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5 21:18:49

後單身時代:幽微的呼喚  轉貼立報2007/9/2

轉貼立報2007/9/2

後單身時代:幽微的呼喚
■史倩玲(媒體人)

很奇怪,我認識不少35左右的單身男女,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他們身上都有帶一點具有防禦意味的攻擊性氣質。尤其是講到其他人的婚姻或一般的兩性話題時,這種態度馬上會被放大。言下之意總會特別強調:單身比結婚更好。

但如果這些人的心中真的如此認為,單身比結婚更好,這件事也不需要被強調了。就像孫芸芸不需要跟別人強調她是個有錢人。只有小時候窮過的人,才會特別聲張自己腳上的鞋子要多少錢。

我想重點不是在單身比較好還是結婚特別棒,而是自己是不是選擇了(而不是被迫接受)比較適合自己的一條路。更重要的是,選擇之後,自己有沒有採取一個積極性的姿態。
已婚的人如果不花力氣經營,兩三年後,再好的家庭氣氛也會被吸光,然後各自從外遇找出口,差別只在有沒有成為台灣離婚數據中的一個小數點。單身的人不花力氣規劃生活,朋友結婚之後,馬上要面對孤單生活的窘境。無論選擇哪條路,總是會有岔路出現。而且路上都不提供GPS定位,更別提是自動導航系統了。

這個事實很明顯,但大家都沒看見。台灣離婚率是3對有1對離婚,但哪個新郎新娘會在婚禮上認為,自己就是那3分之1?結婚的人往往天真的認為婚禮之後就一切太平,低估婚姻的困難跟挑戰,以為等著自己的一定是幸福快樂的結局,而不是離婚跟外遇。選擇單身的人也容易落入一種可以「自我實現」的幻想,卻沒想到事事只為自己,很容易陷入一種深沉的無意義感。

從人生階段來說,30之後,是一個可以為其他人奉獻的階段。如果這個人生階段,只求自己過得好,無論已婚(通常是無小孩之人)未婚的人都會壟罩上一層淡淡的怨氣或空茫感(而且會隨著年齡增長成等比例增加)。

我猜不少年紀大的人等這層黑氣聚積夠多的時候才發現這一點,所以爭相去慈濟或法鼓山作志工(我不覺得時間多或無聊是做志工的最大理由,因為同樣的時間可以去研究圍棋或打太極拳,甚至繼續賺錢)。
30歲到50歲是人生的巔峰時期,這種巨大的能量如果只用在自己身上很容易內爆。以前的人會把這種能量投擲在生殖與養育下一代身上,但現在不少人即使結婚也選擇不生小孩。我不認為這種能量非得要用在養小孩身上,但一定得有一個出口可以宣洩這樣的能量,像是照顧流浪動物或是推動環保運動(不生小孩的好處是你可以選擇對社會有哪種貢獻)。不然無論這個人有沒有結婚,最後都容易成為一個可厭的平庸之人。

生命的河流一直向前,當流到我們該到的地方,那個階段就有我們該做的事。那種呼喚很幽微,如果我們不回應,很容易在那個轉彎的地方停滯,而腐臭的味道會在很久很久之後才會散發。

上一篇:回訪

下一篇:鄭石岩的“清心與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