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枕戈待旦的馬祖--
2012年連江縣博弈公民投票於7月7日舉行,有資格公投的公民為7,762人,同意1,795票、不同意1,341票、廢票28張,投票率40.76%。根據台灣的≪公投法≫,地方公投贊成、反對任何一方票數較多即算贏,因此馬祖博弈公投已是過關可以進行興設合法賭場。未來馬祖每年將湧入500萬人次觀光人潮;不過交通部也預估,馬祖最快得5年半後才能設賭場。
馬祖位於臺灣西北方的臺灣海峽上,行政隸屬連江縣,下轄南竿鄉、北竿鄉、東引鄉、莒光四鄉,包括: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東引、亮島、高登、大坵、小坵還有許多無人島嶼,形成東西窄、南北狹長的地形,總面積約為29.52平方公里,人口約10253人2300戶。其中南竿是第一大島,也是馬祖的政經文教中心。因距離中國大陸福建的閩江口僅54海浬,過去即被譽為上天灑在閩江口的一串珍珠。
馬祖地層與中國大陸相連。直到一萬年前,冰河期結束造成海水面上升了近120公尺,馬祖列島與大陸才被海面分隔。馬祖列島大部份是由花崗岩組成,歷經千萬年的海浪侵蝕以及風化作用,呈現多樣化的地質景觀。包括壯闊的險崖峭壁以及海蝕溝,層次分明的節理,彰顯浪濤錘鍊的海蝕門、海蝕柱、海蝕洞等,在馬祖地區到處可見。
除馬祖列島大部分的島嶼是屬於典型的花崗岩錐狀島嶼,地勢起伏極大而且陡峭。海岸邊多形成崩漄、險礁、海蝕洞、海石門等地形。而崩解的花崗岩塊,加上來自閔江的泥沙,在灣澳、谷地堆積行成礫石灘、沙灘等各式各樣的海灘,因此這裡的海濱地形十分多樣化。
相傳宋時,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島東螺村,漁民林愿之六女默娘,秉性嫻淑,事親至孝。某日父出海捕魚,不幸遇風罹難,默娘痛不欲生,乃投海尋父,卒負父屍漂流至南竿島。鄉人感其孝行,厚葬立廟祭祀,尊稱為媽祖,並以其名作為列島總名以示紀念。至於「媽祖」如何變成「馬祖」,普遍則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避媽祖名諱,乃改為「馬祖」,另一說則是軍管時期,軍方認為「媽祖」無法突顯出戰地前線精神,故去「女」字邊,增加剛猛之氣。
馬祖最早的遺跡出現在東莒,鑑定為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南竿、東引等地也曾採集到宋、元時期的生活用品,如陶、貝等,具體的事蹟則紀錄在南竿仁愛村(昔稱鐵板)大王宮,石碑上寫著「林字才喜捨中統鈔二十貫」,中統鈔是元世祖時流通的貨幣,由此推斷南竿當時已有聚落形成。
清嘉慶年間,連江縣居民看中馬祖島嶼豐富的漁產資源,離鄉背景移民於此,民國初年又一波移民自福建長樂縣渡海定居,為便於捕漁作業,以灣澳為原點,發展出一澳一村的聚落模式,也為島上帶來閩東文化及信仰。後來切斷與大陸的臍帶,馬祖地區在原來文化架構下遂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
馬祖的開發起始於元朝,當時與大陸福州沿海往來密切,大約明清之時曾有倭寇盤據,明末清初開始有福州沿海漁民移居常住,並依地緣、血緣關係自成村落,現有居民共有89姓,以陳、林、曹、王、劉姓人口最多。這裏也是全台灣地區唯一以福州話為主要語言的縣市,當地人多稱為「平話」或「馬祖話」。
除媽祖信仰之外,以白馬尊王、五靈公信仰最為普遍,各地也有不同的神衹,如北竿芹壁的鐵甲元帥(蛙神)、南竿英烈王(蛇神)等。白馬尊王為漢初閩越王鄒郢之第三子,人稱「白馬三郎」,為百姓潛入深潭除去惡鱔卻不幸喪命,居民感念遂立廟供奉;五靈公由水猴、蛤蚌、水鳥、鱸魚、水蛙五怪所化成,主掌去病除疫的神職。而媽祖聖誕與元宵擺暝則是馬祖地區的宗教大事,期間各村子內鑼鼓喧天,擠滿遊行繞境的隊伍,計算夜幕低垂,活動依然持續,直至深夜才告一段落。
馬祖地區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受季風、洋流及地理位置影響,有分明的四季天氣,冬冷潮濕,春夏多霧,秋天則是一般穩定天候。馬祖的緯度稍微高於台灣北部(約一度),但因靠近中國大陸的大陸型氣候,氣溫比台北低,年平均溫度為攝氏18.6度,早晚溫差大,每年氣溫12月到2月之間最低,2月份月均溫僅10度左右,7、8月氣溫最高,月平均溫度在29度左右。
春季:因冬季嚴寒,桃花綻放得特別美麗,南竿島從中央公路到機場路上,沿途桃花繽紛,霧中看著點點嫣紅,名符其實的「霧裡看花」便應時而生。
夏季:霧季結束,空中交通便利,此時四鄉五島最為熱鬧,為年度觀光旺季,尤其6~8月為賞燕鷗的季節,眾多遊客慕名而來。
秋季:捎來季風輕拂,溫度顯得涼爽可親,而馬祖的楓樹、臺灣櫸等植物,皆爭相鬥豔,先後呈現動人的艷紅色,美麗得令人紅了眼眶。以南竿為例,在清水村往民俗文物館方向,以及勝天公園都可賞楓。
