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人類的生存空間
文明的標準模式- 隨著科技進步的加快,人類將不再安寧。各國的科學家都已在認真考慮一個問題:整個人類會不會由於比如說疾病的流行而突然死絕?到底該怎麼樣來保護人類免遭如此厄運?莫斯科研究人員、數學物理學副博士魯斯蘭·阿弗拉姆琴科持這樣的看法:“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將一部分人分出去,將他們隔離開來,使他們在任何悲慘事件中得以保全。”阿弗拉姆琴科提議在一些國家中去找到一些無論地形地貌、生物環境和氣候都適宜好幾千名志願者獨立生活的地塊。這種地塊必須加強保衛,所有從外面運進去的東西都需經過消毒。據科學家的想法,類似居留區的居民在發生影響到全球命運的不幸事件時不能隨便走動,不過這還不是這種居住區的惟一使命。
阿弗拉姆琴科的主要想法是:由於居住在隔離區的人將具有標準模式,因此可以將他們居住的地區稱為文明標準器。科學家的想法是這樣的:這種地塊一定得有聯合國的保護,有意建立這種標準器的國家遴選志願者的工作也得有聯合國參與。他們有可能是一些家庭或單身,按規定不得超過45歲,身體和心理狀況都得很好,受過教育,有文化,具有職業技能。這種能容納5000左右人口的小社會經濟應該獨立,每個家庭得有3個孩子。
這個“並行的人類”該住在哪兒呢?科學家認為,首批文明標準器應該建立在俄羅斯、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斯堪的納維晉諸國。在阿弗拉姆琴科看來,這些國家文明程度高,會認同這種想法,他已經在俄羅斯找到了一塊可以建立文明標準器的理想地盤,那就是薩哈林島的南端。那裏四周是日本海的溫暖海水,終年的水氣候十分理想,甚至生長著一些亞熱帶植物。阿弗拉姆琴科認為,這裏無疑是供人永久居住的理想之地,要照他看,不少人都會爭著去。
希望寄託在月球上-不過,住在這種標準的綠洲,或者總的說住在地球上,生活總是不會太愜意就是了。老早以前就有科學家提到過自然資源很快就要耗盡的問題。怎麼辦呢?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條現實途徑—即利用地外資源。俄羅斯國立斯特恩貝格天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弗拉基米爾·舍甫琴科認為,月球和靠近地球的小行星可以為地球人提供能源和礦物。在舍甫琴科看來,可以在月球上建立專門的系統來搜集太陽能,並通過微波輻射器發射到地球上來,小行星則可為地球人提供各種礦物資源。
現在已知的有200多顆天體定期地來到地球跟前,其中最大的直徑可達
不過據科學家的看法,新的月球計畫還應首先考慮用來保存21世紀的人類文明。舍甫琴科計為,現在已經原則上做出恢復月球研究的決定,到2050年之前,利用宇宙資源問題應該成為家常便飯。
石油會永不枯竭-對石油開採的前景有人提出過種種憂慮,但俄羅斯國立韋爾納茨基地質博物館研究人員、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通訊院士瓦季姆·斯卡利亞金得出結論,稱碳氫化合物原料,首先是石油資源,實際上是永遠不會枯竭。可現在流行的看法是碳氫化合物資源是不會再生的。
根據現有的理論,石油和天然氣是自它們形成以來可靠地保存在大自然貯油罐裏。但是,斯卡利亞金又說,地質界似乎存在這麼一條公理,說自然界沒有滲不透的岩層。這就是說,碳氫化合物會逐漸滲透到更深層裏面去,無論是陸地還是海底的出油、出氣的自然過程都證明了這一點。比如說,阿普歇倫半島的泥火山長期來噴發出大量足夠形成好幾個超大型天然氣礦床的天然氣。
有不少次從勘探好的油田開採出比計算好的地質儲量還多的石油,迄今為止一直認為是先期計算上的錯誤。但是,捷列克-孫紮產油氣地區的事實便可以對一些傳統觀念作出一些實質性的修正。這個礦床的開採始於19世紀末,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油井的產油量在逐年遞減。後來實際上已經停止採油,油田被認為已經枯竭。但是今天,都過了半個世紀之後,廢棄的油井又出了油,可以繼續開採。用斯卡利亞金的話說,這個個例完全可以說明,跟礦泉水源一樣,只要保護得好,石油完全可以再生。
俄羅斯各民族友誼大學礦山教研室主任亞歷山大·沃羅比約夫教授找到的是另一條解決礦藏資源匱乏的途徑。他應用了不少資料,說明俄羅斯國內的所有大型油田都開採得已經差不多:薩莫特洛爾油田已開採64%,馬蒙托夫油田——74%,羅馬斯基諾油田——85.5%,圖伊馬濟油田——90%。廢棄的油井已達所有總數的35%。重新開採的油井的出油量平均為每晝夜7噸。
