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8 15:15:42張混混

古埃及文明

大約五千年前,埃及人原在尼羅河下游創造了輝煌的文明,藝術、建築和文學的發展都到達頂點,當時世界許多其他地方的人民都還生活在荒野中,東方許多文明古國還為未達到像埃及一樣輝煌的成就時就衰退了!古埃及文明持續了2500年,西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國消滅。然而,源源不斷的尼羅河、古老的金字塔、不可思議的獅身人面像,至今都還留在人間,並深深吸引著人們。

而埃及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是一直沒有史書的著作。直到大約公元前304年,希臘將軍托勒密自立為王之後,才要求埃及的祭司兼學者馬內托 (Manetho) 寫了一部「埃及史」。不幸的是,這部當時最完整的埃及史在公元前47年,凱撒大帝進攻埃及的時候,連同亞歷山大城圖書館中其他數十萬冊古埃及文字的經卷付之一炬。這部埃及史的焚毀,實在是無法彌補的損失。幸好當時有些其他著作引用了這本書的一些內容,我們才能知道古埃及歷史的一些片段。直到目前,埃及學者仍然大致沿用馬內托對埃及史的劃分,但是對許多歷史事件的確實年代,仍然不清楚,對於古埃及史的斷代,也有不同的意見。

喪葬文化
木乃伊和金字塔無疑是古埃及文明最重要的象徵,而這兩者都和古埃及人對來生的觀點有密切的關係。事實上,在古埃及文明留下來的所有紀錄中,『死後的生命』都是重要的主題。
古埃及人對來世生命的信仰和相關的墓葬習俗,至少在大約距今六千多年前就已經在上埃及的巴達遺址中出現。其神話結構和禮儀在古王國時其逐漸發展完備,一直到基督教傳入之前都沒有太大的變化。
對古埃及人來說,死亡只是生命的中斷,而不是結束。人死後並不就此消失,會進入另一個比今生更為美好的永恆生命,至少對菁英份子而言是如此。
古埃及人相信,每個生命由三個部份組成:「肉身」、「拔」和「卡」。「肉身」是物質的,「拔」的意義很接近「個性」,是非物質的。「肉身」和「拔」是每個人所獨有的。「卡」可以解釋為「生命力」,是所有人共有的。人死後,「卡」到另一個世界去,「拔」和「肉身」留在世上。人死的時候,「拔」離開「肉身」,人就不能說話、不能行動。「肉身」下葬後,「拔」白天離開墓穴,晚上回來進入「肉身」,起來享用陪葬的食物。所以「陪葬品」和「肉身」的保存非常的重要,如果「拔」餓死了,或「肉身」腐壞了,「卡」在另一個世界也不能活下去。「卡」、「拔」和肉身在死後的世界再度結合的時候,死者就復活而得到「永生」,稱為「阿卡」。

墓室
墓室是為了來生而建造的。它是永恆的居所,也是通往來世的通路。在古埃及信仰中,墓室是由今生通往來生之門。墓室是祭祀的地方,生者在這裡供應酒食給亡者。墓室中的假門是為了讓亡者的「拔」可以出來享用供品。家屬祭拜的時候,會呼喊:「聽到我的聲音請出來,來享用麵包和啤酒。」
墓室主人坐在堆滿麵包的供桌前,是墓室雕刻最常見的圖像。這個主題至少可以追溯到第二王朝。供桌上的祭品還包括牛頭、鵝、牛腿,還有各種蔬菜和蓮花。這樣,墓室的主人就不會在來生受渴挨餓,也不會缺少用品。
古王國時期,墓室通常分為兩層,上層的祭堂是祭拜和上供的地方,下層才是放棺木的地方,通常鑿入岩石之內。祭堂裝飾著描述亡者生前生活的圖畫和文字。供品清單列著來生所需要的重要物品。一排又一排的僕人抬著麵包、水果、還有枕頭、亞麻布和木箱等陪葬品。
假門前的祭盤用來盛放供品。祭盤裝飾著浮雕,往往還刻著祈禱文,或者墓室主人的姓名和職位。祭堂、假門和祭盤的裝飾都是為了使亡者在來生一切供應無缺,因為家屬的祭祀早晚會間斷的。喪葬用的經文,雖然每個墓室略有差異,也是為了同樣的目的:「皇家的祭品獻給阿努比斯(Aunubis),殯葬師的領袖,願他(亡者)在得享長壽之後,在偉大的神(歐塞里斯Osiris)面前,以榮耀的王侯身分葬在西方沙漠。」