冬季:冷風颼颼,氣溫急降,但元宵節的擺暝與迎神每年依然熱鬧開展,這是馬祖一年之中最盛大的民俗活動,出外遊子都會特地返鄉參加。當晚全村總動員,擺放供品祭神儀式,叫做擺暝,而迎神繞境的陣容也十分盛大,熱鬧非凡。元宵節時當地還有掛風燈祈福的習俗,從正月十五掛到正月二十八,紙製風燈貼著紅色剪紙,既美麗又充滿傳統風味。
馬祖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由一個純樸的漁村,突然轉變成了軍事重地。因為其歷史際遇,而塵封長達數十年,直到民國81年戰地政務解除,才於83年開放觀光,形成現今特有的戰地風貌。對海峽兩岸的人來說,馬祖帶著幾許的神祕色彩,這可能是來自過去的戰地政務,也可能是來自海峽兩岸的時、空對峙與隔閡。
不似金門歷經戰役洗禮,馬祖地區的戰地氣息少了些傷痛,而多了些神秘,現今仍僅有駐軍的高登與亮島,依然覆蓋著神秘面紗,未開放參訪。四鄉五島更暗藏著複雜多樣的坑道系統,除了已開放參訪的南竿北海坑道、北竿午沙(北海)坑道與安東坑道之外,上有更多不為人知的坑道與哨位砲口,深藏著眾多官兵艱辛開鑿守衛的血淚故事。
為了保留紀念這些歷史,特別將北竿大澳山劃設為戰爭和平紀念公園,將馬祖戰地歷史風貌完整縮影其中,陳展歷史文物以及防禦武器,供人緬懷憑弔。戰爭和平紀念公園的前身為北竿大沃山,於民國92年開始進行規劃,包含06、08、12等三個據點,總面積約38.8公頃。經過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策劃建設,最後以08據點的完成畫下規劃句點,搖身一變成為全國首座以軍事與和平為概念的戰爭紀念公園,將馬祖蛻變的時間歷程轉化為空間的展演,供世人遙想並傳遞世世代代。
馬祖現今已脫離軍事管制而化身為桃源仙境的馬祖,除了到處可見斑駁的戰爭精神標語之外,亦可見自然孕育出的獨特人文風華,因為受到環境氣候影響,靜落於灣澳山坡的傳統民居聚落,與封火山牆的廟宇建築均極具特色。
馬祖常見的傳統建築可概分為兩個時期,早期居民多由福建的連江、長樂等地遷徙至此,所沿襲的建築多以閩東式封火山牆建築為主。包括顏色鮮明、形狀誇張的廟宇火形封火山牆建築,以及比較協和樸素的民居水形封火山牆建築。
目前常見的聚落房舍,則多是使用當地的黃色花崗岩或大陸青石築成的石頭屋,整體外形上看去,全是方正體建築,形似印章,故稱為一顆印式建築。屋牆部分,比較講究的採用人字砌法,石材整齊平整;而以大小石頭堆疊,則稱為亂石砌;屋頂部分,早期富裕人家,多搭建五脊四坡式建築,一般民居則以一脊二坡(人字坡)式建築為主。而為方便修補,屋瓦並不封死,以俗稱壓瓦石的石頭壓鎮,因為很透氣,所以又稱會呼吸的房子。
馬祖土壤貧瘠,多裸露地,歷經軍民大力栽種植林後,今日馬祖除了岩壁島礁之外,都有植被覆蓋。當時造林得主要樹種有相思、木麻黃、銀合歡等,映照著過去駐防阿兵哥的心情寫照。
此外,因為地理位置較接近中國大陸,因此同時有著海島與大陸的特性,孕育出許多獨特的動植物物種,如:圓蓋陰石蕨、黑足鱗毛蕨等隨處可見,且因島嶼特性而逐漸演化而成的原生特有種,如馬祖石蒜、馬祖紫檀與馬祖野百合等以馬祖來命名的植物。搭配常見的野花如裂葉月見草、長萼瞿麥、蔓荊等在山坡與海灘遍地綻放,妝點馬祖四季容顏,甚是美麗。
馬祖附近有許多洋流交匯,漁產豐富,海濱海洋動物種類極為豐富,海中的黑鯛、石斑、鱸魚等,是釣友們最期待的挑戰;沙灘最常見的痕掌沙蟹、花蛤,礫灘的海瓜子、歧紋簾蛤,岩壁縫中的龜爪、藤壺等等豐富的生物群相,更是令人目不暇給。
而列島海域中豐沛的海產,吸引的可不只有各地的老饕們,也是飛翔天空的海鳥們的覓食寶地,鯷魚、鯡魚等小型魚類是牠們主要的食物來源。每年翩然飛來嬌客們,多在馬祖無人島礁上築巢繁殖,因此於89年5月成立了「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包含東引鄉之雙子礁,北竿鄉之三連嶼、中島、鐵尖島、白廟、進嶼,南竿鄉之瀏泉礁,莒光鄉之蛇山等八座島嶼,主要保護的包括白眉燕鷗、蒼燕鷗、紅燕鷗、鳳頭燕鷗、黑尾鷗、岩鷺、叉尾雨燕等七種鳥類。
鳥類攝影師梁皆得在馬祖拍到了「黑嘴端鳳頭燕鷗」,此種燕鷗之前已經被全世界專家學者認為滅絕,即使有也剩不到百隻,堪稱「神話之鳥」,據記載,「黑嘴端鳳頭燕鷗」體長約40公分、嘴黃色尖端為黑色、以捕獲魚蝦為食特此命名黑嘴端。求偶時會突顯自己頭上的羽毛伸展起來像是帶了鳳冠,繁殖期間約在每年6月到8月。這個大發現振奮了台灣鳥類保育團體,同時也引起國際愛鳥人士注意,英國BBC電視還作了報導,使馬祖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再度登上世界鳥類的研究舞台。
馬祖靠海,地形多為花崗岩丘陵,可供墾植的農田貧乏,因此先民多以海為生,漁業為最重要的經濟命脈,民國38年後馬祖因位居重要戰略位置,被軍方列管,也改變了馬祖的生活型態,為數眾多的駐軍消費成了當地人的收入來源。
