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17 08:39:56台北光點

傅利曼的經濟學遺產

* 傅利曼

美國經濟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於11月16日去世,享年94歲。

傅利曼不只是眾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他應該可以和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並列為20世紀兩位最具政策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在前半世紀魅力四射;傅利曼則是在1954年拿到經濟學克拉克獎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後,才陸續發表後來影響深遠的貨幣理論,進而改變許多國家總體經濟政策的景觀。

英國劍橋出身的凱因斯在一次大戰後德國戰爭賠款問題的討論上嶄露頭角。19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傳統經濟學的理論無從解釋這個現象,更拿不出解決問題的藥方。凱因斯的「一般理論」以「流動性陷阱」的概念說明為何利率這個傳統政策工具無法刺激投資的原因,他建議改從政府財政支出著手,以赤字預算擴大公共投資,藉此提升總需求來誘導新投資。美國羅斯福總統的「新政」採用了這樣的政策建議,並且獲得成功,從此凱因斯學說大為風行。

凱因斯理論對許許多多因為改革社會的熱情而投入經濟學研究或政府工作的人是一項至寶,因為它改變了傳統經濟學冷冰冰的特質,讓許多人對政府可以為善的期待取得了經濟學科學的基礎。另一方面,凱因斯認為資本主義的缺陷是可以修補的,在理論上抽掉了馬克思資本主義必趨滅亡的結論,因此頗迎合當時主流的溫和社會改革者的需求。一時之間,凱因斯學派成為顯學,經濟的自由主義退居維也納和芝加哥兩座孤島。

相對於維也納的海耶克(F. A. Hayek 1899-1992)在經濟和政治哲學上的盡情揮灑,傅利曼在經濟理論和政策工具的研究上著力更深,所以對實際政府政策的影響也更大。他以對凱因斯理論的批判預見了通貨膨脹時代的來臨,這項預言在1970年代的停滯膨脹(stagflation)裡獲得實現,凱因斯理論開始顯得捉襟見肘,而傅利曼的貨幣數量學說則逐步滲入各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今天即使在政府支出面,以擴大公共投資刺激景氣的凱因斯精神依舊存在,在央行控制通貨膨脹的政策上則充滿傅利曼的影子。

傅利曼的經濟政策主張,基本上還是以懷疑政府的好意和能力為出發點,認為政府不可介入市場機制的運作,政府在經濟方面的角色,應該限制在藉由適當的貨幣政策管好通貨膨脹,營造一個穩定的經濟環境,所以他的學派也被稱為「唯貨幣論者」(monetarist)。

雖然傅利曼對政府的濫權和無能有超人一等的洞見,但他所堅持的經濟不干預主義,很容易就被等同為冷酷無情的自由放任主義。他曾稱讚香港有全世界最好的經濟制度,卻似乎無視於這樣制度所產生的庸俗拜金主義和嚴重的貧富差距。

1973年智利民選社會主義政府被軍事政變血腥推翻,傅利曼曾一度擔任獨裁者皮諾契特的經濟顧問,並且鼓舞了他的芝加哥門徒(Chicago boys)在智利大展身手,實驗他們心目中理想的自由經濟。

這些,使得傅利曼很長一段時間是「進步」經濟學家心中的負面形象。或許是要展現一點作為入世經濟學家該有的溫暖,傅利曼也曾提出「負所得稅」(negative income tax)及「學校券」(school vouchers)等政策建議,以減輕因貧富差距帶來的痛苦,而這些政策設計的共同特點,仍然是對市場競爭機制的重視。

經濟,是一切社會改革的基礎。社會改革的熱情終究必須禁得起經濟理性的試煉。傅利曼的經濟學遺產就是這樣一座試金石,不斷質疑政府熱情的動機和能力,不斷提醒經濟規律不可隨意操弄。


* 蘇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