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3 21:00:18台北光點
新興經濟體商業巨人 後來居上
* 林麗美
歐美老企業面臨強大對手
原始戰爭中,打勝仗的勇士們,會騎著馬在遍地死屍的血腥戰場奔馳,飛快在揚長過的土地上插旗,飛舞的旗幟,代表勝利的驕傲、代表新版圖的宣誓。在經濟的戰場上,工業革命最早的西方企業,從十七、八世紀始就在全世界插旗,歐、美的跨國大企業雄霸各方。全球商戰中遠遠落後的新興國家,本世紀吹起反攻的號角,它們一步步、低調地正在全球圈地、插旗。新興國家的跨國大企業,逐漸形成。
新興市場的商業巨人崛起
這股全球商場上的新勢力,目前由亞洲的印度與中國、南美洲的巴西與墨西哥領軍,暫時領先。
波士頓顧問集團最近做的「新興市場百大企業調查」指出,新興市場的一百大企業,去年總資產已達五千二百億美元,超越全球排行前二十大汽車公司的總資產。二○○四年底,「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中已指出,亞洲新興市場有五家企業,晉升全球百大跨國企業的行列;十家全球新興市場的企業,晉升二百大跨國企業。
同樣是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的資料,從一九九○年至二○○六年中,全球外國人直接投資(FDI),來自新興市場的有兩波高潮,一是發生在二○○○年、另一波則是在二○○六年。這期間從占全球外國人直接投資總金額不到五.二%,呈W型往上爬升至占一四.三%,達到一七四○億美元。
印度塔塔集團最受矚目
世界商業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新興企業,非印度的塔塔集團(TaTa Group)莫屬。從最近的新聞看起,塔塔集團的超小型汽車,一炮而紅,不但打垮全球各大車系廠商,連以最廉價出名的世界工廠—中國的汽車商,都無法與之競爭。塔塔即將出爐的「國民車(奈米;Nano)」,六二三CC,三三馬力,一加侖汽油可以跑五十哩,價格空前便宜,只賣十萬盧比(約合二千五百美元),真的可以大聲套句台灣最流行的廣告語:「不是最便宜,不要錢。」目前印度市場最便宜的汽車,是日本鈴木控股集團所生產的一款小排量汽車,售價五千美元。
塔塔集團旗下的塔塔汽車公司,總部設在西部的浦那(Pune),原以生產牽引機、「怪手」等大型客車、重型卡車為主,多年前即自行研發小型車款,推出「超低價汽車專案」,去年售價六千六百美元的「印度車(Indica)」,在印度市場銷售一百多萬輛,也進軍歐洲市場。上周,該集團還宣布,甚至要將「奈米車」賣到中國去,讓它「跑遍世界每一個國家的大街小巷」。
塔塔集團即將從美商福特汽車公司的手中,接下兩家英國最尊貴的汽車廠Jaguar(捷豹)與Land Rover,這兩家英國汽車廠於一九八九年被福特汽車買走。現在,繞著一大圈,回到英國過去的殖民地-印度,這也是塔塔集團全球化策略之一-將利用本土市場的優勢,所創造出來的財富,併購名牌公司,藉著它們的足跡,讓產業升級、讓市場擴大至全球。
鋼鐵新勢力 令人側目
去年全球鋼鐵業大整併,歐洲最大、屬於法國、盧森堡與西班牙的鋼鐵公司Arcelor,在俄羅斯大亨的角逐、歐洲政府的干預下,印度的「密托(Mittal)集團」獨排眾議,成功併購,組成Arcelor Mittal鋼鐵公司,年產量一億噸鋼鐵。密托鋼鐵為了突破印度政府僵硬的法令規章,最先出走到印尼設廠,仰賴日本人的鼻息多年,逐漸壯大後,又併購千里達國營鋼鐵廠。九○年代,墨西哥政府有意將國營鋼鐵廠民營化,密托集團積極將其納入事業版圖。之後,才開始向美國鋼鐵巨人挑戰,買下兩家美國大鋼鐵廠Inland與國際鋼鐵公司;接下來目光投向經濟尚未開發的東歐國家,形成跨國的大鋼鐵集團。塔塔集團旗下也有塔塔鋼鐵,和英、荷鋼鐵公司策略聯盟,吃下二○○六年底破產的巴西CSN集團,也在國際鋼鐵界闖下一片天。