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後,昔日阿兵哥比居民還多的景象已不復見,馬祖的經濟結構,再度面臨改變,如今,這塊與世隔絕的淨土,以天生麗質的地理風景,加上重獲新生的聚落建築,以及珍貴的戰地資源,馬祖蛻變為觀光島嶼,但不變的是居民純樸的個性,以及不施胭脂、原始自然的生活風貌。
著名土產及飲食風味
馬祖土地貧瘠,地瓜便是最好的糧食作物。地瓜餃,是馬祖道地的甜點,將地瓜與麵粉混合製成麵皮,包入以碎花生、紅糖、乾蔥、芝麻,另外再加酌量的五香粉、豬油等調製而成的餡料,外型的變化上,可以包成水餃、三角圓或咖哩角等形狀。不論是油炸或煮甜湯,另外或是蒸煮,都別有風味。咬一口,熱燙香甜的「爆漿」滋味,讓人永生難忘。
與馬祖同名的「馬祖酥」,原名「起馬酥」,是流行於閩東地區的甜食。民國53年故總統蔣經國赴馬巡視,品嚐之後大為驚艷,說道:「只有馬祖才能吃到的好點心,得改名『馬祖酥』才名副其實。」於是從此有了新名字。馬祖酥其實類似台灣傳統點心「地瓜酥」,是以麵粉、雞蛋為原料。先經過和麵,切成小片油炸。起鍋冷卻後,與麥芽糖漿拌勻壓實,再切成小片,配茶或咖啡都很美味。馬祖酥最早只有「天美軒」與「寶利軒」兩家傳統老店製造,近年來因為馬祖開放觀光,銷量大增,遂有多家餅店跟進。馬祖酥因其名遠近馳名,但另一種像台灣沙其瑪的「芙蓉酥」才是馬祖當地人的最愛。 芙蓉酥製法與馬祖酥相同,但材料為糯米。經過打漿、切片、油炸、攪拌,程序比馬祖酥複雜,產量更少。
繼光餅的名稱由來,是來自明朝武將戚繼光,當時將行軍乾糧做成餅狀,讓士兵以繩串起掛於胸前以利攜帶並食用。馬祖所賣的繼光餅,是僅存以傳統貼爐窯烤製成,吃起來有一種麵粉的焦香與厚實的咬勁,絕對是來馬祖不能錯過的點心!近年為了推廣健康飲食,繼光餅一改過往油炸的烹調方式,改以烤箱烘烤,類似漢堡,中間夾上火腿與煎蛋,故俗稱「馬祖漢堡」。南竿鄉的山隴(介壽村)市場二樓,每天的早市期間都有販售,但經常供不應求,最好事前預訂。
蠣餅是馬祖特有的平價點心,通常是以現炸現賣的方式,將熱騰騰的蠣餅提供給客人品嚐。食材方面,蠣餅的外皮是將在來米、黃豆磨成漿,舀少許將於圓鏟上,燒熱煎好後,放入碎肉、米粉、蚵等調味過的餡料,再蓋上漿液,加上幾顆花生米,油炸後就是香噴噴的蠣餅。
老酒麵線是馬祖人調養身體,坐月子必備的料理,帶點鹹味的麵線川燙後,以老酒、煎蛋共同煮透,老酒的香氣與甘甜,搭上滑順入喉的麵線,冬天吃一碗,整個身子都跟著暖起來了。
魚丸湯是知名的福州小吃,有分包肉餡及無餡兩種,全部都是手工捏製而成,以新鮮魚肉剁泥,再拍甩製成,肉質富有彈性且紮實,喝魚丸湯時,吃得到百分百魚肉的香鮮,加點馬祖當地的米醋,味道好的不得了。魚麵是馬祖地區特殊的風味麵條,將馬加魚或鮸魚的魚漿,加上少許麵粉揉成麵糰,桿平後切成麵條狀,晒乾即可保存。過去馬祖漁獲量雖豐,但保存條件不佳,於是居民多餘的魚製成魚麵,可以存放一整年。鮮魚和魚麵都是年節家家戶戶必備的應景佳肴,魚麵雖然是魚製品,調理的好,魚麵吃在口中,僅有魚肉的清甜而無一絲腥味,可乾炒,也可做湯麵,吃來各有風味,作為伴手禮帶回,也是不錯的選擇。
說紫菜是「黑金」一點也不為過,不多不少的陽光、雨水、薄霧,再加上寒冷的天候催生,便能孕育出上等的野生紫菜。紫菜生長於淺海巖石上,可分為「冬菜」和「春菜」兩種,冬菜在冬天採集,長而無沙粒,脆中帶有韌性,屬上等品,但由於採集不易,故售價較貴,特別是農曆年前到清明這段時節,春寒料峭,晨霧中的紫菜帶著海水的滋潤。而春菜是冬菜採收後又生長的,品質略遜。紫菜採拾後晒乾,可以保存許久。涼拌的紫菜在馬祖是經常上桌的餐前小菜,酸甜清脆的口感香氣,相當開胃嗜口!
肉燕--先取精肉或後腿肉,去油膜、抽小筋後,洗淨搗碎成泥,稍加太白粉即可桿壓成為薄片狀也就是燕皮(也稱燕胚),它可切絲煮湯,也可和芥蘭花同炒。將之烘乾,可以久存不壞,食用時,將之浸水弄濕,再包上肉餡,製成扁肉狀即可。內餡則是由貢丸肉醬加入香菇、蔥花、荸薺及少許胡椒鹽、少許的糖和下肉攪拌而成,再包入薄片狀的外皮,之後要用煮的或蒸的皆可,熟了之後將它吹涼,即可備來食用。馬祖地區除了作為家常小吃外,在宴席上,和太平蛋同煮,搭配冬粉,就成為福州名菜「太平燕」。
佛手--形如其名的龜爪,雖然和藤壺是親戚,可是長得扁扁的,還有一根長長的肉柄。牠們總是躲在岩縫裡,探頭探腦地伸出頭來。牠的外表除了很像是烏龜的爪子之外,也像是用來架毛筆的筆架,或是雙手合十的手掌,因此馬祖居民都稱牠為「筆架」或「佛手」,是在台灣極為少見的鮮貝類。每年冬春間肉肥,用白糖加少量紅糟油炒,肉質脆嫩鮮美,清蒸或紅糟皆具風味。食用時,抓住像爪蹼的部份,將硬殼部位像啃瓜子一樣咬開,即可嚐到裡頭甜美的貝肉,但前端黑色部分則不宜食用。當地居民常將佛手當作下酒菜,增添趣味。
