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9 23:09:32wei
寧靜溫潤的空間語言─《跟著安藤忠雄看建築》
【建築興趣的濫觴】
這兩年來,一直對建築的書非常有興趣,
尤其是建築旅行,對於非相關科系的我,非常具有吸引力。
(畢竟是建築門外漢,只能跟著看熱鬧……)
所以書架上陸續出現了《建築,在旅行的路上》、《嘻遊城市光影間 歐洲六國建築之旅》、
《上了建築旅行的癮》、《漢寶德 歐洲建築散步》、《東京建築散步》等書。
一直以為,我對建築這突如其來的興趣,
是因為我在2005年底編輯了一本韓文翻譯書:《在羅馬的階梯上畫畫》,
此書作者吳英旭是一個建築本科生,畢業後從事了幾年建築業,存了一些錢後,
決定展開一場環遊全世界的建築之旅,
這本書便是他流浪了十餘國所集結而成的隨筆遊記,
特別的是,書中幾乎沒有照片,全書黑白,
他用他特別的筆觸線條,去勾勒出路途上的一切,
很隨興而個人,我也深深著迷於他的畫風,
編輯的過程中,我是全然逾越而享受其中的,
彷彿也隨著他走過了那些地點,那些建築在他畫筆的轉譯下,
抽去了顏色干擾,變成了更純粹的形式在我的腦海裡。
而我也透過朋友連繫上他,得知他在西班牙暫時定居下來,繼續念書。
也往返了一些郵件,為他這種隨性而自由的生活方式,著迷不已。
自此,門外漢的我,開始對建築產生濃厚興趣,
也嚮往著,能夠有一天,像他那般在世界各角落浪遊。
【建築關鍵字:安藤忠雄】
而對台灣的讀者而言,近年來建築關鍵字絕對跟「安藤忠雄」脫離不了關係,
儼然已成為一門顯學,不但「清水混凝土」的建築樣式被反覆討論著,
(如由孫德鴻建築師設計的「十三行博物館」,
此建築也獲得了2002年台灣建築獎首獎、2003年遠東建築獎首獎等,
我去了兩次,對於其內的考古陳列沒有深刻印象,
倒是對建築物本身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或是梁靜茹「崇拜」專輯內的主打歌「崇拜」(怎麼很像繞口令?),
到了北海道的「水之教堂」為MV取景,
此MV一出,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那樣美的地方究竟在哪呢?
那樣寧靜的建築語言,還有包圍教堂的樹林、水池、十字架,
與周圍環境共生的建築,讓MV氛圍更美,寧靜中也讓梁靜茹的聲音更有穿透力。
那是我一直好想朝聖的「水之教堂」,也是安藤忠雄的經典建築之一。
另外的光之教堂、海之教堂、風之教堂、兵庫縣立美術館、峽山池博物館等等,
尤其是那讓U2主唱波諾(Bono)忍不住在裡頭高唱一首聖歌的「光之教堂」,
狹小的教堂裡側空間,藉著鏤空的十字架,透著時序的轉移,
光影讓神聖的十字架與空間融為一體,不斷在空間中緩緩移動,
讓空間隱隱透著寧靜的聖潔感,不忍喧嘩的肅穆。
這讓我想起了東海的路思義教堂,我生活了四年的母校,
每天伴著生活的空間,路思義教堂矗立在亮綠的大草坪上,
直到聖誕節的子夜崇拜,非教徒的我也跟著湊熱鬧進去,
進去後才發現,內部空間不如外面看來廣大,三角形的空間讓空間愈上面愈狹小,
非線型的結構、不見寬敞的空間,讓信仰(或說生命)在狹小中體現偉大。
白天的路思義教堂裡,也如同光之教堂般,陽光從外部透進來,
光線在一排排座椅中遊蕩徘徊,即使在建物中,還是能讓人與自然一起。
【潛移默化的建築氛圍】
整個東海,被戲稱為森林遊樂區,也是我好愛的校園,
被一大群樹林包圍著、校地寬廣的學校,
在入學之初,就聽學長姐說這裡的建築如何之有名與美麗。
初來乍到的我,剛踏入文學院就感到幻想破滅,
年紀很輕的我,以為所謂美麗的建築即是雄偉與華麗,
我看見的卻是樸實無華的木建築,與高起的鵝卵石基台上的教室,
類似三合院圍起的建築中,有棵大榕樹與不知名的樹叢,
唯一讓我感覺到美的,是上課時,我愛坐在整片透明的窗格邊(明顯沒在聽課,哈),
望著窗外透入的整片綠意,說真的,好美好美,
我常目不轉睛地盯著這片窗,與不小心經過的松鼠。
後來,年紀愈大,愈能欣賞這無華木建築透出的歷史感,
加上知道了整個學校建築之初的格局設定,
(如文理大道兩側的學院布置,以一進一退為格局,
文學院為進、對面的理學院就退,所以理學院前有一大片陽光草坪,
也是中國人的待人處世哲學,如此延伸而上,
一進一退間,文理大道也變得十分有韻律感。)