印度最著名的軟體委外代工產業三大巨頭「Wipro」、「Infosys」與「塔塔顧問服務公司(TCS)」,在全球形成氣候之後,開始升級向國際跨國公司「IBM」與「Accenture」挑戰。中國的「聯想」,買下IBM的個人電腦部門、中國的「海爾」(家電)與海信集團(通訊)、全球最大的鎳鎘電池廠BYD、香港的「Johnson家電」、以及現在足跡已遍布東歐、中東與南美洲的中國最大汽車外銷公司—「奇瑞汽車Chery Automobile」,這些跨國舞台上的後起之秀,都是從新興市場竄起。
中南美洲也有不少跨國企業崛起,例如巴西的全球第三大飛機公司「安布瑞爾(Embraer)」、買下英國龐大集團RMC的墨西哥Cemex水泥、巴西兩大食品公司Sadia與Perdigao,總營業額高達六○億美元,有一半是外銷。
值得一提的,擅長製造區間客機的巴西「安布瑞爾」,這家原本搖搖欲墜的國營事業,大約十年多前民營化計畫一出籠,頻頻靠向當時有意發展航太產業的台灣,在與英航太、麥道航空的併購案腹死胎中後,台灣的「航太事業推動小組」看到區間客機有前景,極力想推動與「安布瑞爾」的合作案。只是當時的政府沒有選擇與巴西的合作,卻用政治的考量,選擇買下由美國參議員洛克非勒為了造福選區—西維吉尼亞州的「史威靈(Swearingen)飛機公司」,同樣研發區間客機,可惜用人不當,至今可能已耗費新台幣上百億元,不但仍未看到一架史威靈的雙引擎客機在天空飛行,還變成燙手山芋,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
商業模式露活 異軍突起
新興市場的跨國企業,多數是家族事業(雖然是上市公司),決策快、彈性、靈活,有時會遇到關稅障礙、有時會被指控「傾銷」,進軍國際市場,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有的利用本土品牌優勢、有的以技術優勢結合國際級的創意、有的利用本國豐富的天然資源,結合一流的行銷與配送系統、有的自創更高人一等的商業模式,席捲國際市場。
走筆至此,我想到的是明碁公司總經理李焜耀,雖然併購西門子手機部門失敗,他在國際舞台上闖蕩的膽勢與決策方向,應該都是正確的。台商在國際化的經驗與歷練,要加把勁。
歐美老企業面臨強大對手
原始戰爭中,打勝仗的勇士們,會騎著馬在遍地死屍的血腥戰場奔馳,飛快在揚長過的土地上插旗,飛舞的旗幟,代表勝利的驕傲、代表新版圖的宣誓。在經濟的戰場上,工業革命最早的西方企業,從十七、八世紀始就在全世界插旗,歐、美的跨國大企業雄霸各方。全球商戰中遠遠落後的新興國家,本世紀吹起反攻的號角,它們一步步、低調地正在全球圈地、插旗。新興國家的跨國大企業,逐漸形成。
新興市場的商業巨人崛起
這股全球商場上的新勢力,目前由亞洲的印度與中國、南美洲的巴西與墨西哥領軍,暫時領先。
波士頓顧問集團最近做的「新興市場百大企業調查」指出,新興市場的一百大企業,去年總資產已達五千二百億美元,超越全球排行前二十大汽車公司的總資產。二○○四年底,「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中已指出,亞洲新興市場有五家企業,晉升全球百大跨國企業的行列;十家全球新興市場的企業,晉升二百大跨國企業。
同樣是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的資料,從一九九○年至二○○六年中,全球外國人直接投資(FDI),來自新興市場的有兩波高潮,一是發生在二○○○年、另一波則是在二○○六年。這期間從占全球外國人直接投資總金額不到五.二%,呈W型往上爬升至占一四.三%,達到一七四○億美元。
印度塔塔集團最受矚目
世界商業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新興企業,非印度的塔塔集團(TaTa Group)莫屬。從最近的新聞看起,塔塔集團的超小型汽車,一炮而紅,不但打垮全球各大車系廠商,連以最廉價出名的世界工廠—中國的汽車商,都無法與之競爭。塔塔即將出爐的「國民車(奈米;Nano)」,六二三CC,三三馬力,一加侖汽油可以跑五十哩,價格空前便宜,只賣十萬盧比(約合二千五百美元),真的可以大聲套句台灣最流行的廣告語:「不是最便宜,不要錢。」目前印度市場最便宜的汽車,是日本鈴木控股集團所生產的一款小排量汽車,售價五千美元。