淡菜又名貽貝,俗稱「殼菜」,是貝類的一種,生長於淺海岩礁處,全台只有馬祖有,不然得去歐洲吃囉!淡菜不僅味道甘美,同時也富含維他命、礦物質等營養,性溫補,在很多國家的料理中,都有被採用。馬祖人自行研發的淡菜養殖法,讓當季的每粒淡菜都渾圓飽滿,一口咬下,多汁又軟嫩的貝肉,散發海的潮水香,是值得現嚐的當季美味。
自從醫學證實紅糟具有降膽固醇與血脂肪的保健功能後,以往只能當作紅糟雞與紅糟肉等配料之用,甚至丟棄的紅糟,一夕身價大漲。馬祖很多家戶都常自製老酒,所生產的紅糟於是填裝成瓶,批發給特產店販售,由於價位不高,而且全是自然釀造,甚受觀光客的青睞。當地民眾常用來當作料理食材,調理成為紅糟肉、紅糟炒飯、紅糟魚等美食。
鼎邊糊是源於福州的一道小吃美食,其主料為米漿,鍋湯燒開後,將米漿淋置鍋邊,待燒熱的鐵鼎中快速煎製,接著用小鏟刮入鍋中,與海鮮(如海蠣)、蔬菜、肉類等配料熬煮成的湯頭混合燉煮,就成為一道洋溢著濃濃海鮮味的小吃美食了。
過去每到農曆立夏時節,福州居民都要做鼎邊糊「做夏」。因為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糊,不僅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嘗。像涮鼎邊糊一樣,「一紋(涮)就熟」,藉以聯絡感情。這道美食可以在南竿鄉山隴獅子市場二樓品嚐到,每天早上的早市期間供應,週日休業。
黃魚是過去馬祖討海人眼中的黃金,也是過去東引地區的主要魚種之一,極具經濟價值,是馬祖地重要的漁獲魚種。富含蛋白質、鈣、磷、鐵等,營養價值極高,肉質細緻,易消化,不論紅燒、煎炸、糖醋,適合各種烹煮方式,或是加工成黃魚乾,味道皆極具鮮美。
近年來,馬祖當地流行的食法,是將黃魚去鱗、去內臟後,不加任何調味料,以老酒清燉入味,吃起來帶著濃濃的酒香,相當受當地居民以及遊客的青睞。大黃魚的頭蓋骨下方有2個像梨子形狀的超大耳石,左右各有一個,潔白晶瑩,如果耳石合而為一,則變成一個心形,而且這個心形一定還得要同一條大黃魚的左右耳石才能拼出,所以在馬祖地區又稱大黃魚的耳石為情人石,情人間常互贈以表達情意。
老酒是釀造酒的一種,選上好糯米做為材料,是釀老酒的重要關鍵之一,以糯米浸泡、蒸煮、落醰,加紅麴發酵,只要三十天就可出酒,由於夏季的高溫將會使重要的糯米腐壞,因此釀酒的季節以冬季為主。經過長時間低溫密封貯藏,酒色會愈加褐色暗沉,酒味也會愈發濃郁香醇,「開罈百里香,洗甕醉千家」。紅麴可製老酒,連橫《臺灣通史》<風俗志.飲食篇>中記載:「酒已成禮。祀神宴客,多用老酒,以朮釀之,味甘而醇;陳者尤佳,故曰老酒。」
馬祖家戶私釀老酒的情景維持了數十年的光景,而釀酒的殘渣紅糟更成為家常菜的佐料。過去馬祖人家家釀老酒,漁夫出海捕魚前用來溫熱身體,有補酒的功效。當地女人也用老酒坐月子,舒筋活血,非米酒可比。金門高粱,馬祖老酒,一直是金馬戰地最膾炙人口的佳釀,但鮮有人知道,馬祖其實也產高粱酒,而且比起金門高粱毫不遜色,甚至更為香醇。以前馬祖酒也像金門酒一樣賣給公賣局,但因產量不大,公賣局並未單獨行銷,多用來當蔘茸酒等藥酒的基酒。但這幾年酒廠覺得這麼好的酒拿來當基酒未免可惜,遂自創品牌,單獨行銷。擔馬祖酒廠表示,馬祖高粱雖與金門做法一致,都屬清香型蒸餾酒,但用來發酵的麴不同,又標榜年份較遠,市場普遍反應喝起來較順口,若以小酒杯盛裝,可以一口乾。
馬祖高粱要經過「二蒸二釀」,即各兩次的蒸餾與發酵,再放進「八八坑道」儲存。只要是陳年高粱都得經5年以上的儲存才能上市。「金門高粱因為銷量大,等不及儲存那麼久,但馬祖高粱卻如我們標榜的『以時間釀造好酒,值得等待』,」劉潤南說,高粱酒雖不若葡萄酒特別重視年份,但也是越陳越香。馬祖原來的居民防空洞「八八坑道」,因為從花崗岩的山腳下開鑿,冬暖夏涼,氣溫穩定,特別適合長時間儲存美酒,雜味、異味在時間中慢慢醇化。
以前酒客喝酒喜歡追求高酒精濃度的麻辣感,所以俗稱「二鍋頭」的大麴酒也頗受歡迎。近年來喝酒的流行卻講究口感,不但大麴酒喝的人少了,馬祖酒廠也刻意降低陳年高粱的酒精濃度。大麴酒酒精濃度60%以上,金門高粱也有57%濃度,但馬祖的陳高卻刻意控制在47%,另一種淡麗高粱酒甚至只有42%酒精濃度,是現在市場的最愛。
風俗民情
一年一度的「媽祖在馬祖--昇天祭」均安排在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節,相傳是為媽祖得道升天的日子,近年馬祖人為感念媽祖捨己為人,普渡世間的精神,特別舉辦媽祖升天祭,不僅希望「媽祖在馬祖」不只是口號,也讓世人感念媽祖孝順慈愛的精神。活動內容包括:昇天祭祀大典、園遊會、民俗表演、祈福平安晚會及媽祖學術研討會等,並邀請台灣全島36宮廟、湄洲、離島等地區媽祖廟組團前來馬祖進香。2009年10月,全世界最高的媽祖像─媽祖巨神像完工,更傳達馬祖人對媽祖的感念之情。
鐵板天后宮相傳為清代嘉慶年間大海盜蔡牽為求神明庇佑所建,今日廟宇仍保有當年閩東封火山牆的型式,內部以福州杉為材,採穿斗式構架,柱、樑、檁、枋、望板、斗栱、柱礎等構件清晰可見。廟內供奉天上聖母、威武陳將軍、華光大帝、臨水夫人、福德正神等眾神,神像與神龕雕工古樸細膩,最邊側二處神龕也以少見的「廟中廟」形式呈現,散發簡樸典雅、古色古香的氣息。
