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9 20:03:23李寧兒

【捧讀三月話題──夜鶯】

 

夜裡反覆聆聽喜多郎的夜鶯,不是歌詞意境填寫得如何又如何,在聆賞音樂的經驗中告訴我,真正觸動心靈的悠揚旋律,往往不是來自華麗的歌詞,反而是音符的起承轉合與心靈節拍之間,默契十足。

事實上,直到剛剛,才透過搜尋找到華文歌詞,先前並不知道,這是一首與春天有關的曲子。可直覺的第六感告訴我,配這首曲子就對了,彷彿隱藏多時對春天的懸念,都可透過絲竹管弦和鍵盤樂的完美結合,瞬間獲得有效紓解。

 根據維基百科查到的資料顯示,喜多郎曾這樣說道:
「我從沒接受過音樂教育,我相信自己的耳朵和感覺,也相信靈感就在我附近。我所作的音樂不是源自自己,而是來自天堂,只不過是通過我的身體和手指組成的。我對於自己沒有接受過吉他課程的情況下就能作曲感到十分驚奇。雖然沒有音樂基礎,但我的手指不斷地擺動。我曾自問道:『這首曲是誰作的?』『這些歌曲是我寫的,但不是我作的。』」

這種自然流洩的情感表達方式,如同我們之間的友誼,之所以美,美在唯心,美在孤立,美在獨一無二,美在無可替代性。十年來的互動過程近乎藝術化,甚至完全擺脫社會框架和一切世俗功利的看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BIrkO4YoTA

... 2014-03-09 21:04:02

忘記是哪本詩集的序或跋
席慕容曾說過,詩人只是把看到的詩寫出來的人(詩並非詩人所作)


陳克華也曾說過(欠砍頭詩),我並不希望我的詩被人記頌,只希望有人會說,陳克華好像在詩裡也曾如此表達過...

深有同感,詩歌都是一種心靈的交會

版主回應
謝謝分享。透過詩文看到一個不同以往的自己,感覺讀詩或寫詩時的我更貼近一個全然釋放情感的生命,與堅韌的野草一同感受呼吸的美妙。 2014-08-03 19: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