據沃羅比約夫看來,這種複雜局面也不是沒有出路,出路就是在岩界的深處對石油進行人工再生產。眾所周知,俄羅斯所擁有的多層礦床經常只開採出油最多的層面,大量被認為是贏利不多的石油還殘留在最底下,這種被廢棄的石油還不少。據各種不同看法,這樣的油井可提供4000萬至5000萬噸石油之多。只是要想把這些儲量開發出來,得考慮利用石油的物理化學特徵。比如說,得往岩界深處泵進去一種含有有機物的人類文明廢料溶液,這樣才能得出碳氫化合物原料。只是沃羅比約夫也說,目前這還是個純理論問題,不過一旦需要就可以投入實際應用。
輪式機械是一種有害的發明-俄羅斯科學家還在考慮一個全球性的大問題,即千百萬年來大自然所形成的宜於植物繁殖的土層遭到破壞問題。由於人類的農事生產,可耕地在縮減,已逐步讓位給沙漠和半沙漠,其原因之一是在田野上使用輪式和履帶式機械。俄羅斯科學院機器製造業研究所研究人員米哈伊爾·戈爾貝什科說,20世紀30年代曾有人提出過要在田間禁用輪式和履帶式機械,因為它們會使土壤板結,並導致其退化。事情也確實如此,農業中使用輪式機械可導致土壤板結,使之變成煤塊似的東西,這樣的土壤既不吸收水分,也不長東西。
據戈爾貝什科說,要解決這個問題得禁用輪式和履帶式機械,改用步行式機械。步行式機械給予每平方釐米土地的壓力為0.05
除此之外,根據戈爾貝什科的計算,汽車數量和公路公里數在20世紀末已超過臨界界線,尤其是在歐洲和北美。造價很高的瀝青混凝土路面占去了很大面積。因此戈爾貝什科認為,很有必要禁用輪式汽車,改用步行式汽車,其實後者的速度也沒慢到哪里去,而道路造價卻便宜得多,原則上甚至可以同海德公園一樣長滿草,這種長滿草的道路的壓力係數就小多了。
人類的未來是人人都非常關心的問題,每個人都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答。為了闡明人類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我們必須從未來人類不得不解決的問題談起。對人類來說,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生存問題永遠是人類的首要問題。如果無法生存,那麼其他的問題都毫無意義。未來影響人類生存的可能問題有溫室效應、隕石撞擊、核戰、傳染病等等。這些問題是有可能發生也有可能不發生,而且就是發生了,人類全部滅亡的可能性也很小。但是有一個事件是必然發生的,如果到那時,人類依然生活在地球上的話,那麼人類必然全部滅亡。
我們知道地球上的萬物生長要靠太陽,但是太陽的壽命還有大約50億年,50億年後,太陽會變成紅巨星,地球也會被太陽吞噬。到那時,如果人類依然生活在地球上的話,那麼人類必然全部滅亡。對現代人來說,50億年後發生事件實在是太遙遠了。但是時間的近和遠,並不能掩飾該事件的嚴重性。如果真的到那時,人類依然生活在地球上的話,那麼人類必亡。
人類要想在50億年後繼續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在地球消失前,在太陽系外,找到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或將某些星球改造成適合人類居住,並實現人類的全部遷移。為了實現上述目標,50億年的時間,對人類來說,真的夠嗎?根據現有的現狀,實際上這個問題是令人擔憂的。
1. 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要4.2光年,首顆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Gliese
2. 隨著相對論和量子論的不斷完善,人類對物理世界的認知已達到了極限的邊緣。
3. 現在人類的太空事業剛剛起步,太空載人飛行技術也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技術壟斷使太空事業進展緩慢。
4. 各種太空專案都需要巨額的資金,小國根本無力發展太空事業;隨著所需資金的不斷增長,許多大型太空項目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無法單獨承擔。國際合作雖是一種方法,但各國之間討價還價,各自打小算盤,不僅白白浪費時間,還有可能使項目擱置或流產。
5. 有能力發展太空事業的國家,由於國家自身的各種原因,往往將發展太空事業放在次要的位置。
6. 人類社會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戰爭,疾病,能源危機,經濟危機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太空事業的發展。
從以上6條,我們可以看出,50億年的時間,對人類來說,夠還是不夠?我們根本無法回答。但其緊迫性是毋庸置疑的。那麼,現在的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我們做些什麼才能為我們的子孫後代贏得更多的時間,使未來人類能從容地離開地球,建設新的家園呢?