燒塔禮俗在閩東一帶已有傳承百年,是福州傳來的中秋節禮俗,目前全台灣僅存在馬祖鐵板村,故以鐵板社區每年舉辦的燒塔活動最具代表性,每年依舊於中秋節持續燒塔節的傳統。早期馬祖各村均有燒塔活動,塔的高度約為1到3公尺不等,大多利用碎瓦片砌成。而較高的塔則是用磚塊搭建,約佔塔高的1/4,其餘再用瓦片疊砌。塔的頂端會留一個缺口,是用來投放燃料,將廢棄物於中秋燒塔時燒毀,表示除舊佈新、圓圓滿滿之意。燃料有木、竹、穀殼等,還會潑灑松香粉助燃,有時還加上鹽巴作為煙火效果,場面相當壯觀。
馬祖實施軍管後,軍方基於「燈火管制」的軍事需求,燒塔曾被禁止好一段時間,晚上連門窗、車燈都要貼上膠帶,百年歷史的燒塔節因而消失近五十年,幾乎被島民遺忘。直到軍管結束後,東引鄉公所曾經於民國八十七年中秋節,舉辦「假日文化廣場民俗活動--燒塔」,由樂華、中柳兩村進行比賽,燒塔習俗才在馬祖重新獲得傳承。
目前在馬祖鐵板社區,每年都會舉辦中秋燒塔活動,希望讓後生晚輩了解,早年因為物資缺乏,棺材板、茅廁板之類的器具不能當柴火燒。當這些東西廢棄不用時,就選在中秋燒塔時燒毀,表示惜福、尊敬,並有除舊送厄之意。現代雖然沒有這類古早廢棄物,但是在生活壓力下,人們內心卻充滿夢魘和陰影,因此,當地社區協會設計「除穢卡」,讓民眾寫下恐懼,透過塔的燃燒而遠離,進而充滿勇氣面對未來。
比賽燒塔的規例,是要把塔燒得全座紅透,就是勝利者,火不夠興旺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為負。勝利者能得到彩旗、獎金或獎品。鐵板燒塔節據說是個從元朝末年就留下來的傳統,當時為了驅除蒙古人,設定在中秋時分,以燒塔為信起義,後來慢慢流傳下來,反而形成一個象徵把過去不吉祥的事物燒去,帶有除舊佈新的傳統習俗。
一年一度的鐵板中秋燒塔祈福活動,都會吸眾多移居各村的鐵板兒女返家參加,甚至不少旅台鄉親也專程返馬共襄盛舉。晚間吉時一到,由縣長、議長、立委、鄉長、村長和天后宮廟管會主委等人,共同點燃火炬及磚塔,頓時火光沖天,磚塔越燒越旺;隨後並舉行多項趣味競賽及摸彩等活動,村民們在熊熊火光,一片歡笑聲中,共渡中秋佳節。
此外,由於馬祖的先民多數來自福建長樂、連江一帶,每屆漁汛季節,列島便成為漁民棲息之處。由於冬季海象惡劣,少數漁民無法返回家鄉過年時,便相約正月十五日懸燈為信號,向家鄉親友報平安,因而早年馬祖各島都有「上彩暝掛風燈」的習俗。從正月十五掛到正月二十八,紙製風燈貼著紅色剪紙,既美麗又充滿傳統風味。「擺暝」翻譯成白話就是「排夜」,即為夜晚排放供品祭神酬神的儀式,源自於早期福州一帶的農村,元宵節遊燈時會迎各靜的角頭神繞境,祈求境內平安。從元月十一日開始,各島便開始總動員,全縣各鄉各村民眾陸續在廣場、廟前,搭起了一座一座牌樓,而迎神繞境的陣容也十分盛大,熱鬧非凡。每個廟宇都有「行事曆」,繞境、祭祀的時間全不同,並且相當歡迎遊客拍照、共同參與。事先調查好時間,比一比各廟宇的差異,是馬祖元宵節最有趣的地方!
一年一度盛大的「擺暝」,各島各境的神明陸續擺暝及繞境巡行,以驅邪逐疫,護鄉佑民,或是彼此送往迎來,藉由神明的公關活動達到各村交流的目的。擺暝大多在各廟宇或村莊廣場上進行,陳列豐盛祭品,從傍晚直到深夜,鑼鼓喧天,燈火輝煌,民眾向神明焚香膜拜,祈求闔家平安、漁利大獲、六畜興旺、生意興隆。馬祖各村莊擺暝酬神的日子,最早是正月初七,最晚為二月初五;每個廟宇都有自己的祭祀組織「社」,元宵前,每年選出的「社頭」便會挨家挨戶收喜錢,依大喜、中喜、小喜收取不同金額之紅包,並且分配好繞境人員的工作。
擺暝期間,部份神明會出巡繞境,馬祖人稱之為「迎神」。下午時分,或入夜之際,神明起駕出巡繞境,陣容相當盛大,民眾沿街祭拜,在鑼鼓喧天、鞭炮隆隆聲中,各村的元宵酬神活動因此拉開序幕。
在迎神前一天,由保長公手持酒壺與青竹枝,踏著醉步,帶領數名村丁,扛著神明的銜頭旗、敲打開道鑼,沿路張貼「清潔街衢」紅紙,巡行村境,進行清道任務,通知孤魂野鬼、閒雜人等迴避,以備次日神明出巡。
神明正式出巡時,隊伍有一定的排列規則,為首的是高舉寫有祭祀主廟或主神的長棍燈、接下來是保長公替遊行隊伍開道,雙腳踩著醉步,一邊喝酒,另一手則以青枝掃道。接著是最具威嚴的七爺、八爺負責開路引導,並肩負探視民情,查訪罪惡以及驅除妖魔的責任。而七爺、八爺身上,都會掛滿一串串的「光餅」,沿途讓人摘食,相傳小朋友吃了光餅,會變聰明,不流口水,所以到了遊燈半途,這些光餅早被搶食一空。
接在後面的是數尊「孩囝」,由一個人在神偶內頂著,由於這個角色是小孩子,所以行走時,不時用跳的方式前進。而跟在孩囝後的是「馬奴」,這個角色是神明的座前騎。「太子爺」緊跟在馬奴後面,走路四平八穩,官味十足,再接下來是花燈隊,在花燈隊伍之後是神轎,四周圍著衙役兵將,神轎後則是鼓板隊以及信眾,一路浩浩蕩蕩,鑼鼓喧天,所經之處,家家戶戶燒香相迎。馬祖列島中,比較特殊的是北竿,神明出巡的隊伍中,都有廟宇的乩腳抬著乩轎隨行,由於「扛乩」的躍動而形成「人神共振」的精彩畫面,使得北竿的迎神繞境更具「看頭」。