又如男生宿舍、體育館等處的「漏牆」,
讓本來是區隔、隱蔽、拒人於外的牆,有了另一種意義,
撇開因此而生的美感不談,漏牆也讓光線能透進建物內,採光或通風更好,
且,讓牆的意義從「推拒」,變成若隱若現的「共享」。
所以,現在回頭想想,原來我對建築的興趣,
從彼時就深根在腦海中、淺意識裡,
而後來吳英旭的《在羅馬的階梯上畫畫》,不過是個引線頭,
讓我對建築的興趣更加檯面化。
【與環境共生的建築】
東海最早的建築,總是不超過三層樓,與大肚山上的森林溫柔共處,
所以第二批的建物(如圖書館、中正紀念堂)要建造時,
龐大的建造規模跟東海最初的建造理念不合,也曾引起軒然大波。
而新近的新宿舍、V大樓要改建等的時候,更是吵翻天,
學生抗議東海的天際線被破壞,原本從外側的圍牆往裡看,都是綠色的樹林,
但自從這些高聳而現代的怪物矗立起之後,整個校園變得好不協調。
(所謂的擋不住的現代化浪潮……卻讓東海原本的美麗與概念折損)
而東海最初的建造規劃,
竟也安藤忠雄的建築理念不謀而合,
安藤的建築不張揚、總是與環境共生,有的甚至隱沒入地面,
他認為建一棟華麗高聳的建築是所有建築師都懂都會的事,
但如何讓建築能不破壞環境,與周圍環境共生,
甚至建造只屬於當地風土的建築,才是建築師應做的事。
他更大力提倡種樹的環保觀念,讓爆炸的人口,多一些綠色的呼吸空間。
非建築本科出身的安藤,在他的領域裡不斷努力、創新,
或者是用他的熱情讓許多不可能的事,漸漸變成可行。
而,不知為何,台灣人特別喜歡安藤忠雄,
可能是台灣人展現出對他的熱情,不但演講場場爆滿,
他近年來也不斷為台灣學子舉辦建築之旅,
更答應為台灣的亞洲大學興建藝術館,
因為他認為言教不如每天身處其中來得影響大。
讓台灣無變化的生活與建築空間,多點美學吧!
每當出國,到了峇里島,原先以為是落後的地方,
卻看見當地保留下來的建築、藝術,風格及樣式都是獨一無二的。
到了日本,除了東京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之外,
到京都也能看到許多日本庭院型的和式建築,甚至廟宇。
甚至在書上,看見巴黎人對歷史建物的尊重與驕傲。
而回到台灣,舉目皆是無變化的方塊型建築,
何謂「台灣建築美學特色」?
我想,我還要仔細想想……
這兩年來,一直對建築的書非常有興趣,
尤其是建築旅行,對於非相關科系的我,非常具有吸引力。
(畢竟是建築門外漢,只能跟著看熱鬧……)
所以書架上陸續出現了《建築,在旅行的路上》、《嘻遊城市光影間 歐洲六國建築之旅》、
《上了建築旅行的癮》、《漢寶德 歐洲建築散步》、《東京建築散步》等書。
一直以為,我對建築這突如其來的興趣,
是因為我在2005年底編輯了一本韓文翻譯書:《在羅馬的階梯上畫畫》,
此書作者吳英旭是一個建築本科生,畢業後從事了幾年建築業,存了一些錢後,
決定展開一場環遊全世界的建築之旅,
這本書便是他流浪了十餘國所集結而成的隨筆遊記,
特別的是,書中幾乎沒有照片,全書黑白,
他用他特別的筆觸線條,去勾勒出路途上的一切,
很隨興而個人,我也深深著迷於他的畫風,
編輯的過程中,我是全然逾越而享受其中的,
彷彿也隨著他走過了那些地點,那些建築在他畫筆的轉譯下,
抽去了顏色干擾,變成了更純粹的形式在我的腦海裡。
而我也透過朋友連繫上他,得知他在西班牙暫時定居下來,繼續念書。
也往返了一些郵件,為他這種隨性而自由的生活方式,著迷不已。
自此,門外漢的我,開始對建築產生濃厚興趣,
也嚮往著,能夠有一天,像他那般在世界各角落浪遊。
【建築關鍵字:安藤忠雄】
而對台灣的讀者而言,近年來建築關鍵字絕對跟「安藤忠雄」脫離不了關係,
儼然已成為一門顯學,不但「清水混凝土」的建築樣式被反覆討論著,
(如由孫德鴻建築師設計的「十三行博物館」,
此建築也獲得了2002年台灣建築獎首獎、2003年遠東建築獎首獎等,
我去了兩次,對於其內的考古陳列沒有深刻印象,
倒是對建築物本身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或是梁靜茹「崇拜」專輯內的主打歌「崇拜」(怎麼很像繞口令?),
到了北海道的「水之教堂」為MV取景,
此MV一出,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那樣美的地方究竟在哪呢?
