,索性將學生當成搖錢樹,把欠債負擔轉嫁到學生身上。負債廿億的南昌大學,每年利息要一億一千萬元,全校年收入不到三億元,無法還債;當地政府為讓學校還貸,允許校方對在新校區上課的學生,加收百分之五十的的學費。為增加收入,學校乾脆把二萬五千名大學生都轉移到新校區。
提高學費 向學生榨財
提高學費,產生另一後果,學生負擔過重,交不起學費,欠費的學生年年增加,該校每年有三千多萬元學費無法收回。
今年,許多負債的學校將陸續進入還息還款高峰。中國哈爾濱理工大學校長趙奇直接挑明說:「如何償還貸款,現在是第一要務。」成為各大學校長當前最頭痛的事。
隨著還息還款高峰期到來,無法還錢、瀕臨破產邊緣的中國大學數目愈來愈多,它們將何去何從,中國高等教育體制如何承受衝擊,令中國教育界人士憂心忡忡。
中國大學與政府 千算萬算…
中國各大學的債務危機,有人認為是「大學擴招」政策引起;部分校長推給政府投入不足:即各校擴大招生後,共投入五千億元人民幣,政府僅投入五百億元,其他都是大學自籌和貸款而來。
中國財政部官員則大喊冤枉,認為把大學債務黑洞完全推給政府,不負責任,大學債務危機是多種原因造成,除了擴招,經費不足、大學盲目擴建和投資都有關係。
北京大學「大學負債問題研究」指出,大學負債問題,應是擴招推出後,政府財政支持不足、學生數量急增的雙重壓力下,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大學三方各打如意算盤,促成大學辦學「大躍進」造成的後遺症。
中國大學貸款始於一九九九年,即大學開始大規模擴大招生的第一年。一九九八年,大學招生一百零八萬人,到了二○○二年,招生人數擴大到二百七十五萬人,數目成倍增長。
自二○○○年起,大學出現學校合併的風潮,講究的是學校規模愈大愈好,於是,各地爭相開發「亞洲第一大」、「中國第一大」的大學城。加上教育部門規定,每名學生要占多少校園面積,每個專業要達到一定招生量,達不到這些指標,一些專業就被停招,所以,各大學不斷圈地,擴大學校規模。
當時,地方政府想借由大學城建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一些地方政府向大學承諾,未來可協助學校償還銀行貸款,具體的補助方式有政府全額還本付息,大學還本、政府還息以及大學還本、政府部分貼息幾種。
地方政府的盤算是,大學向銀行貸款建設,替當地政府解決教育經費投入不足,也帶來經濟增長效益和促成當地房地產市場榮景。於是,在地方政府鼓勵和引導下,許多大學直接向銀行大量貸款,擴張操場、教學樓、辦公樓乃至圈地。
長期以來,身負重債的各大學,並沒有放慢貸款的步伐,銀行也沒有拒絕貸款。原因在於,大學不像企業,沒有財務報表,無法作信貸風險評估。
銀行認為,大學有政府部門當靠山,沒有太大風險,因此,競相與大學簽訂「合作協議」,把錢借給已是債務累累的學校。
原本估算應是地方政府、大學和銀行「三贏」局面,卻因各大學高估自身能力,舉債過多,龐大的債務和可能引爆的大學破產潮,成為三方難以解決的燙手山芋。
超級黑洞 中國浙大賣地來填
大學身陷債務泥沼,面臨破產危機,許多校長和教職員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整日奔走籌錢,辦學品質大幅下降,解決大學債務問題,已是迫在眉睫。
專家提出解決債務的三種辦法:政府撥款,學校自籌,以及社會籌款或引進民間資本。以目前各校欠債狀況嚴重程度來看,可能須要三管齊下,才能解決大學債務危機。
各大學的財政收入,學雜費和財政撥款是主要來源,其中,財政撥款基本上用於學校教職員工薪水的支出,不可能有結餘;收取的學費中,國家明文規定必須不少於百分之廿五,用於返還學生,不少於百分之廿,用於彌補教學經費的不足,不少於百分之一,用於畢業生的就業指導。校方只能將百分之五十四的剩餘學費收入,用於還本付息。
以中國哈爾濱師範大學為例,該校財務處長張呈餘坦承,校方原定於二○一三年還清所有本息,目前該校每年預算收入加起來有二億三千億元,財政撥款是七千多萬元,總共是三億元;維持學校正常運轉支出,每年要二億五千萬元,因此,每年只剩下五千萬元支付利息。按目前收支水平,想把銀行貸款本息全都還上,在收入不增、支出不增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
