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31 00:23:25府城醫藥新聞台

慎防熱傷害日頭赤炎炎 醫師呼籲外出備好二千五cc飲料

    【記者許宏義台南報導】台灣和大陸今年夏天天氣十分炎熱,甚至傳出熱昏、熱死案例,郭綜合醫院家醫科主任廖健男建議,一般民眾或是慢性病患外出工作時,應隨身攜帶二千五百毫升水壺添加三分之一瓶運動飲料,隨時補充水份。

廖健男主任醫師表示,近幾年因溫室效應、地球暖化,導致因熱傷害死亡的案例也明顯增加,其原因是代謝熱源與環境熱源等正常熱的產生過度增加,但散熱的方式則是藉由對流、傳導、輻射、與蒸發,卻相對沒有增加。

尤其南部天氣沒有下雨的晴天,最近總是日頭赤炎炎,平常少曬太陽的民眾,皮膚只要曝露在大太陽底下二十幾分鐘,就會有紅腫熱痛感覺,時間更久或在海邊曬太陽過久,甚至會脫皮、結痂,解決辦法就是避開熱源和補充鹽、水份。

當環境溫度超過皮膚溫度時 (34-36°C) 就無法藉由傳導、對流,輻射來散熱。此時熱傷害就有可能發生;因為人體基本生理之基礎產熱率為七十大卡/每小時,如果在日照下之產熱率則會超過一百五十大卡/每小時。

廖健男舉例說,一名工地人員白天工作時突然感到皮膚濕冷、心跳加快、伴隨全身虛弱無力,甚至會有噁心與頭暈的現象,被同事送至醫院急診,檢驗發現肝指數偏高合併血中鈉濃度偏低,診斷為熱衰竭立即給予相關處置,住院三天後獲得痊癒出院。

至於對慢性病患者而言,平常高血壓在於周邊血管阻力較高,並伴有各種周邊循環變化,這些都會影響皮膚表層的血流量與速度,更容易引發熱傷害。例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就可能影響出汗的反應。

廖健男主任提醒,熱傷害通常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及熱中暑,有些會發生暫時性暈厥,若是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體溫常超過40°C,如未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橫紋肌溶解、多重器官衰竭,而發生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併發症,甚至死亡。

照片說明:廖健男說明熱傷害嚴重後果與預防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