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0 19:08:28陳氏

工作的性質

工作種類眾多,有按行業分類,亦有按工種分類,但比較少說法是由工作的「本質」分類。

何謂「本質」?本質是一種意義,此意義並不如一般的分類法將工作依表面的特質和可見的特點而作出分類或判別,例如教育行業,不論那人是任教小學﹑中學﹑大學﹑運動﹑音樂等不同領域,都是歸於教育行業,因其最顯而易見的特點是有施教者和被教者。但這些表層分類的分類實不可使他人更了解其工作是立足於何種意義上。

但了解工作的本質又有何作用?其作用就是使人思考其工作在社會,乃至在其人生上之定位,否則教師只是機械式地教授知識,使教育之作為教育之個體性和活潑性消失殆盡,結果是教師喪失作為教師對學生的觀察力和因材施教的能力,學生亦只會被「訓練」成相同群體,對其成長有害而無利。

那可以如何按本質地分別?大約可分以下三類︰

1. 0-->1

2. 1-->1.1,1.2,1.3……

3. 1-->2,3,4,5……

第一分類是指「由無至有」的過程,象徵創新和建立,創業者是這個類別。

第二分類是象徵延續,當中的「1」是指前人的基礎,後來的工作者只是延績這個基礎(不是發展),在過程中並無創新的元素在內。可推想這類別的工作是單調乏味,例如政府工。

第三分類是與第二分類相似,不同之處在於有創新的元素在內,但這「創新」不是完全創新,準確地說,是「更新」,因本類別的工作仍是建立在尉有的基礎上。某程度上是延績,同時某程度上是賦予基礎新的意義,例如有改編歌詞。

當然,有些工作可同時具有兩種或以上的特質,例如音樂人,可以由無至有創作新曲,亦可以在不改編和弦進程的前提下配上新的旋律,亦可以重新改編全首曲的風格。

當提到工作時,大部分人都只集中薪水和晉升前途上,少有考慮工作的本質。因為在一個功利和目光短視的社會氛圍下,人的獨特性和內在的自我願景都會被這些氛圍所吞噬,使每個人都不知其真正的工作能力傾向和潛能,再擴展地說,整個社會的思考都只會往同一點著力。

如果你有其他想法,將會被批評為「不切實際」﹑「好高騖遠」,因為你這是跳出他們固有的思考模式,他們的任務是把你拉回來,方法是叫你「腳踏實地」做人。如果成功將你感化,他們頓感舒解,猶如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慰般。

所以,你對自身的了解應由自身出發,若由他人代勞,那你便成為他人眼中和思維中的自身,你再不是你,而只是由不同人所詮釋的「存在」(「存在」於此的意義實是比「物體」兩字更為貶義,例如椅子,每人對椅子的詮釋就是椅子,因它的本質就是椅子。椅子可堅守其作為椅子的本質而呈現於世界和他人面前。然而,如果你的本質需要由不同人去詮釋,則你的本質仍沒盡現,你的本質只是淪落為他人言語之工具!)。

若這個情況應用於工作上,則你的潛能便會被埋沒,浪費你的天資。

人當知其天命﹑應其天命,才可盡其生命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