塔塔集團旗下的塔塔汽車公司,總部設在西部的浦那(Pune),原以生產牽引機、「怪手」等大型客車、重型卡車為主,多年前即自行研發小型車款,推出「超低價汽車專案」,去年售價六千六百美元的「印度車(Indica)」,在印度市場銷售一百多萬輛,也進軍歐洲市場。上周,該集團還宣布,甚至要將「奈米車」賣到中國去,讓它「跑遍世界每一個國家的大街小巷」。
塔塔集團即將從美商福特汽車公司的手中,接下兩家英國最尊貴的汽車廠Jaguar(捷豹)與Land Rover,這兩家英國汽車廠於一九八九年被福特汽車買走。現在,繞著一大圈,回到英國過去的殖民地-印度,這也是塔塔集團全球化策略之一-將利用本土市場的優勢,所創造出來的財富,併購名牌公司,藉著它們的足跡,讓產業升級、讓市場擴大至全球。
鋼鐵新勢力 令人側目
去年全球鋼鐵業大整併,歐洲最大、屬於法國、盧森堡與西班牙的鋼鐵公司Arcelor,在俄羅斯大亨的角逐、歐洲政府的干預下,印度的「密托(Mittal)集團」獨排眾議,成功併購,組成Arcelor Mittal鋼鐵公司,年產量一億噸鋼鐵。密托鋼鐵為了突破印度政府僵硬的法令規章,最先出走到印尼設廠,仰賴日本人的鼻息多年,逐漸壯大後,又併購千里達國營鋼鐵廠。九○年代,墨西哥政府有意將國營鋼鐵廠民營化,密托集團積極將其納入事業版圖。之後,才開始向美國鋼鐵巨人挑戰,買下兩家美國大鋼鐵廠Inland與國際鋼鐵公司;接下來目光投向經濟尚未開發的東歐國家,形成跨國的大鋼鐵集團。塔塔集團旗下也有塔塔鋼鐵,和英、荷鋼鐵公司策略聯盟,吃下二○○六年底破產的巴西CSN集團,也在國際鋼鐵界闖下一片天。
印度最著名的軟體委外代工產業三大巨頭「Wipro」、「Infosys」與「塔塔顧問服務公司(TCS)」,在全球形成氣候之後,開始升級向國際跨國公司「IBM」與「Accenture」挑戰。中國的「聯想」,買下IBM的個人電腦部門、中國的「海爾」(家電)與海信集團(通訊)、全球最大的鎳鎘電池廠BYD、香港的「Johnson家電」、以及現在足跡已遍布東歐、中東與南美洲的中國最大汽車外銷公司—「奇瑞汽車Chery Automobile」,這些跨國舞台上的後起之秀,都是從新興市場竄起。
中南美洲也有不少跨國企業崛起,例如巴西的全球第三大飛機公司「安布瑞爾(Embraer)」、買下英國龐大集團RMC的墨西哥Cemex水泥、巴西兩大食品公司Sadia與Perdigao,總營業額高達六○億美元,有一半是外銷。
值得一提的,擅長製造區間客機的巴西「安布瑞爾」,這家原本搖搖欲墜的國營事業,大約十年多前民營化計畫一出籠,頻頻靠向當時有意發展航太產業的台灣,在與英航太、麥道航空的併購案腹死胎中後,台灣的「航太事業推動小組」看到區間客機有前景,極力想推動與「安布瑞爾」的合作案。只是當時的政府沒有選擇與巴西的合作,卻用政治的考量,選擇買下由美國參議員洛克非勒為了造福選區—西維吉尼亞州的「史威靈(Swearingen)飛機公司」,同樣研發區間客機,可惜用人不當,至今可能已耗費新台幣上百億元,不但仍未看到一架史威靈的雙引擎客機在天空飛行,還變成燙手山芋,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
商業模式露活 異軍突起
新興市場的跨國企業,多數是家族事業(雖然是上市公司),決策快、彈性、靈活,有時會遇到關稅障礙、有時會被指控「傾銷」,進軍國際市場,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有的利用本土品牌優勢、有的以技術優勢結合國際級的創意、有的利用本國豐富的天然資源,結合一流的行銷與配送系統、有的自創更高人一等的商業模式,席捲國際市場。
走筆至此,我想到的是明碁公司總經理李焜耀,雖然併購西門子手機部門失敗,他在國際舞台上闖蕩的膽勢與決策方向,應該都是正確的。台商在國際化的經驗與歷練,要加把勁。
上一篇:總裁學》培養接班人 從五步驟著手
下一篇:產經動態》王品 整併旗下八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