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臺灣圖書醫院
8月9日下午參加中國時報(開卷)舉辦的
裝訂展覽導覽活動
地點在台北縣中和四號公園內的圖書館
因為有實品又有專業解說員,
最後甚至進入古籍修復室實地看
專業的古物維修人員進行古籍修復
甚至告訴大家有關書籍的保存與防蠹資訊
最後贈送大家一包手工醬糊
兩個小時的活動獲益良多
真的有一點看韓劇「每天夜晚」的感覺
參考文章與網址
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09/08/10/424379.html
中國時報【開卷】周報與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合辦「導覽臺灣圖書醫院」活動,解說人員講述中西圖書各種裝訂型式、修護歷史、方法及所需使用的材料。
對愛書人來說,每一本圖書都是有情的,當書籍因年代久遠而破損毀壞,或遭逢蟲蛀慘不忍睹時,心中之痛可想而知……但很少人知道,台灣有個地方專門「搶救」壞書,連破爛不堪的書本都能起死回生,那就是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所成立的「圖書醫院」。
在中國時報【開卷周報】
位於館內五樓的圖書醫院,目前擁有一台自德國引進、全台唯一的除酸機以及冷凍除蟲設備,但大部分的修護工作,仍有賴高度耐心和細心的人工處理。因此在活動中,近卅位大小朋友,全擠在如辦公室般的「裝訂室」內,只見幾位志工大姊一人佔據一張大桌,正與眼前一疊一疊「病況」不同的古書奮鬥。
除了淹水、蟲蛀之外,現代書籍最大的敵人,就是在空氣中自然酸化,一本書不消幾十年,書頁便會脆化碎裂,甚至化為粉末。如志工楊靜筠正在修護一部日本大正九年(西元一九二○年)發行的期刊《台灣教育》,原書的裝訂處已完全散裂,內頁也酸化破損,因此她示範以紙質相近的中性「楮皮紙」修補破損部分,並用調製好的「碳酸氫鎂」鹼性溶液噴灑書頁,以平衡酸化的紙頁,再將原書一頁頁以雙面夾裱貼在薄如蟬翼的無酸手工紙「典具帖」上,黏貼用的漿糊也是自行以「朘甲基纖維素」特調的中性黏液,最後一一晾乾、壓平,等全書修護完成後,再製作新的書封重新裝訂。
館員表示目前修護觀念以「修舊如舊」取代之前「整舊如新」,以最低程度的干預恢復書籍舊觀,而搶救圖書的每一步驟都得花上好幾分鐘、甚至幾天,讓大家看得嘖嘖稱奇,七嘴八舌對散落桌上的材料好奇發問,更對修護人員付出的耐心大嘆佩服。
大書桌另一頭,另一位志工正在用丙酮溶液,費心處理珍貴檔案上的膠帶,既要小心去除紙上的膠帶,又要擔心字是否因而脫落,她解釋這是過去「不當」修護造成的殘局,也提醒大家修補家中舊書時,「千萬不可以用膠帶貼喔!」
圖書修護也像「中西醫」一樣,對待中式裝訂和西式裝訂有不同方法,如中式線裝書遇上縫線脫落,就有賴修護員一針一線地重新錘洞、穿線縫補。最後,館員還在角落的茶水區,現場用電磁爐煮漿糊,只要以無筋麵粉加熱水攪拌就行,步驟簡單,成品還可以食用,有調皮的小朋友馬上大膽嘗了一口!
在參觀過程中可見,光修護一冊書,就得花上數個月,包括用紙、溶液等在內的成本更高達數萬元,不僅曠日廢時,經費更是問題。目前館內的「台灣學」與日本時代特藏書多達上百萬冊,絕大部分需要「醫治」,但圖書醫院一年只能修護約三百本,所以館員不禁大嘆:「修書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損壞!」
但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項勞苦功高的工作,館方計畫在今年底將圖書醫院建置成「玻璃屋」,讓民眾可以直接透過玻璃窗,觀看館員日常的修護工作,並透過更多活動推廣「圖書保健」的良方。 載於
活動照片
這是皇家的書,格式不同於一般的十行紙,每頁九行
煤炭是保持乾燥
用盒子收藏書
唐式的捲軸
修復工具
防蟲的藥劑
很特別講究的裝訂
另外一位專業人員 注意他們都是拆書之後一頁一頁修復
之後再重新裝訂 所以修整後的書比原書來得厚重
做完修復裝訂好之後
接下來是手工縫線(古人製作一本書真是太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