人類要想走出太陽系,在銀河系中找到新的居住地的話,靠某個單一國家的努力是根本無法實現的,它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只有將盡可能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於太空事業的發展上,人類才能不斷地拓展生存空間。要想將全世界盡可能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於太空事業的發展上的話,對人類來說,只有一條路——全球統一。也就是說,整個人類社會只有一個政權,一個政府,一種通用貨幣,一種通用語言。只有這樣,全人類才能緊密地團結起來,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奮鬥。全球統一好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統一的話,國家就不復存在,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也就不復存在,像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的人類悲劇再也不會重演;核戰的陰影再也不會籠罩人類的心頭;人類夢寐以求的永久和平得以實現;全球224個國家和地區每年約達1.4萬億美元的國防總開支將不復存在,如果將這些資金用於人類太空事業的話,將大大促進太空事業的發展。
2. 全球統一的話,各國之間的重複建設就不復存在。比如全球定位系統,現有美國的GPS系統,俄羅斯的GLONASS系統,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等。但對人類來說,只要有一個全球定位系統就滿足需求了。
3. 全球統一的話,各國之間的貿易壁壘不復存在。隨著貿易全球自由化和經濟建設向落後地區傾斜,全球經濟必然迎來一段高速發展期。
4. 全球統一的話,人類就可以通過全球政府,實現財富、資源等的全球再分配,為全人類生存和生存得更好謀福利;從而改變現在以國家為單位的局部財富、資源等的再分配方式。
5. 全球統一的話,人類就有更強大的力量去面對和解決各種困難、危機和突發事件。比如糧食危機,能源危機,經濟危機,全球變暖,地震,傳染病等等。
6. 全球統一的話,人類就能夠將全世界盡可能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於太空事業的發展上,為人類的未來不斷拓展生存空間。
我們相信全球統一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大勢所趨。由於現存的各國的政權管理模式只有有限的幾種,所以全球政權統一的希望是很大的。求同存異是各國民族實現大統一的必然選擇——求政權統一,存文化、信仰、價值觀等差異。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就可以將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1. 地球時代-從人類在地球上產生到全球統一政權建立的這一階段稱為地球時代。
2. 太陽系時代-從人類在太陽系中地球以外的行星或衛星上建立第一個居住基地開始到人類的足跡遍佈太陽系每一個角落的這一階段稱為太陽系時代。
3. 銀河系時代-從人類在銀河系中太陽系以外的行星或衛星上建立第一個居住基地開始到人類的足跡遍佈銀河系每一個角落的這一階段稱為銀河系時代。
4. 宇宙時代-從人類在宇宙中銀河系以外的行星或衛星上建立第一個居住基地開始到人類的足跡遍佈宇宙每一個角落的這一階段稱為宇宙時代。
人類的命運掌握在人類自已的手中,為了避免被滅亡的厄運,全人類必須緊密團結起來,眾志成城。美好的人類未來需要人類要用自已的智慧和汗水去開創。只有這樣,人類才能不斷地拓展生存空間和不斷地提高生活品質。
英國著名科學家斯蒂芬‧霍金曾警告說,如果不能在太空中找到新的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的話,人類可能在下個千年到來之前滅亡。那麼—在上海世博會上,有一個像從太空飄來的魔方—太空家園館。“太空”與“家園”如此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我們不禁要問,太空能否成為未來的家園?什麼時候人類能在太空中建起自己的家園,並且詩意地生活呢?
