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七修行系列七之(五)第七篇
禪七修行系列七之(五)第七篇
引發世人冷漠的習慣與性格,源於歷史傳承和現實社會的發酵,冷漠作為當今世人的處世哲學,用以遠離現實的壓力。世間人對於處世問題的研究向來深奧,既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叢林法則,也有“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理想,從歷史潮流浩蕩的沉澱,讓世人從艱深的處世哲學中找到經典模式-“各掃門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自私!以及“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乖巧虛偽!這般越來越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行為模式,貫穿著古今中外世界各各角落。
在中國魏晉時代的名士,以現代的眼光或可叫做公共知識份子,崇尚不務實際的虛無思想,喜歡遠離現實的玄理清談,這種學術專攻和社會擔當極不符合社會公知的身份,以及“學而優則仕”的價值追求,之所以如此怪異,或是因為司馬氏取得政權的方式不夠正當,不允許這些自命清高的知識份子對朝廷政事說三道四指手畫腳,於是便以“刑不可知,威不可測”的皇權威嚴恫嚇,讓他們不要不識時務地評頭論足批評朝政,誰教“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呢?!
穿越歷史的隧道,自可看清焚書坑儒歷史意義之外的權力欲望,為避免歷史重演,不再因為禍從口出而遭遇無謂的犧牲,魏晉名士們唯有回避關於朝廷的激進言論,將談論政治的學術風氣漸而演變為專于玄理的清談,正所謂遺落世務,曠放閒適!這些自命清高的知識份子於是背叛了學術良知。
爾今已是科技時代,終以為新思想的宣揚可以讓人生而平等,總該享有各自的尊嚴了。孰料世人還是更改不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一貫處世態度,人際冷漠也就自然而然地延續並傳承下來。世人的成長閱歷,確是冷漠即為生存智慧的提煉過程,世故的成年人皆是如此,終究會將接受“真善美”教育的天真的孩子也逼上冷漠的絕路。
原本該教育孩子要誠實守信,卻發現生活中無處不是謊言,無處不是陷阱;該教育孩子要樂於助人,卻發現生活中見義勇為者,總是流血又流淚還被誤陷!當他們從成長中領會到世俗的真諦,只好以更徹骨的冷漠回報給社會。世人為何會變得如此冷漠?世人為何會將冷漠作為處世哲學?良知在顫抖!
成為喪失相互信任和渴望彼此依賴的冷漠世間,誰也不知到底是由於道德的墮落才讓世人變得如此冷漠呢?還是由於世界變得冷漠才讓人性道德如此淪喪墮落?該拿什麼來拯救日漸淪喪的世人道德呢?該拿什麼來復蘇日漸冷卻的世人良知?這是個人人不得不直面的嚴肅生命課題。
林語堂曾這麼說:『在個人權益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冷漠也就獲得了自己的‘生存價值’!』或許這也正是世人從古至今將冷漠當成生存的智慧,以及處世哲學的真正原因吧!現代人從上小學開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一直至中學、大學,以至延伸到工作期間、抑或退休,卻也甚少改變對世俗的冷漠處理方式。
在二戰期間有一位老人,他的家在農村,人煙稀少,有天一個身穿風衣、頭戴禮帽、手提皮箱的男人在他家院子柵欄外徘徊。他觀察良久,然後走上前去對那人說:『先生,你是否願意幫我把柵欄裏的這堆木頭扛到那邊角落裏去,我老了,扛不動了。』那個男人連聲答應,脫去風衣禮帽,然後很賣勁兒地把木頭扛過去,並擺得整整齊齊。那天晚上,滿頭大汗的客人心情愉快地在廚房裏,與主人共進晚餐,然後又踏上了旅程。
整個戰爭期間,城裏逃難的人很多,老人家裏的那堆木頭無數次地被從院子的兩頭來回扛過,而每搬一次,就會有一個客人與他共進晚餐。其實那堆木頭根本不需要搬動....
看完這則故事後,您的心是否深深的被這個老人的行為所觸動呢?當一個人有能力幫助他人時,卻小心翼翼的把自身的優越性掩藏起來,給受助者創造一個機會,從而使他覺得自己的受助是因為自己付出而得到的報償,這是一種何等的仁慈啊!原來,幫助一個人的最高境界,是尊重,而非施捨!古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便閃耀出人性的熱光,而不再是冷漠的....
這第五個七又已近尾聲了,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做回向:『願將禪七修行諸功德,普皆迴向給予十方一切眾生,也都能夠禪悅法喜!離苦得樂!早日得解脫!』(合十)
六七再見~放香~~
*幻羽*淨心書於末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