事實上,一些大學已經資不抵債,實質上破產。合併後,中國浙江省最大、排名第一的浙江大學,乾脆賣地還償,將一塊位於西湖的湖濱校地,以廿四億六千萬元賣出,籌措經費。另外,中國遼寧、河南、山東等省,都有大學採取「賣地還債」的作法。
除了賣地還債,中國一些財力雄厚的省如江蘇、廣東、浙江等,都把「財政補貼大學貸款」,當成解決方案。中國廣東省政府一次性免除大學的一百卅億元貸款;中國江蘇省則採取「三三制」:即政府拿出四十億元,對外籌措四十億元,剩餘部分由大學自行承擔,協助大學解決財務黑洞。中國浙江省並安排四十三億元為大學貸款貼息,減輕它們債務負擔。
各地方政府紛紛拿出大筆經費,為省內大學清理欠債,但對各校的龐大債務而言,依然是杯水車薪。專家認為,應該從教育投資體制著手,包括引進該國民間資本、中央財政加大教育經費投入,以及通過民間捐贈等方式,協助各大學度過債務危機。但是真正的問題在心態,有關單位至目前為止尚莫衷一是,因此問題才會引爆開來。
【2008/01/27 聯合報】
2007年,中國規模最大的大學──吉林大學,公開欠債逾卅億元中國人民幣(約一百卅億台幣)的消息後,中國各大學的財務黑洞和危機有如地雷般逐一爆開,中國社會才驚覺,作育英才、培養國家棟梁的眾多大學,竟然瀕臨破產邊緣。
中國學者警告,若不立即採取行動,大學債務危機將演變成中國教育體制的危機,並且也引發學者強烈質疑所謂中國的國際學術競爭力報告評估究竟有幾分可信。
中國債台高築的大學並非只有吉林大學,曾任南昌大學副校長的邵鴻透露,南昌大學、廣東工業大學、鄭州大學,負債均在廿億元以上。而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二○○五年底,全中國大學貸款總額達二千零一億元,部分大學因債務問題,影響到學校正常運行。專家認為,二千億的數字低估大學債務危機,大學的欠債,應在四千億(約一兆七千億台幣)到五千億(約兩兆兩千億台幣)元之間。
部屬大學 欠了三百億
以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廣東省為例,去年省政府免除省內大學一百卅多億元的貸款,但絕大多數的大學還是處於債台高築的窘境。廣東省政協委員調查,省內大學欠債平均是五億(約二十二億台幣)元,每年利息負擔高達三千到五千萬元的學校,比比皆是。
各省的省立大學欠了一屁股債,中國教育部所屬的重點大學,也是債台高築。據中國教育部二○○六年公布的數字,十八所部屬大學,負債達七十二億七千五百萬元(約三百億)。
猛蓋館舍 借錢「圈地」
大學向銀行貸款的錢,都用到哪?中國東北的黑龍江省,省內有十七所大學,約向銀行貸款逾六十億元,大部分的錢都花在學校整體搬遷、建造漂亮的教學辦公大樓、學生餐廳,設計現代化的圖書館、體育館、游泳館等,有的大學還建博物館。這些正是各大學的主要負債來源。
一些大學熱中「圈地」,興建大學城,舉債多達數十億元。例於,河北廊坊的東方大學城,投資規模五十億元、廣州某大學城投資一百廿億元,這些投資,百分之八十來自於舉債。
長期欠薪 好老師閃人
大學的債務纏身,已嚴重影響到教學品質,一些大學為了清還貸款,大幅壓縮學生經費、辦公經費,或拖欠教師工資。中國湖南省政協委員朱傳宏近日公開指出,湖南文理學院至少欠債五億二千萬元,長期拖欠教職員工的薪水,導致許多優秀教師流失。
學校沒錢,索性將學生當成搖錢樹,把欠債負擔轉嫁到學生身上。負債廿億的南昌大學,每年利息要一億一千萬元,全校年收入不到三億元,無法還債;當地政府為讓學校還貸,允許校方對在新校區上課的學生,加收百分之五十的的學費。為增加收入,學校乾脆把二萬五千名大學生都轉移到新校區。
提高學費 向學生榨財
提高學費,產生另一後果,學生負擔過重,交不起學費,欠費的學生年年增加,該校每年有三千多萬元學費無法收回。
今年,許多負債的學校將陸續進入還息還款高峰。中國哈爾濱理工大學校長趙奇直接挑明說:「如何償還貸款,現在是第一要務。」成為各大學校長當前最頭痛的事。
隨著還息還款高峰期到來,無法還錢、瀕臨破產邊緣的中國大學數目愈來愈多,它們將何去何從,中國高等教育體制如何承受衝擊,令中國教育界人士憂心忡忡。
中國大學與政府 千算萬算…
中國各大學的債務危機,有人認為是「大學擴招」政策引起;部分校長推給政府投入不足:即各校擴大招生後,共投入五千億元人民幣,政府僅投入五百億元,其他都是大學自籌和貸款而來。
