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7 10:21:52台北光點

中國文化復興?一心申遺 護遺乏力

* 在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的六處世界遺產被亮「黃牌」,北平故宮是其一。圖為正在大修的故宮,已看不出原貌(中新社)

中國平均每年一到二個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速度」,在許多人眼中是驕人的成績;但中國國家文物局負責人和有關專家提醒,世界遺產沒有終身制,如保護不善,即使被列入名錄,也將被「清掃出庫」。令人擔憂的是,當前中國已列入世界遺產的項目,保護工作極待加強。

中國人民日報報導,中國有卅五個項目列入世界遺產,是全球世界遺產第三大國。卻存在誤區,第一個核心問題,是重申報,輕保護。

近五年來,中國各地申遺熱情高漲,成為地方幹部工作日誌裏的大事。就在申遺以及世界遺產大會成為十三億人耳熟能詳名詞的同時,高速公路從長城上飛快輾過,平遙古城的部分牆體在風雨中坍塌,小橋流水的周莊充溢著豬肘子味…;這種特有現象被解讀為「中國式申遺」,特徵是:一方面不遺餘力大造聲勢,不計成本地將申報項目進行包裝;另一方面卻對申遺成功的項目漫不經心,人為破壞現象日趨嚴重。

世界遺產研究專家呂舟指出,申遺前後的極大反差,不只是少數幹部追求政績的表現,而且已成為一種社會心態。遺產地豐厚的經濟回報,使人們趨之若鶩;只要打上世界遺產的標籤,隨之而來的是享有全球知名度,迅速躋身國際旅遊熱點。至於花費多少錢,會不會導致環境破壞、文物快速毀滅,不在考慮之列。一些地方申遺成功後,應景式的保護沒有了,承諾也化為烏有。在「世界遺產」的金字招牌下,旅遊業急速發展,門票收入越來越高,遺產保護的承諾卻棄之腦後。

報導舉例,安徽黃山申遺成功後,旅遊收入由每年數百萬元人民幣,增至兩億元;洛陽龍門石窟入遺前,每年門票收入一千萬元,入遺第二年,就達到二千七百萬元;去年申遺成功的殷墟,一年內門票收入暴漲一倍,還不算上其他附加產品的消費,以及不時來自聯合國組織的經濟資助等。

報導指出,申遺成功後可能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讓一些正在尋找經濟發展突破口的地方,以「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八字方針的可能性。於是,在遺產地周圍大造賓館、度假村等旅遊設施,老城區集體翻新,居民全部搬出,歷史文化名城成為旅遊仿古街。

而許多地方則把世界遺產的年久失修,等同於壽終正寢,中國借維修、整治名義進行大拆大建,完全違背世界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原則,拋棄千百年來積累的歷史文化價值。

【2007/07/0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