那樣寧靜的建築語言,還有包圍教堂的樹林、水池、十字架,
與周圍環境共生的建築,讓MV氛圍更美,寧靜中也讓梁靜茹的聲音更有穿透力。
那是我一直好想朝聖的「水之教堂」,也是安藤忠雄的經典建築之一。
另外的光之教堂、海之教堂、風之教堂、兵庫縣立美術館、峽山池博物館等等,
尤其是那讓U2主唱波諾(Bono)忍不住在裡頭高唱一首聖歌的「光之教堂」,
狹小的教堂裡側空間,藉著鏤空的十字架,透著時序的轉移,
光影讓神聖的十字架與空間融為一體,不斷在空間中緩緩移動,
讓空間隱隱透著寧靜的聖潔感,不忍喧嘩的肅穆。
這讓我想起了東海的路思義教堂,我生活了四年的母校,
每天伴著生活的空間,路思義教堂矗立在亮綠的大草坪上,
直到聖誕節的子夜崇拜,非教徒的我也跟著湊熱鬧進去,
進去後才發現,內部空間不如外面看來廣大,三角形的空間讓空間愈上面愈狹小,
非線型的結構、不見寬敞的空間,讓信仰(或說生命)在狹小中體現偉大。
白天的路思義教堂裡,也如同光之教堂般,陽光從外部透進來,
光線在一排排座椅中遊蕩徘徊,即使在建物中,還是能讓人與自然一起。
【潛移默化的建築氛圍】
整個東海,被戲稱為森林遊樂區,也是我好愛的校園,
被一大群樹林包圍著、校地寬廣的學校,
在入學之初,就聽學長姐說這裡的建築如何之有名與美麗。
初來乍到的我,剛踏入文學院就感到幻想破滅,
年紀很輕的我,以為所謂美麗的建築即是雄偉與華麗,
我看見的卻是樸實無華的木建築,與高起的鵝卵石基台上的教室,
類似三合院圍起的建築中,有棵大榕樹與不知名的樹叢,
唯一讓我感覺到美的,是上課時,我愛坐在整片透明的窗格邊(明顯沒在聽課,哈),
望著窗外透入的整片綠意,說真的,好美好美,
我常目不轉睛地盯著這片窗,與不小心經過的松鼠。
後來,年紀愈大,愈能欣賞這無華木建築透出的歷史感,
加上知道了整個學校建築之初的格局設定,
(如文理大道兩側的學院布置,以一進一退為格局,
文學院為進、對面的理學院就退,所以理學院前有一大片陽光草坪,
也是中國人的待人處世哲學,如此延伸而上,
一進一退間,文理大道也變得十分有韻律感。)
又如男生宿舍、體育館等處的「漏牆」,
讓本來是區隔、隱蔽、拒人於外的牆,有了另一種意義,
撇開因此而生的美感不談,漏牆也讓光線能透進建物內,採光或通風更好,
且,讓牆的意義從「推拒」,變成若隱若現的「共享」。
所以,現在回頭想想,原來我對建築的興趣,
從彼時就深根在腦海中、淺意識裡,
而後來吳英旭的《在羅馬的階梯上畫畫》,不過是個引線頭,
讓我對建築的興趣更加檯面化。
【與環境共生的建築】
東海最早的建築,總是不超過三層樓,與大肚山上的森林溫柔共處,
所以第二批的建物(如圖書館、中正紀念堂)要建造時,
龐大的建造規模跟東海最初的建造理念不合,也曾引起軒然大波。
而新近的新宿舍、V大樓要改建等的時候,更是吵翻天,
學生抗議東海的天際線被破壞,原本從外側的圍牆往裡看,都是綠色的樹林,
但自從這些高聳而現代的怪物矗立起之後,整個校園變得好不協調。
(所謂的擋不住的現代化浪潮……卻讓東海原本的美麗與概念折損)
而東海最初的建造規劃,
竟也安藤忠雄的建築理念不謀而合,
安藤的建築不張揚、總是與環境共生,有的甚至隱沒入地面,
他認為建一棟華麗高聳的建築是所有建築師都懂都會的事,
但如何讓建築能不破壞環境,與周圍環境共生,
甚至建造只屬於當地風土的建築,才是建築師應做的事。
他更大力提倡種樹的環保觀念,讓爆炸的人口,多一些綠色的呼吸空間。
非建築本科出身的安藤,在他的領域裡不斷努力、創新,
或者是用他的熱情讓許多不可能的事,漸漸變成可行。
而,不知為何,台灣人特別喜歡安藤忠雄,
可能是台灣人展現出對他的熱情,不但演講場場爆滿,
他近年來也不斷為台灣學子舉辦建築之旅,
更答應為台灣的亞洲大學興建藝術館,
因為他認為言教不如每天身處其中來得影響大。
讓台灣無變化的生活與建築空間,多點美學吧!