中國財政部官員則大喊冤枉,認為把大學債務黑洞完全推給政府,不負責任,大學債務危機是多種原因造成,除了擴招,經費不足、大學盲目擴建和投資都有關係。
北京大學「大學負債問題研究」指出,大學負債問題,應是擴招推出後,政府財政支持不足、學生數量急增的雙重壓力下,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大學三方各打如意算盤,促成大學辦學「大躍進」造成的後遺症。
中國大學貸款始於一九九九年,即大學開始大規模擴大招生的第一年。一九九八年,大學招生一百零八萬人,到了二○○二年,招生人數擴大到二百七十五萬人,數目成倍增長。
自二○○○年起,大學出現學校合併的風潮,講究的是學校規模愈大愈好,於是,各地爭相開發「亞洲第一大」、「中國第一大」的大學城。加上教育部門規定,每名學生要占多少校園面積,每個專業要達到一定招生量,達不到這些指標,一些專業就被停招,所以,各大學不斷圈地,擴大學校規模。
當時,地方政府想借由大學城建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一些地方政府向大學承諾,未來可協助學校償還銀行貸款,具體的補助方式有政府全額還本付息,大學還本、政府還息以及大學還本、政府部分貼息幾種。
地方政府的盤算是,大學向銀行貸款建設,替當地政府解決教育經費投入不足,也帶來經濟增長效益和促成當地房地產市場榮景。於是,在地方政府鼓勵和引導下,許多大學直接向銀行大量貸款,擴張操場、教學樓、辦公樓乃至圈地。
長期以來,身負重債的各大學,並沒有放慢貸款的步伐,銀行也沒有拒絕貸款。原因在於,大學不像企業,沒有財務報表,無法作信貸風險評估。
銀行認為,大學有政府部門當靠山,沒有太大風險,因此,競相與大學簽訂「合作協議」,把錢借給已是債務累累的學校。
原本估算應是地方政府、大學和銀行「三贏」局面,卻因各大學高估自身能力,舉債過多,龐大的債務和可能引爆的大學破產潮,成為三方難以解決的燙手山芋。
超級黑洞 中國浙大賣地來填
大學身陷債務泥沼,面臨破產危機,許多校長和教職員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整日奔走籌錢,辦學品質大幅下降,解決大學債務問題,已是迫在眉睫。
專家提出解決債務的三種辦法:政府撥款,學校自籌,以及社會籌款或引進民間資本。以目前各校欠債狀況嚴重程度來看,可能須要三管齊下,才能解決大學債務危機。
各大學的財政收入,學雜費和財政撥款是主要來源,其中,財政撥款基本上用於學校教職員工薪水的支出,不可能有結餘;收取的學費中,國家明文規定必須不少於百分之廿五,用於返還學生,不少於百分之廿,用於彌補教學經費的不足,不少於百分之一,用於畢業生的就業指導。校方只能將百分之五十四的剩餘學費收入,用於還本付息。
以中國哈爾濱師範大學為例,該校財務處長張呈餘坦承,校方原定於二○一三年還清所有本息,目前該校每年預算收入加起來有二億三千億元,財政撥款是七千多萬元,總共是三億元;維持學校正常運轉支出,每年要二億五千萬元,因此,每年只剩下五千萬元支付利息。按目前收支水平,想把銀行貸款本息全都還上,在收入不增、支出不增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
事實上,一些大學已經資不抵債,實質上破產。合併後,中國浙江省最大、排名第一的浙江大學,乾脆賣地還償,將一塊位於西湖的湖濱校地,以廿四億六千萬元賣出,籌措經費。另外,中國遼寧、河南、山東等省,都有大學採取「賣地還債」的作法。
除了賣地還債,中國一些財力雄厚的省如江蘇、廣東、浙江等,都把「財政補貼大學貸款」,當成解決方案。中國廣東省政府一次性免除大學的一百卅億元貸款;中國江蘇省則採取「三三制」:即政府拿出四十億元,對外籌措四十億元,剩餘部分由大學自行承擔,協助大學解決財務黑洞。中國浙江省並安排四十三億元為大學貸款貼息,減輕它們債務負擔。
各地方政府紛紛拿出大筆經費,為省內大學清理欠債,但對各校的龐大債務而言,依然是杯水車薪。專家認為,應該從教育投資體制著手,包括引進該國民間資本、中央財政加大教育經費投入,以及通過民間捐贈等方式,協助各大學度過債務危機。但是真正的問題在心態,有關單位至目前為止尚莫衷一是,因此問題才會引爆開來。
【2008/01/2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