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狹窄
入秋冷鋒開始報到,氣溫遽降是老人家中風的高危險期。衛生署統計,腦中風排名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每年平均約有三至五萬人發生中風;中風患者高達八成是缺血性中風,且隨著高齡化有逐年增加趨勢。缺血性中風患者中,15%至20%肇因於頸動脈狹窄,使得無明顯症狀、易被忽略的頸動脈狹窄成為增加中風風險的最大無聲殺手。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高憲立醫師表示,年滿六十、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有抽菸習慣民眾,都是腦中風高危險群,應定期進行頸部超音波健檢;而曾中風者,不論恢復情形如何,都應定期頸部超音波。基本上,頸動脈狹窄管徑在50%以下者,只需每年定期追蹤、監測,但若狹窄管徑超過70%以上者,就應立即接受積極治療;至於曾中風者,一旦頸動脈狹窄管徑達50%以上,也應接受治療。除口服藥物治療外,治療頸動脈狹窄一般常用外科手術取出斑塊或使用頸動脈支架放置術打通堵塞血管,健保均有給付。其中外科手術因麻醉風險高,患者接受度較小。
自1998年以來、操刀近9百例頸動脈支架放置術,堪稱全亞洲第一的高憲立醫師認為,單從治療後的再中風率比較,口服藥物治療的1年後再中風率約為10%,而頸動脈支架放置術則為1%,與一般常人罹患腦中風機率相當,可說是目前較理想的治療方法之一。
高憲立醫師進一步指出,相較於外科手術時間平均花費2、3小時,術後須住院一周;頸動脈支架放置術手術時間僅需1小時、傷口也只有原子筆心大小,患者第二天就可回家休養。儘管遠比傳統外科手術治療便利,但頸動脈支架放置術也存在風險,即置入支架過程中可能加速動脈硬化斑塊崩落,反引發中風;但高憲立醫師強調,只要配合血栓保護裝置、攔截斑塊流進腦部,事實上,風險不到2%,較外科手術的8%低,患者不必過度擔心。但天生或因老化造成的血管過度彎曲,導致支架無法順利放置至定點,以及動脈嚴重鈣化患者,都不適合接受頸動脈支架放置術。文/陳鈞凱、李盛雯
高教授目前為臺大醫院心導管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