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寺
靈巖寺位於長濱鄉三間村,在海岸山脈中段,花東交界的羅漢山海蝕洞穴之內。以地質學的角度而言,海岸山脈乃約二千萬年前海底火山爆發所成的山脈,再加上近二十萬年來地底間歇性的陸塊上昇,使原本沈於海底的山脈,逐漸浮露水面,原在海中的山,長年經過海浪不斷的侵蝕,較為薄弱的土質即被浪水沖蝕而流失,形成洞穴。其中以靈巖洞最為寬大、最為壯觀,洞口寬約 十四公尺 ,洞深為 四十公尺 ,距洞底的中間地帶為 六公尺 ,洞底約有 十一公尺 ,洞口的最高點處約四十餘公尺,全洞為集塊岩所組成,後有群山環抱,山巒疊嶂,東臨太平洋,風景秀麗。
民國五十七年底,台大林朝棨、 宋文薰 教授率學生在八仙洞的海蝕洞穴做過四季五次的考古發掘,在潮音、海雷、乾元、崑崙等洞的底層發現非常豐富的舊石器, 李濟 博士命名為「長濱文化」,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是目前所知臺灣最古老的史前文化,也是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文化。其石器都是以打剝法製成,原料均為採自海邊的礫石,是典型的礫石器工業。完全沒有農牧的跡象,未發現人骨遺骸,與後來臺灣各新石器文化間沒有直接連繫。其石器製造技術與基本類型,倒與大陸華南地區發現的相類似。長濱文化的年代距今約三萬年到五千年,洞穴越低年代越晚,(因陸地上升海水後退),最低的潮音洞距今約五千年左右。 目前靈巖寺在八仙洞風景區之內,整座寺包括有龍舌洞、雲岩洞、觀音洞、地藏洞。東部海岸每年常有風災、水災等天然災害,百年之前,當地移墾之農民為逃避風災,常入洞內避難,並祈求觀世音菩薩庇佑渡過災難,由於經濟欠佳,故當地居民以泥土塑觀音菩薩像加以膜拜,祈求平安。 民國十六年,由花蓮縣瑞穗鄉一位姓名不詳的出家人,俗名阿禮師者前來,並發起當地居民捐資建寺供佛,阿禮師以水泥塑像供居民膜拜,並宣揚佛法教化移墾之居民。阿禮師往生後由釋真圓法師接任主持,後再由 徐金水 居士接任。民國四十五年再由釋靈岩師(宋維海)接任住持。民國六十一年釋靈岩退隱,由 朱靜禱 居士繼任住持,民國六十三年三月再由宏悟法師接任住持,民國六十八年十月宏悟法師閉關,再改由釋法真師接掌持,目前則由印觀法師任住持。 靈巖寺因地理位置特殊,且為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內的觀光點,所以十方大德信徒很多,香火鼎盛,是東部海岸線上其他廟宇所不及的。 (受訪者:釋印觀,訪問者:林勝賢) http://content.edu.tw/local/taidon/fuhin/tem/p156.htm http://blog.yam.com/lenjun88/article/23134272 http://blog.udn.com/black66522/2621718 {###_elaine9395/27/1620258080.jpg_###}
{###_elaine9395/27/1620258079.jpg_###}
{###_elaine9395/27/1620258081.jpg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