擺暝、迎神後,接著就是「食社」或稱「食福」,昔日都由社頭負責將祭祀的整頭豬隻及各種祭品現場煮食,在廟宇廣場宴請社友,場面熱鬧,人聲鼎沸。如今「食福」大多改在餐廳舉行,所需經費多來自社友的喜錢。宴席結束,每戶都帶回一袋福品,裏頭裝著供品的肉、橘子、蛋及包子,有「大吉大利、包佑平安」之意,祈求全年閣家平安幸福,就此為一年一度盛大的元宵擺暝迎神活動,劃下完美句點。
交通概況
馬祖各島嶼之間聯繫,距離比較近的,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早期靠的是一般的小遊艇,在面對惡劣海象的時候顯的危機重重,今年,南北竿的交通船,引進了新型的遊艇「吉順輪」,通過台灣海峽考驗的吉順輪,由於行駛速度更快、更穩、載客量更大,給了南北竿鄉民一個舒適還有保障。東西莒交通船用的都還是一般的輕型小遊艇。各島嶼之間距離較遠的,南竿→莒光,南竿→東引,則是用較大的船舶,南竿到莒光的交通船「順風輪」是屬於載客量高達近百人的中型遊艇。東引→南竿的交通船則是台馬輪,航程大約兩小時,票價新台幣350元;另外,這兩個地方另外有直昇機作為緊急運輸的交通工具。
由於馬祖位於台灣海峽,對外交通主要是搭船或搭飛機,就交通狀況來說,最保障的是搭船,畢竟千噸級的台馬輪,除非遇上颱風或者惡劣海象,否則通常都會開航,航線也照著先馬(馬祖)後東(東引)或者先東後馬的日子跑,單趟大約八小時,票價單趟是新台幣1000~1800元。
搭飛機單趟台北→北竿大約40~50分,台北→南竿也大約是這時間,但是票價比較貴,大概單趟要新台幣2000左右,如果在春秋兩季,搭乘飛機要特別注意,因為馬祖氣候關係,在這兩個季節常常因為能見度不佳關場,有時候很快就能起降,有時因為能見度不佳關場做成連續停航。
目前有直昇機飛航南竿、東引與台灣之間,由中興航空公司飛航,但還在試辦階段。在飛航審核機制及票價上亦有相關規定:冬季一至三月、十至十二月時,(1)在海運及固定翼飛機均停航時。(2)不影響緊急醫療救護前提下。(3)實際載客人數每趟來回合計達六人以上情形時,在當日下午即予啟動飛行直昇機航班,若搭載人數多達十四人以上時,啟動第二趟。
馬祖應地理位置離中國大陸來的比台灣本島近,因此於2001年1月1日開始實行辦理小三通客運,由南竿福澳港與福州馬尾進行「兩馬小三通」。現階段每日兩班次,單趟乘坐時間約兩小時。
北竿鄉
北竿鄉位於行政中心南竿的東北方,相距約3000公尺,面積和人口均居馬祖第二大,離島也最多,並包含了馬祖燕鷗保護區8座島礁中的5座,以及至今仍為國軍駐防,充滿神秘色彩的高登與亮島。北竿開發於元、宋期間,但由於明清時期的三次「遷界」,島嶼數度荒蕪,直到明國初年,仍常成為海盜出沒之處,由於附近海域漁產豐富,吸引了大陸福建省沿海居民入遷定居、捕魚。北竿地形狹長、島小山高,馬祖第一高峰壁山(298公尺)便位在島上,全島地勢起伏劇烈。此外沙灘多、離島多也是北竿鄉的地理特色,且澳口林立,型塑了豐富多變的旅遊風貌。最後,最為引人入勝的景點則在芹壁,保存完整的傍山面海的而立的馬祖傳統聚落建築,石頭屋的顏色隨著陽光昇落而幻變,在這裡看海、賞夕陽、觀星能令人忘卻塵世的憂煩。
從台灣前往北竿「卡蹓」,分別有海空兩種交通路線。目前松山機場至北竿機場每天有三個航班機次,航程約50分鐘。另可搭乘每日七個班次的客機,飛抵南竿機場,再搭車至福澳碼頭搭乘每小時一班,只需15分鐘的快輪前來北竿。海路部份,可從基隆港搭乘臺馬輪,當日晚上10點啟航,隔天一早即至福澳碼頭。
塘後道沙灘:北竿鄉最著名的景點,這座沙灘早年的時候是連接北竿島塘岐村、後澳村的重要聯外道路,每當漲潮的時候,海水會淹沒塘後道沙灘,使得後澳村成為海外孤島。現今的塘後道沙灘,為了兩村聯絡方便,特別鋪設了水泥道路,但這也使得原本塘後道沙灘漲潮就被淹沒的特色消失;塘後道沙灘還有一個特點,南岸屬於沙灘,北岸屬於泥灘,同一個沙灘沙質有兩種區別。
後澳村:後澳村大致仍屬軍事據點,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螺蚌山自然生態步道為主;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裡面放了很多台灣早期在使用的軍事器材,而在戰爭與和平紀念展覽館裡面,則放有台灣早期使用的輕兵器、中國大陸心戰文宣等裝備。
芹壁村:被認為是北竿最美麗的村落,保存著大量古早海盜時期的石屋,由於居民大多數搬離,導致石屋欠缺人管理,以致損毀的損毀傾頹的傾頹,而在北竿鄉公所的努力下,除了保留一些原始的石屋外,陸續修復受損的石屋並改建為民宿。
午沙村:介於上村、塘岐村之間,屬於沙灘旁的小村落,在白沙港尚未啟用之前,此處屬於重要的軍港,北竿鄉的物資多半由此運進,但是在白沙港啟用以後,午沙港漸漸失去重要性,解除戰地政務後,作為戰時掩蔽的午沙坑道也解禁,目前北竿鄉公所正在架設內部的照明、通聯等線路以開放給民眾觀光。
