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27 01:18:11台北光點

小女子從印度看兩岸的未來

* 東亞


印度,最晚從兩年多以前,就已經是台灣各企業的新焦點,卻一直到了今年起,才成為報章雜誌的採訪重點。雖說是採訪重點,但重點中的重點,仍在中國大陸,對港澳的報導,內容也只是一知半解。許多讀者試圖透過媒體來瞭解台灣以外的大中華地區,是奢想。

國際上,視中國為『撈錢、勞工低廉之地』,但企業管理不透明、人才短缺、忠誠度極低、競爭力慢性衰竭,再加上人力素質差,其官商勾結的黑箱作業已令其國際合作伙伴卻步。據英國《金融時報》訪查,造成中國國際形象長久欠佳的原因還有『思想不自由、治安惡劣、所有的成品價格都在上漲』。《經濟學人》、《紐約時報》也指出中國內部的貧富差距太大,人民對生活不滿卻無處排解,抗議易釀成暴動而引來武力鎮壓,另外從「民族主義」衍生而來的民怨,層層累積,其中還隱藏了不為人知的『仇商』情緒,這些民怨不是外人所能了解。許多到中國沿海大城的人,以為高樓大廈和商務飯店就是今日中國的全貌,「開發大西北」就是中國盛世的前奏曲。但這些非中國籍的投資者到中國就業、尋找事業第二春,基本上和中國人民的生活完全隔開,其生態差不多就是「你過你的,我過我的」,其實生活寬裕的人,豈能了解在茫茫人海中『苦澀求活』的煎熬?所以小女子才特別對於中國大陸的內部問題關注,特別是「文革」和它所帶來的影響力,對今日『中國人的性格』、談吐、儀表、思維和未來中國的發展有多深遠。

小女子不認為「台灣好,大陸就不好」,或者「台灣不好,大陸才好」的這種二分法。實際上,是兩者皆好,才有大未來。自然我是不希望中國大陸再亂下去,如果它能變得比現在更好,特別是制度上的改善,那對於身為鄰國的我們,才有福祉可言,因為一個民主化的中國,台灣的未來可以樂觀,我們在兩國互惠原則的法律保障下可以更積極地幫助中國自由化,對於以美國為首的列強來說,中國更可以是個可靠的友邦、穩定的支柱。

我國對於同文同種的中國比較容易了解。對於印度,由於地理、語言、人種有相當的差異,所以往往無法激發國人的主動關心。然而無論我們是否關心這個國家,印度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已吸引了包括台灣的世界主要國家的『密集智慧投資』,其中印度贏在最關鍵的:英語通行、政治民主,現在印度的貨幣管制也即將解除。從中美建交始,美國一直希望對岸能儘速和平演變,早日步上民主自由法治的道路。畢竟美國不想看到中國繼蘇聯之後成為另一個集權帝國。這對美國主宰全球的地位雖然不至於會動搖,但會是個挑戰。對我國來說這也是一樣。如果中國是一個民主自由法治的國家,那相對兩岸關係和諧,對岸的執政黨也不會有營造「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壓力,儘管現在『台灣』是它引開人民注意力的藉口。但時至今日,中共的腐敗,終究使它自己漫無目的地堅持在各方面的主導地位,換句話說就是「什麼都要,『大的要,小的也要』,卻什麼都要不到」,就是要到了,也不是確確實實地掌握著,所以「槍桿子出政權」這句話在中國很有道理就是這原因,因為這種觀念所維護的不是「良幣逐劣幣」,而是呵護著蔓延在其統治階層裡的一種不安全感。

得不償失,自然與人文生態極度失衡,這是中國士農工商發展到今天的實際寫照,所以一直到文革後四十年的今天,還有許多人在探討它『最初的意義』。文革除了是當年毛澤東要重掌政權的手段,但大陸今天在走「比資本主義還要資本主義」的經濟政策,是不是毛澤東早已預見所謂的『修正主義』就是現在中共宣傳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今日文革研究者所探討的重點之一。

