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太空站--
太空國際空間站的動力來源於太陽能
太空國際空間站,是為了科學研究,和進一步分析人類在太空的生存能力而建的,是為未來人類登上火星做準備。
國際太空站是一個正在低地球軌道建造的國際研究設施,計劃由六個國際太空機構合作聯合推進,這六個機構分別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俄羅斯聯邦太空局(Roscosmos)、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加拿大太空局(CSA)、歐洲太空總署(ESA,歐洲太空總署的成員國英國、愛爾蘭、葡萄牙、奧地利和芬蘭沒有參加國際太空站計劃,希臘和盧森堡則是在計劃開始之後加入歐洲太空總署的。)、巴西太空局(AEB)。此外,中國也表達了參與該計劃的意向,尤其是期望能與俄羅斯聯邦太空局合作。
從1998年11月20日國際太空站第一個部件曙光號功能貨艙發射升空到2010年6月太空站已經在軌道上環繞地球運轉了66000圈。預計國際太空站將於2011年全面落成,並會運作至2015年,甚至2020年或以後。國際太空站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研究實驗室,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學、人類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等。自從
國際太空站運行於距離地面
最初負責國際太空站與地面之間運輸的是聯盟號飛船和進步號貨運飛船。目前國際太空站仍在建設之中,最多可以承載六名乘員,大部分實驗設施也已經投入使用。迄今為止登上國際太空站執行任務的太空人均來自美國和俄羅斯的宇航計劃,此外也有來自其他國家的太空人到訪國際太空站,其中還包括五名太空遊客。
國際太空站將在2020年後結束使命,脫離軌道,直接墜入大海。
現在的名字「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是不同命名之間妥協的產物。國際太空站最初提議的名字是「阿爾法太空站」(Alpha),但是遭到俄羅斯的反對,俄方認為這樣的命名暗示國際太空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太空站,可是事實上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先後成功地運行過8個太空站。
雖然國際太空站的命名沒有採用最初提出的阿爾法太空站,但是太空站的無線電呼號卻是阿爾法(Alpha),這個呼號是太空站第一批乘員登站時確定的,當時國際太空站的名字仍然未定,時任NASA主席的丹尼爾·戈登(Daniel S. Goldin)便給太空站取了一個臨時呼號阿爾法,這個呼號最後沿用下來,成為太空站的正式電台呼號。
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前身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自由空間站計劃,這個計劃是1980年代美國戰略防禦計劃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在
1998年11月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組建曙光號功能貨艙進入預定軌道,同年12月,由美國製造的團結號節點艙升空並與曙光號連接,2000年7月星辰號服務艙與空間站連接。
空間站的各個組件大多由NASA的太空飛機進行運輸,由於各個組件大多在地面就已經完成建設任務,太空人在太空只需要進行很少的操作便可以將組件連接上空間站主體。國際空間站完全完成之後,根據其設計共可以提供7名太空人同時工作和生活。
國際空間站的預算遠遠超過了NASA最初的預計,其建造時間表也比預定的要晚,主要原因就是2003年初發生的哥倫比亞號太空飛機失事事件之後,美國宇航局停飛了所有的太空飛機。在太空梭停飛的兩年半時間裡,空間站的人員和物資運輸完全依賴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空間站上的科學研究活動也儘可能地被壓縮了。按照預定計劃,空間站的建設將在太空梭重返太空之後在2006年恢復,但是在2005年7月發現號太空飛機的STS-114飛行任務完成後,由於太空梭隔熱材料在升空過程中脫落,NASA再次停飛所有太空梭,這使得國際空間站的建設時間表再次拖延。