坂里村:坂里村界於坂山、里山之間,屬於北竿鄉難得的平原地形,此處出產的農業曾經供給北竿鄉民大量的食物,而坂里村的特色就是擁有開闊的沙灘。
南竿鄉
南竿舊稱「下竿塘」、「南竿塘」,是馬祖列島的首善之區,面積10.64平方公里,居四鄉五島之冠,是連江縣行政、經濟、交通以及軍事的中心。在行政區劃分上,南竿自成一鄉,共轄有9個村落,其中以連江縣政府所在地的介壽(山隴)為縣治所在,福澳村的福澳港是台馬輪與離島快輪的靠泊碼頭,是馬祖的海運中心。
南竿本島地形狀似一頭犀牛,頭位於東邊的復興村(舊稱牛角村),尾則在西邊的四維村(舊稱西尾村),以雲台山為主脈,牛角嶺、牛背嶺等群嶺呈輻射狀深入海中,區隔出無數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澳口聚落,如介壽、復興、福澳、清水、珠螺、四維、馬祖、津沙、仁愛等村落。
由於對外交通便利,南竿的觀光發展較完備,島內景色秀麗、豐富多元。遊憩資源方面,鬼斧神工的北海坑道,以及屹立海中的鐵堡,都是馬祖戰地精神的代表。人文景點則以牛角村的傳統聚落及馬港天后宮最為著名,以及包括馬祖酒廠、八八坑道、雲台山遠眺、四維夕照、馬祖民俗文物館等。若遊客要選購特產,或進行美食之旅,南竿也都是最豐富的地方。
南竿是馬祖列島中交通最便捷的,不僅有飛機分別往返松山及台中,也是前進北竿、莒光、東引的樞紐。島內交通因公車班次不多,以機車最具機動性、計程車最為舒適。
天后宮:馬祖之名,即是由媽祖而來。相傳媽祖生前入海營救父兄不幸罹難之遺體,即漂流至今南竿馬祖村澳口處,千年來香火鼎盛,並分佈於四鄉五島,為居民最主要之信仰中心。
北海坑道:位於仁愛村,為國軍於花崗岩山壁中開鑿,為「井」字型。水道高16公尺,寬10公尺,長640公尺,漲潮水位8公尺,退潮4公尺,步道全長700公尺。西元1968年為了戰略需要,當時的馬祖防衛部司令雷開瑄任下令進行「北海計畫」,要在南竿、北竿、東引各島開鑿可供大型船隻停放的坑道。光是南竿的整條隧道就用了數千人力,耗時820個工作天。因為建造當時沒有計算潮差,南竿的北海坑道鑿好之後根本無法使用而被封閉,直到西元1990年,以軍事觀光景點名義,對外開放。
大漢據點:位於仁愛村的北海坑道旁,在沙灘相連的沃口內,是個突出海岸的花崗岩半島,其內部結構分為下中上三層。任務為封鎖莒光水道與監控閩江口方向,下層以二砲陣地視野最開闊晴天無霧可以直視閩江口。下層設施由成功橋通過大門崗哨進入主坑道,內有廚房、簡報室、中山室、安官室兼軍官寢室、士官兵寢室,四條支坑道通往各砲陣地與機槍堡及彈藥庫。軍事設施總計有四座90砲陣地,兩個50mm重機槍堡,一個M4輕機槍堡,約九個對外大小射口(已被封閉的不計入)。上層制高點42公尺曾於民國85年賀伯颱風期間漲潮淹沒,當時曾數小時之間全據點在海平面之下,二砲陣地90砲遭到海中暗流衝擊損毀,風災過後被判定無翻修價值成為損毀裝備。
鐵堡:位於仁愛村的鐵堡,顧名思義,為一座很堅固的堡壘。整座堡壘開鑿在延伸入海的花崗岩山壁中,面海方向,裝設有機槍堡,各哨點還有許多步槍射擊孔,另外還有飼養軍犬的房間。根據當地居民說法:仁愛村別名鐵板就是鐵堡口耳相傳後的走音,由於過去鐵堡的威名加上與仁愛村相鄰,最後演變成仁愛村的統稱。
八八坑道:位於牛角村,早期用於擺放戰爭器具,現已用來擺放高粱酒。
莒光鄉
莒光鄉位在馬祖列島最南,包括東莒與西莒兩個島嶼。東莒與西莒因為狀似兩隻趴在中國閩江外海的狗兒,因此舊名「東犬」與「西犬」,又合稱「白犬列島」。後來取毋忘在莒之意,才更名為莒光,因此也就有了東莒與西莒之稱。西莒島昔稱西犬島或上沙戶,亦為鄉治之所在。韓戰(1950-1953年)期間,美國西方公司進駐西莒,為這裡帶來繁榮,青帆村甚至曾有“小香港”的稱譽,現今則是西莒對外的門戶。如今莒光僅與南竿船隻通航,雖不及其他島嶼便利,但也因此保存了較原始純淨的風貌。東莒島上有二級古蹟東犬燈塔及三級古蹟大埔石刻,還有福正、大浦兩座傳統閩東聚落,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莒光管理站亦設站於此。「軍令如山,軍紀似鐵」相信是許多人來到莒光的第一印象。東莒的海上門戶—猛澳港,以城牆般的建築環繞港灣,凸顯出昔日軍事要地的肅殺氣息。循著環島公路前行,莒光的寧靜與安詳,舒緩旅人的步伐,而原本嚴肅的戰地氛圍,化落在海天一色的離島風情之中。
前往莒光,可從南竿的福澳港出發,搭乘往返兩地的小白船,行程約50–60分鐘,或者也可自南竿搭乘直升機前往(直升機僅冬季開放,並以當地居民優先),約10 分鐘即可抵達。
大浦聚落:大埔聚落保存著馬祖算是最完整的石屋聚落,不但石屋保存的完整,早期漁民使用的漁網、居民的床鋪、衣櫥、廚具、都保有著古早的味道。
大浦石刻:清朝福建巡府董應台為了讚許駐守東莒光的沈有容不費一兵一卒智平60於名倭寇的事蹟所刻的(國家三級古蹟)。