小女子觀察,兩岸,其實是往整合的方向走的,希望台灣無條件加入中國的人應表樂觀,但兩岸在「互信極低」下整合,一路上崎嶇不平,顛沛流離,中共排擠台灣進入東協,力圖使台灣被邊緣化,將影響到我國某些產品群的競爭力,也順勢打擊了我國產業及對外貿易,如此硬逼中華民國自我矮化為對岸一省的肇因,或許就是由於中共已認定統一是不切實際的,所以促長兩岸人民相互敵視、使台灣空轉才是對中共有利而且有助於轉移焦點的統戰手法。

關於中共對我的文攻武嚇和驅使中國民族主義,有網友認為「對外敵視」乃古今中外統治者的權術之一,這一點小女子不以為然,因為這種過時的觀點經常強調歷史會重演,但沒有進一步考慮到歷史是由人們走出來的。自從政府播遷來台,我們台灣就一直在走著一條和中國不同的道路,而中國在中共的帶領下,也在走著一條與過往不同的新路,雖然畫面似曾相識,但無法重複。請這些習慣「鎖國」、向內看的網友想一想,古今中外的歷史,莫非只有重複廝殺的一頁,沒有握手言歡?

話說回來,十年內,印度會在某方面爬到中國頭上,尤其是服務業,印度可以成為以『知識和腦力』為賣點的全球服務中心,而中國則是深化發展為製造中心,但是地球的能源已不勝負荷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模式」的能源需求,這是五年前國外媒體就開始關注的國際問題,到最近最新一期的《天下雜誌》才開始在台灣報導。長遠展望,印度所創造出來的「商業價值」和「產業重要性」會遠遠超越中國的。假設中國想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須先恢復民主自由的原貌,使人民思想自由,才能使各項產業皆發展出自有的『原創設計』,這一點,自認深明中國歷史和產經發展的人不可不察。今年稍早在台北世貿中心舉辦的國際家具展,英國一名來台採訪的記者就說,他的祖父過去買台灣生產的玩具,到如今孫子都還能用,但他現在買的中國貨,孩子玩沒兩天就壞了,顯然還是「Made in Taiwan」好。所以中國業者除了產品設計外,產品品質也要顧全。而做為服務業、製造業兩者均重的台灣,中印是台灣的經濟的大未來。再者,歐美日仍是我國高科技和開發新市場的大來源,產業合作各有千秋。台灣如果能再深入『設計面』和『服務面』,並注重人才培育與歐美日的國際交流,『人自助而天助』,只要有三項產業居世界關鍵地位,中華民國可長期持續繁榮。雖然我們的政治紛紛擾擾,但毋庸罵誰是政客,因為龍應台早說「骯髒和醜陋都是自己選出來的,有『幾流公民』就有幾流政治人物」。民眾如果一天忘記看電視,政治亂象對生活的影響是還有限,然而除政治發展,我們台灣要注意的問題也是老生常談了:生態保護、國民健康和經貿外交。特別是經貿外交,如果能利用弱點突破中共的封鎖,迂迴避開排擠效應,那台商也不用別無選擇地到以中國為首的外國投資。

小女子認為國人應該多對中國表關心,許多中國人很關心台灣,雖然對台灣的印象也可能來自於中共的「中央宣傳部」,但其中備受壓抑的自由派和民主派人士和許多學者,對台灣仍有一份莫名的親切感,如果國人不分青紅皂白,把中國人皆視為中共統戰人員,那是將兩岸民間交流的主導權拱讓給激進份子。愛中國的方式很多,不會只你想的那麼少。陳總統最近再次表示,他不反對中國,但絕對反對「專制集權的中共」,這與本黨主席馬英九的許多理念不謀而合。因此想發財的網友不是追求「自我感覺良好」,也不是在政治立場上「西瓜偎大邊」(因為你力量不夠,從政錢賺不多,況且會被人「用完即丟」),而是想辦法與國際交流、擴大視野、突破地理上的孤寂感。天無絕人之路,往後幾年,只有知道得最多,又能整合資訊、有效創造價值的台灣人,才可能鯉躍龍門、逆流而上,這才是實際的愛財取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