2009年3月,NASA網站開始在線直播國際太空站實時視頻,太空站工作人員睡覺或者下班的時候,全球網際網路用戶可以通過網路欣賞太空站的直播視頻。
按照計劃,建造整個國際太空站共需要超過50次太空飛行和組裝,其中的39次飛行需要由太空梭完成,有大約30次飛行和裝配任務需要進步號飛船提供支持。整個建造工作完成後,國際太空站將會有
整個太空站由眾多組件構成:曙光號功能貨艙/團結號節點艙(1號節點艙)/星辰號服務艙/國際太空站衍架 - Z1衍架/國際太空站衍架 - P6衍架及太陽能電池板/命運號實驗艙/外部裝載平臺1(ESP-1)/移動維修系統 - 空間站遙控機械臂(加拿大臂2)/尋求號氣密艙(聯合氣密艙)/碼頭號對接艙 - 碼頭號氣密及對接艙/國際太空站衍架 - S0衍架/移動維修系統 - 機械臂移動平臺/國際太空站衍架 - S1衍架/國際太空站衍架 - P1衍架/外部裝載平臺2(ESP-2)/國際太空站衍架 - P3、P4衍架及太陽能電池板/國際太空站衍架 - P5衍架/國際太空站衍架 - S3、S4衍架及太陽能電池板/國際太空站衍架 - S5衍架/外部裝載平臺3(ESP-3)/和諧號節點艙(2號節點艙)/哥倫布實驗艙/希望號日本實驗艙 - 實驗儲藏艙/移動維修系統 - 特殊微動作機械手/希望號日本實驗艙/望號日本實驗艙 - 日本機械臂/國際太空站衍架 - S6衍架及太陽能電池板/希望號日本實驗艙 - 外部實驗平臺/迷你研究艙2(探索號迷你研究艙)/寧靜號節點艙(3號節點艙)/穹頂艙/迷你研究艙1(晨曦號迷你研究艙)/多用途增壓艙。
周期性往返任務:多用途物流艙(MPLM)。
預定運送的組件:科學號多用途實驗艙-質子號(3R)-2013年12月。
已取消的組件:離心重力艙/對接貨艙/多用途對接艙/生活艙/乘員逃生太空船/空間站推進艙/俄羅斯實驗艙/臨時控制艙。
接駁太空船:太空梭/聯盟號/進步號/自動運載飛船/H-II運載飛船。
此外還有很多非承重衍架用於支撐太空站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
有很多對NASA持批評觀點的人認為國際太空站計劃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並且抑制了其他更有意義的計劃。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列舉,花費在國際太空站計劃上的上千億美元和近乎一世代的時間,可以用來實施無數的無人太空任務,或者將這些時間和金錢花在地球上的研究中,也要比國際太空站更有意義。
太空站的支持者認為對於太空站的批評是目光短淺而且帶有欺騙性的,支持者認為花費在載人空間探索上的巨額經費同樣會給地球上的每個人帶來切實的好處。有評估指出,國際太空站計劃所開發的載人太空相關技術的商業應用,會間接帶動全球經濟,其所帶來的收益是最初投資的七倍,也有一些相對保守的估計則認為此種收益只是最初投資的三倍。還有一些堅定的支持者認為,即便國際太空站在科學方面的意義為零,僅其發揮的推動國際合作的作用,也足以令這個計劃彪炳史冊。
所有永久駐地乘員組命名「遠征隊N」,「遠征N」在每次遠征以後連續地被增加。太空遊客沒有算作是遠征成員。 直至2011年5月底,共完成了27次遠征(遠征1-27),1次進行中(遠征28),11次計劃中(遠征29-39)。
因為聯盟號太空船每次只能運輸三名遠征隊員,太空站滿員則是六人,因此一批次3+3人「遠征隊」其實是搭乘不同的太空船前來。以A、B、C次發射組員為例,當A+B一組在太空站時,稱為第XX次任務遠征隊,但是當A組員返回地球,C組發射時,則變成B+C組在太空站執勤,就稱為XX+1次任務遠征隊。依此類推。
一名太空科學家宣稱,由於數字革命的迅猛發展,外星生命形式探測到地球存在的概率正在不斷地降低。法蘭克·德雷克(Frank Drake)博士表示,透過電視、無線電和雷達進行(邊距離通信中的)類比傳輸,從電子的角度而言,將導致我們的地球在外太空變得不可見。在過去人類使用舊的信號方式會在深空延展幾百萬英里,有的信號甚至已經到達某些遙遠恆星,而現代使用的數字傳輸方式發射面積較小,因此被外星生命監測到的難度也相對更大。
據報導,一直以來,科學家都在密切的關注宇宙是否存在任何其他星球發出的傳輸信號,並認為假若外星生命存在,他們也會進行同樣的監測活動。
德
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