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夢想
電影<<大魔術師>>出自張海帆同名小說,原著中是一場悲劇,經爾冬陞導演改編後,搖身一變,變為喜劇。劇中除了談及愛情外,亦提及另一重要課題—夢想。因此,這套不是一套單單的喜劇,亦是一套值得令人深思的電影。
戲中,由內地演員吳剛飾演的劉昆山一直尋求「七聖法」。「七聖法」其實就是七支藥水,依我看來,這七支藥水其實便是人的七情,即所謂佛家所云的「喜、怒、憂、懼、愛、憎、欲」,內裏有不同的感情和感覺,當這七種藥水的氣體結合起來,便會形成一團七彩的雲霧,而吸入這些雲霧後,吸入者便會產生幻覺,這些幻覺便是吸入者的對將來的夢想和慾望。例如,劉昆山和三姨太產生對未來悠遊自在的生活,撫育兔子,針織刺繡;張賢,渴求成為國際級的大魔術師;雷大牛,渴望有兩個小寶寶。但當這些煙霧消去時,夢想同時消去,所有事都回復現狀,這意味著當人只是沉醉於自己對未來的夢想和憧憬時,夢想終有一秒便會煙消雲散。所以,當劉昆山感到詫異為何他的夢想消失,張賢便回答道「夢想,是要去努力追求」。
夢想,真的並不只是空想,更要切實地去追求。「人生就像一場戲」﹑「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其實人生便是如一場電影般繼續下去,如何令這場戲演得更精彩,夢想便是其中一樣很重要的元素。夢想其實就是人生的推動力,沒有夢想,就像汽車沒有摩打機一樣,發動不來,開不著。夢想便是目標,如果切實執行,便應該尋求各種不同途徑去實行。如戲中,雷大牛未吸入「七聖法」前,他們的目標都是想得到柳蔭。雷大牛為了討好柳蔭一樣,雷大牛是想柳蔭笑以及為他生小寶寶,所以雷大件便用盡一切方法討柳蔭歡喜,例如帶她去看魔術表演﹑學習魔術,甚至問她有何方法可以使她開心;張賢亦千方百計接近柳蔭,以使她重新接受自己。又如劉昆山,其目標是復辟,因此他巴結日本人,亦替復辟日子求神問卜。可見,每一個人的人生都自己的戲需要去演出,夢想便是這場戲的劇本,沒有夢想,只是一堆空紙,就連少許線索都沒有,演不下去。
然而,張賢此句話仍有下文,當劉昆山問張賢為何他已經努力,但亦追求不到他的夢想,張賢便說「得不到,亦不要強求」。
當你窮盡所有氣力都得不到夢想時,便不要再強求去追求這個夢想。得不到的原因可以有很多因素,如外在環境不許可和自身條件不足等。人生只有匆匆數十年,不是每一個夢想都能如你所想般順利實現,當使用畢生精力都追求夢想時,你的心力和身力都漸漸被磨蝕﹑被殆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矩」,當到三十歲時可以學有所成,自立於世;四十歲時遇到事情不會感到迷惑;五十歲,為過半百之人,雖然在這個歲數已經學習到很多,但同時間亦發現仍有很多知識還未學到,這個時間看事亦很淡薄和透徹,看似是看破紅塵俗世,沒有太多虛榮惑和夢想;六十歲時便是聽取不同的意見;七十歲便是按著心意去做事。人生每踏進每一階段,就有不同的特徵,年少時精力旺盛,有力量去達到自己的夢想,但漸入年老時,便因為精力開始減退,便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力量去達到夢想。因此,得不到夢想,亦不要用一生的時間去強求,否則,只令自己吃不消。
既然夢想是有機會得不到的話,為何人仍要去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這不是一個很矛盾的說法?張賢曾經向雷大牛說道看魔術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被魔術蒙騙的人,一種是喜歡拆穿魔術的人。正如上述所及,夢想是一種推動力,同時,夢想亦有可能不能達到。把「夢想」代進「魔術」一詞看,一種人是喜歡被夢想蒙蔽,另一種是拆穿夢想的不可及性,前者的一種人是會為夢想而努力,人生亦活得精彩,但後者由於拆穿了夢想,認為夢想只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因此開始覺得生存只是無聊的事情,幹任何事都不太起勁,因為覺得人生只不過如此,作更多努力都沒有作用。現今社會,青少年自殺的趨勢有上升的跡象,很多時候,他們都是因為失去夢想和對未來憧憬,例如為愛情自殺的青少年,一時想不通分手原因而去自殺,常常問為何,但生命失去了,便不知原因,知道原因的前設是你有生命才有資格去了解原因,這些看似看通一切事物的人;又如失去工作的成年人都有自殺的行為,都是因為覺得前途茫茫,對未來失去憧憬而所引致的。戲中,柳蔭看通了一切,最後都對兩位男角失去憧憬和慾望,因此吸入「七聖法」後都沒有產生任何效果,亦故此,她說所有男人都是臭男人,然後騎馬離去。這亦反映沒有慾望的人看甚麼事物都是平平無奇,因為覺得世界都只不過普普通通,都沒有太多追求的衝動,他殺的心態正如白居易所寫:「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在夢中」。人在世,只要有夢想,那怕是一絲絲﹑斷斷續續的夢想,都能夠使生命添加豐富的色彩,反則,空白一片。
夢想就是人生的魔術,當它落到魔術師之手時,它會形成不同形態和效果,魔術師便是我們。這裡,請容許我把劇中張賢的對白作少許的修改︰「夢想,就是要製造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