下一站—太空?夢想起源區域是“太空家園館”的第一站,來到這裏,倣佛置身於神奇的浩瀚太空,頭頂上的藍色蒼穹觸手可及,不遠處的太陽、月亮、星星鱗次櫛比。有科學家預測,若幹年後,地球將面臨各種各樣的威脅而不再適合人類居住:高速飛行的小行星隨時可能和地球相撞;火山和地震隨時可能扼殺地球生命;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不斷上升,淹沒陸地;幹旱和沙漠化侵蝕著田園和鄉村,人類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煤、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逐漸枯竭,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難以為繼……走出地球搖籃,尋找新的家園,成為人類不得不面對的選擇。
飛向太空,是人類千百年來的渴望-我國自古就有後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和萬戶飛天的勇敢實踐。
太空家園如何建?但是,茫茫宇宙中,何處才是我們最終的家園呢?在“太空家園館”C1展廳,參觀者可身臨其境地感受飛船之旅、太空之旅以及月球之旅。在太空之旅中,參觀者能看到這樣的情景:月球探測車身披“金色戰衣”正在“月球表面”進行開採操作;“太空豆豆”將“荒漠變綠洲”。
對於如何在太空建家園,196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傑拉德‧奧尼爾提出,要永久性地解決地球面臨的生態、資源、人口等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在太空中建造一個個太空城,逐步把人類都移居到地球周圍的太空城中。
奧尼爾設想的太空城由一對圓筒組成。太空城內壁上建有適於植物生長的自然環境,上面種植花草樹木,有給水裝置、河流和湖泊。太空城內有道路、居住區、娛樂區、商業區、工作區等。太空城外有太陽光反射板,用計算機控制進入太空城內的光量,人工創造白天、黑夜以及四季交替。奧尼爾設計了四種未來太空城的模型,最小的可供1萬人居住,最大可供2000萬人居住。如果人類掌握了宇宙生存技術,製造出大量的類似太空城的建築,可以脫離地球生活於太空中,則太陽係至少能容納下10萬億人。
人類怎樣向太空“喬遷”?不論是移居太空城,還是移民火星或其他星球,如何“喬遷”成為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為了適合人類生存,太空城必須裝有資源循環利用係統,因為水、空氣、食物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命基礎;必須重建“人工重力”,因為沒有重力,人類無法長期生存。而最關鍵的是,解決了上述問題之後,太空城如何到達太空?太空城無比龐大,無論是先“組裝”再運輸,還是運送部件到太空組裝,目前人類的運載工具,都遠遠無法實現。
要飛向太空,更需要強大的新型動力作支撐。相關人士介紹,目前,正在研製和論證中的動力技術主要有等離子體、鐳射、太陽能和反物質等。早在上世紀50年代,等離子推進技術就已經開始研製。該技術可能在未來的外層空間探索中得到廣泛應用。在飛向火星的過程中,火箭利用常規的化學燃料需要飛行七八個月,而等離子體火箭只要三個多月就可飛抵火星。這一技術將使飛抵火星的時間節省一半,使宇航員少受太空輻射,減少骨骼和肌肉損失以及循環係統所受的損害。
鐳射動力是一種方案。美國宇航局和美國空軍都熱衷於鐳射航天器的研製。鐳射航天器的設計可以多種多樣,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身小體輕。它的研製目標是實現航天器飛行過程中地面光學控制器之間的相互轉接。如果能把地面光學控制器轉接到更大功率的控制器上,航天器就能得到更大的動力,從而升得更高。在某種意義上講,這種控制器之間的相互轉接就像是火箭的多級發射一樣。
此外,科學家們一直設想開發一種以陽光為能源的光帆航天器。裝有太陽帆的航天器以陽光作為動力,不需要燃料,只要展開一張巨型超薄航帆,即可從取之不盡的陽光中獲得持續的推力飛向宇宙空間。它飛行起來像大海中的帆船,改變帆的傾角即可調整前進方向,借助陽光的推力,這種航天器可以飛向太陽係的邊緣並進入星際空間。如果輔以從地球軌道射出的強力雷射光束,它可以飛得更遠,直至到達離太陽係最近的恒星。
當然,在目前尚處於論證階段的航太動力能源中,反物質是威力最大的,也是最有效的。然而,目前反物質還沒找到,有關研究工作也只能說是“紙上談兵”。但美國科學家仍信心十足地指出,到2040年,用太陽能、等離子體和反物質等作為動力的夢想都可能實現,到那時,持久的太空飛行和星際旅行便可以開始進行。
有關人員同時表示,宇宙航行是一項難度很大、異常復雜、風險很高的偉大事業,人類飛往火星乃至更遙遠星際的路途絕不會一帆風順。但是,將地球、空氣和重力拋在身後,到美好的天上人間生活,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夢想,人類不應該也不會放棄飛向太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