每當出國,到了峇里島,原先以為是落後的地方,
卻看見當地保留下來的建築、藝術,風格及樣式都是獨一無二的。
到了日本,除了東京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之外,
到京都也能看到許多日本庭院型的和式建築,甚至廟宇。
甚至在書上,看見巴黎人對歷史建物的尊重與驕傲。
而回到台灣,舉目皆是無變化的方塊型建築,
何謂「台灣建築美學特色」?
我想,我還要仔細想想……
◎《在羅馬的階梯上畫畫》,三采文化出版,2006/01/10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17816
◎吳英旭部落格:
http://blog.naver.com/nifilwag.do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17816
◎吳英旭部落格:
http://blog.naver.com/nifilwag.do
我的美好回憶‧永遠的青春歲月。
Goya
2008-06-11 19:55:02
(謝謝你的提醒,打太快容易打錯!!呵呵)
也謝謝你寫出這本好書,我很喜歡哩!
多出幾本吧!!! 呵呵呵~~ 2008-06-11 21:15:31
東海,那教堂好美!
你的分享很精彩,讓人不由得想要再前往造訪呢。
對了,[跟著安藤忠雄看建築]的出版社,是天下雜誌出版社。 不是天下文化喔。(這兩家是不同的出版社,名字很像,很多人都會搞錯。呵呵。)
版主回應
哇!!! 我的天啊~~作者來留言了,趕緊改正!!!(謝謝你的提醒,打太快容易打錯!!呵呵)
也謝謝你寫出這本好書,我很喜歡哩!
多出幾本吧!!! 呵呵呵~~ 2008-06-11 21:15:31
jennyan
2008-06-09 10:33:01
真的!!!
王子公主,還有媽媽,好一點了嗎? 2008-06-09 17:25:12
兩個留言是PCHOME恍神了
常常看到一次出現兩個留言
哈哈
腸病毒連PCHOME也招架不住
版主回應
哈哈哈~真的!!!
王子公主,還有媽媽,好一點了嗎? 2008-06-09 17:25:12
-------------------- 安藤忠雄 .Article Sharing ----------------------
2007仲夏的台北小巨蛋,現場人聲鼎沸的湧進了3萬多人,
不知情的人們以為是哪位超級巨星來到台灣。「有沒有聽過
安藤忠雄的演講會?」,之後成了建築、設計界的問候語。
安藤忠雄是世界三大名建築師之一,無疑也是最具傳奇色
彩的一位,關切他一舉一動的人們,涵跨了人文、藝術、時
尚、自然及美學...等,在安藤對建築的想法,他相信有三大元
素是最重要的精神,分別是「素材」、「幾何形」、「自然」
。
以禪宗出發,日式枯山水庭園的概念,是用最少的精緻素
材,來容納人們無止盡的想像空間。如果體驗過安藤的建築
空間,也很難不被那種單純的寧靜所感動。
安藤的一生決不容許自己有任何一件是失敗作,這對自我
的期許,背後是一股巨大無形的壓力。
在僅有 25人的建築事務所裡,來自非日本地區的委託案,
從計劃案篩選並辭退90%,接見10%的提案人和業主面談後,
最後...謹慎的接下3%案子。
曾經在 ”安藤建築研究所”工作的陳瑞憲建築師,設計故
宮全新的「三希堂」,他深感的說:「老師是那種會花一輩的
時間,只為了 ..... ( 繼續閱讀 .Move to )
http://blog.pixnet.net/alisaaabbcc/post/20207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