福正聚落:也算石屋保存完整的地方,但是建造風格、規模卻是跟大埔聚落的大相廷逕,在福正聚落最重要的就是有百年歷史的燈塔:東犬燈塔,此燈塔是從前洋人為了能保障通商行船的安全所建造,除了燈塔尚能發光以外,還保存著當年洋人辦公的房舍、宿舍等等,目前正由莒光鄉公所修繕並開放給民眾參觀。
東犬燈塔:東犬燈塔創建於西元1872年,東犬燈塔為台灣第一批採用花崗石建造的洋式燈塔,樓高四層,由塔身、塔燈及塔三部分組成,長年以來保存相當完好,其空間構造甚具特色,是研究清代洋式燈塔的重要實例。 東犬燈塔,塔座係由花崗石砌造,空心圓筒形平面,座身向上微收,內做螺旋石梯,盤旋直上。座頂疊澀出檐,上設工作平台,外圍鑄鐵欄桿,塔頂安圓拱形鑄鐵燈罩以及圓標。 東犬燈塔由地面至風標的總高為六十四英尺,即一九點五公尺。其基地呈長方形,長約一八四公尺,寬約六一.五公尺,面積約一二三一六平方公尺。但民國六十七年(西元一九七八年)國防部因戰備需要,將西南角圍牆拆除約五十公尺,故目前面積約一○五四九平方公尺。
東引鄉
東引偏處馬祖列島的東北端,也是台澎金馬最北端的領土,以東引及西引兩大島為主,總面積4.4平方公里,位處台灣基隆西北方約100海浬。全鄉地勢高聳陡峭,是馬祖唯一沒有沙灘的島嶼,海蝕地質景觀豐富,漁產貝類資源豐沛,生態植物繁多,更是黑尾鷗繁殖世界紀錄的最南端。東引及西引兩島已因國軍築路造堤而連為一體,島上軍事哨點密集,至今東引仍鎮守馬祖列島北疆,具重要戰略地位,戰地色彩仍濃。東引昔稱東湧,因島周水深,急流洶湧,故而得名;民國45年更名為東引,並正式設鄉。據民間傳說,很早以前,福州東北方海面,一夜之間湧現一座小島,無以為名,遂名之「東湧島」。其實,在馬祖列島中,東引海域最深,船隻從南竿駛向東引,過了亮島(俗稱浪島),湧浪便轉大,因此,古人才以「湧」來稱呼。東引「水深潮暢、群礁拱抱」是磯釣者的天堂,即便寒冬釣魚也甘之如飴,此外也是保育鳥類黑尾鷗的故鄉。而三級古蹟東湧燈塔則是人文愛好者懸念的景點,一線天、燕秀潮音等自然天險令人讚嘆大自然的巧奪天工,安東坑道及處處可見的軍營、碉堡、哨站,還有著迷彩服的阿兵哥,則為東引增添特殊的戰地風情。
可搭乘臺馬輪往返東引、南竿、基隆。東引沒有公車,以計程車以及機車為主要交通工具,機車可向民宿旅館洽租,因地勢較為平坦,亦可考慮以步行搭配計程車的方式。
東湧(東引)燈塔:西元1904年建成,由英國人設計、監造,塔高三層,由塔身、塔燈及塔頂等三部分組成。塔身由一公尺厚的紅磚組成,塔燈為鑄鐵構造。燈塔面向台灣海峽,建在東引島東北世尾山的懸崖之上,其造型及附屬房舍均承襲十八世紀英式建築的簡潔、優雅風格,素有「東引別墅」之美名。
烈女義坑:傳說,清朝末年,一漁人遭海盜殺害,漁人之妻不願受辱,在此跳崖自殺,後人感念烈女殉節義舉,乃命名為烈女義坑。山崖距海高達數十丈,氣勢奇偉,是拍照留念的最佳景點之一。
一線天:位於烈女義坑不遠的軍事據點,在兩垂直相臨的山崖中,軍事坑道靠一座水泥橋相連,橋面距海面數十丈,氣勢懾人。旅客參觀一線天之前,須先前往東引遊客服務中心申請參觀證,經衛兵陪同下,前往參觀、拍照。由於一線天目前仍屬重要軍事基地,除非經由地方軍事首長允許,一般旅客不可進入坑道內參觀。
馬祖最新熱門話題
2012年1月初,看好馬祖觀光發展潛力的台灣懷德聯合開發公司,以「亞洲地中海──國際觀光度假區計劃」,向連江縣府提出在南竿的黃官嶼及北竿的大澳山共100公頃土地,打算投資600億開發休閒度假村的計劃,包括2000個房間的飯店、260間別墅以及遊艇碼頭、國際會議中心等,還要建一所大學。
懷德預計拿到籌設許可及建照後,3年興建完成,同時改善機場及南北竿、莒光、東引的船運,還要興建南北竿大橋,未來將以吸引對岸福建溫州、上海甚至北京的遊客為主,可創造馬祖3000至5000個工作機會。2012年4月26日懷德公司在馬祖舉辦說明會時,業者威廉.懷德當場承諾連江縣府提供年度剩餘稅收給所有設籍連江縣的居民社會福利金,當時縣長楊綏生還在見證書上簽字背書。
懷德後來並在馬祖散發海報給民眾,表示賭場營運1年後,連江縣政府每年有50億稅收,到時所有馬祖在籍鄉親每人每月能領1萬8000元的福利金,5年後縣府每年更有約155億稅收,屆時馬祖民眾每人每月可領到8萬元。懷德的開發計劃由連江縣府送縣議會,在今年3月審議通過。根據《離島建設條例》規定,開放離島設置觀光賭場,應先辦理公民投票,所以在2012年連江縣博弈公民投票於7月7日舉行公民投票。
目前規範賭場管理與執照申請的「博弈遊戲場管理條例」草案,已送行政院審查,有關設置度假村和賭場的「國際觀光度假村審查作業辦法」,觀光局將在年底前公告,由於審查作業規劃要2年,興建推估3年半,估計馬祖最快要5年半後才會有賭場。未來馬祖將比照新加坡,採度假村或遊樂園和賭場結合的營運模式,但不開放當地民眾進入,台灣本島民眾比照國外觀光客開放進入,增加無限商機。
未來的--枕戈待旦--會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