棺槨
棺槨不只是為了保護木乃伊,它是墓室的縮影,也可以作死者的替身。
棺木也是古埃及葬儀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棺木不但保護木乃伊的完好,而且保護死者亡靈在前往朝拜歐塞里斯的旅途中,一路平安。

朝拜歐塞里斯的旅途中,一路平安。
在王朝前時期(大約五千年以前),埃及人在沙漠中挖掘淺坑,埋葬他們的親人。當時並沒有棺木,以曲身側臥方式直接埋葬。在王朝前時期末,出現了以泥磚做牆壁、木柱做屋頂的墓葬,並使用草蓆,柳條籃子保護屍體,偶而也有簡單的木棺、陶棺。到了早期王朝時代,棺木才漸漸地普遍。當時棺木都比較短,仍然以曲身方式下葬。

進入古王國時期,身體伸直的下葬方式和較長的棺木逐漸普遍。長方形的木棺,從古王國時期初一直到中王國時期末,在上流社會中非常普遍。棺木的一側畫著雙眼,好讓死者看到賜與生命力的太陽每天從東方昇起。棺木上雕刻著死者的名字、職位,還有向阿努比斯(Anubis)和歐塞里斯(Osiris)祈禱的經文。
中王國時期的棺木內外的雕刻或描繪漸漸的變得更繁複,常常呈現整個墓室的縮影

棺槨(Coffin)
棺槨不只是為了保護木乃伊,它是墓室的縮影,也可以作死者的替身。

棺木也是古埃及葬儀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棺木不但保護木乃伊的完好,而且保護死者亡靈在前往朝拜歐塞里斯的旅途中,一路平安。

在王朝前時期(大約五千年以前),埃及人在沙漠中挖掘淺坑,埋葬他們的親人。當時並沒有棺木,以曲身側臥方式直接埋葬。在王朝前時期末,出現了以泥磚做牆壁、木柱做屋頂的墓葬,並使用草蓆,柳條籃子保護屍體,偶而也有簡單的木棺、陶棺。到了早期王朝時代,棺木才漸漸地普遍。當時棺木都比較短,仍然以曲身方式下葬。 進入古王國時期,身體伸直的下葬方式和較長的棺木逐漸普遍。長方形的木棺,從古王國時期初一直到中王國時期末,在上流社會中非常普遍。

棺木的一側畫著雙眼,好讓死者看到賜與生命力的太陽每天從東方昇起。棺木上雕刻著死者的名字、職位,還有向阿努比斯(Anubis)和歐塞里斯(Osiris)祈禱的經文。
中王國時期的棺木內外的雕刻或描繪漸漸的變得更繁複,常常呈現整個墓室的縮影

http://www.cses.tcc.edu.tw/~s04923/work-5.htm

2007-05-01 20:33:13 補充

一、埃及文明(西元朝代)

http://www.taconet.com.tw/M1218/

  以金字塔和人面獅身像為代表的埃及文明,於距今大約5000年前,西元前3000年前後誕生。埃及文明的歷史,從美尼斯王(Menes)統一全埃及,開始了王朝時代初期,而後經過古王國時代、中王國時代、新王國時代到王朝時代末期,其間經歷了3000年的反覆興衰更迭。人們習稱「埃及是尼羅河的恩賜」,事實上支撐埃及文明欣欣向榮的,是展開於尼羅河流域的農業。

該地農耕發達的原因,是拜每年8~11月的尼羅河氾濫之賜─水漲時,尼羅河從上游帶來肥沃的士壤,洪水退去後就留下適於耕作的土地。其實,過猛的洪水會破壞水土,過小則使耕地萎縮,說不定因而引起饑荒。完全依靠「尼羅河之賜」的埃及文明,彷彿被尼羅河玩弄於指掌之間。

二、埃及文化:

  埃及最古老西元前4,000年到11世紀間,正是古埃及文流傳的精華歲月。古埃及人喜歡將象形文字刻印在石碑上,利用它們記述了近5,000年以上的歷史,這項不平凡的文化紀錄,遠遠超過人類其他地區的語言發展。
  法老西元391年,拜占庭(Byzantine)皇帝西奧都西斯一世(Theodosius I) 頒布敕令,強行關閉了帝國境內所有的非基督教神廟,在佔領區原本已經式微的古埃及文化,終於被迫走上毀滅之路。
完址: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70501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