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10 20:26:45台北光點

陸委會促中國放棄政治框架 推動兩岸直航

* 吳育昇認為馬英九參選的是「台灣地區領導人」,在數億名觀眾面前拒絕承認中華民國,並堅信用「中國台灣」稱呼我國非常適當
* 記者林妙容

中國在自信台灣國內有同路人呼應其主張之下,再次將兩岸實質關係的進展擱一旁,政治議題擺到談判桌上。

台灣在與中國簽署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國內旅遊的協議文本草案上,自己率先否定「兩岸一中」的模糊空間,明確使用「中國台灣」稱呼我國,讓兩國協商在最後階段陷入僵局。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昨(9)日公開呼籲,中國在此議題上應放棄政治框架,盡速進行最後一輪的協商。

陳明通昨天赴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報告觀光與貨客包機協商進程,面對國民黨立委吳志揚的質詢時,首度批露觀光議題停滯不前的具體細節。

據了解,台灣版本中在描述兩岸的名稱上以「大陸」與「台灣」相對,建議簽署的文件名稱為「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表現出彈性,並著重在雙方名稱的對等。

陳明通表示,他所收到的訊息指出,北京對觀光應在2008年以前或以後開放陷入長考。中國一派人認為,不應在2008年前開放,避免讓我國執政黨得分,同時寄望台灣媒體和在野黨可以為中國撒謊。

中國另一派人認為,既然開放觀光是既定政策,在2008年前開放,藍軍不會反對,反而可以落實。陳明通說,「他們上面(中南海高層)的人似乎還沒做最後的決定」。

他解釋,中國在觀光客來台的第四次技術性磋商時(今年1月底),在協議文本草案中使用「中國大陸人民到中國台灣旅遊」的字眼,明顯導入政治框架。在台灣提出異議後,到了第五次磋商,中國只有小幅修改,大部分內容企圖維持原狀,文本中包括前言及多達十多條條文都有「中國台灣」的問題,導致兩岸在不平等對談下,觀光協商無法繼續進行。

據了解,中國在協議名稱上雖未冠上「中國台灣」,以「大陸居民赴台灣地區旅遊實施方案協議」為名,但陸委會官員認為,「大陸」之後未加「地區」,而台灣之後加上「地區」,事實是由於台灣與中國相比仍然太進步,加上不樂見人民看到台灣民主的實施與總統大選的實況,因此矮化台灣有助於推遲中國人民在2008年前訪台的機會。

陳明通稍後與媒體茶敘時表示,中國提出協議草案後,台灣也提了草案版本,他不願透露台灣版本的細節,但表示「裡面沒有中國與台灣的字眼」,他說,「我們又不是頭腦壞掉!」中國目前為止對台灣的版本並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