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體系之樂章~~歐盟之夢與金磚四國之夢~~
歐盟的總面積是4 325 675平方公里。如果歐盟列為國家的話,則是世界上第七大國家。到2006年為止,歐盟共有人口大約4.96億。
歐盟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實體,2006年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3萬億美元,超過美國(13.0萬億美元)。
截止2006年,歐盟公民人口為4.96億,按一國算位居世界第三位(在中國和印度之後)。根據馬斯垂克條約,所有歐盟成員國的公民都是歐盟的公民。
歐洲聯盟(英文:European Union,簡稱歐盟,英文縮寫:EU,歐盟的正式官方語言有23種),是根據1992年簽署的《歐洲聯盟條約》也稱《馬斯垂克條約》所建立的國際組織,現擁有27個會員國。規範歐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是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民主制的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經濟上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實體(其中法國、義大利、英國、德國為八大工業國成員),軍事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為北大西洋公約成員。
歐盟是世界上最有力的國際組織,在貿易、農業、金融等方面趨近於一個統一的聯邦國家,而在內政、國防、外交等其他方面則類似一個獨立國家所組成的同盟。歐盟的政治體制因與世界其他大規模的國際組織不同,應把它視作一邦聯。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歐盟已經漸漸地從貿易實體轉變成經濟和政治聯盟。同時,歐共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1年至2007年期間進行了六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7個。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後損失慘重的歐洲,以及擔憂歐洲會再度陷入戰爭泥潭。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歐盟理事會、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此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
歐元是歐盟的官方貨幣,目前已經由27個成員國中的16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了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22個歐盟成員國和3個非成員國實施。
目前有關歐盟的主要議題是歐盟的擴大、落實里斯本條約、全球暖化、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歐元區的事宜、及主權債務危機。
1.1950年創始國法國 義大利 荷蘭 比利時 盧森堡 西德(現已合併為德國)
2.1973年 愛爾蘭 丹麥 英國
3.1981年 希臘
4.1986年 葡萄牙 西班牙
5.1995年 奧地利 芬蘭 瑞典
6.2004年 波蘭 拉脫維亞 立陶宛 愛沙尼亞 匈牙利 捷克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馬爾他 賽普勒斯
7.2007年 保加利亞 羅馬尼亞
在1990年,歐盟的領土由於東德和西德的統一而擴大。除了以上27國以外,摩納哥、安道爾等歐洲小國也與歐盟簽訂了特殊協議。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簡稱歐債危機,是指自2009年年底以來,不少財政上相對保守的投資者對部份歐洲國家在主權債務危機方面所產生的憂慮,危機在2010年年初的時候一度陷入最嚴峻的局面。
連串經濟危機和動盪中,被指出現問題的歐元區國家包括希臘、愛爾蘭、西班牙和葡萄牙,而部份不屬於歐元區國家的歐盟成員國也牽涉其中。冰島雖然在2008年遭遇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金融危機,導致該國的國際銀行體系崩坍,但正因為冰島政府無力救助銀行脫險,主權債務危機對冰島帶來的影響反而較少。相反,針對那些為了出手救助銀行而導致主權債務急增的部份歐盟成員國而言,由於這些國家與其他歐盟成員國,特別是與德國之間在債券收益率差價和信貸違約掉期方面的差異愈來愈大,使到這些國家逐漸浮現信心危機。
關注到環球多國政府赤字和負債水平不斷上升,再加上歐洲多國公債先後被降低評級,使金融市場響起警號。在2010年5月9日,歐盟多國財長通過一個總值7,500億歐元(相當於當時10,000億美元)的全面救助計劃,用以成立一個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希望藉以確保歐洲整體的金融隱定。
2010年發生的債務危機,主要源於希臘急於鉅額融資來設法支付大量到期公債,以避免出現債務違約的風險。有見及此,歐元區國家與國際貨幣基金會在2010年5月2日同意向希臘提供總值1,100億歐元貸款,但條件是希臘需要厲行一系列的緊縮開支措施。繼希臘以後,愛爾蘭在同年11月也獲得總值850億歐元的救助方案,而葡萄牙則在2011年5月獲得另一個總值780億歐元的援助。
儘管只有少數歐元區國家的主權債務錄得顯著增長,但問題卻困擾著整個歐元區。在2011年5月,債務危機因為希臘再度在支付到期公債方面出現問題而重新湧現。不少希臘國民因反對該國政府計劃推出的緊縮開支措施而發起上街示威,群情激憤。一直到2011年6月底,希臘政府勉強通過新一輪的緊縮開支方案,從而獲得歐盟領袖承諾提供援助支持希臘經濟,該國引發的危機才得以受到控制。
歐債危機是歐元區自1999年設立以來的首場危機,危機也引起不少輿論對歐元區的質疑,正如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塞繆爾·布理坦爵士(Sir Samuel Brittan)引用希臘基金經理賈森·馬諾洛普洛斯(Jason Manolopoulos)的說法,認為「結果顯示歐元區與最優貨幣區差距甚遠」;另一英國經濟學者尼埃爾·費格遜(Niall Ferguson)在2010年的時候也評論到,「正在浮現的主權債務危機……是西方世界的財政危機」。不過,《金融時報》在2011年5月的另一篇評論文章則指出,美元面臨的處境可能比歐元還要危險。
歐豬五國(英語:PIIGS),亦作黑豬五國或五小豬國,是國際債券分析家、學者和國際經濟界媒體對歐洲五個較弱的經濟體的貶稱。這個稱呼涵蓋葡萄牙(Portugal)、義大利(Italy)、愛爾蘭(Ireland)、希臘(Greece)、西班牙(Spain),特別指各國的主權債券市場。歐豬五國最初稱為歐豬四國 "PIGS",其中" I "指義大利,後來加入了愛爾蘭。
該名詞最早由《新聞周刊》(Newsweek)的專欄作家Juliane Von Reppert-Bismarck於2008年7月7日發行的雜誌上刊登的文章《為甚麼豬不能飛》(Why Pigs Can't Fly)使用。
最初的這四個南歐國家文化傳統、地理位置比較接近,加上近年同樣面對財政赤字的愛爾蘭共和國(地理上不屬南歐,但位置較接近。),最近幾年經濟增長停滯不前,失業率高,又有較高的財政赤字。 鑒於情況近似,才有財經人士把五國並列一起。
「歐豬五國」這個稱呼頗為侮辱性,受到不少財經界忌諱,不應對其他國家有貶低或歧視意味。
除了歐豬五國外,英國(Great Britain)被納入其中,稱作「歐豬六國」(PIIGGS),但與其他的五個國家不同的是,縱使英國和其他五國同樣遭遇金融危機,但整體來說其銀行體系好於其他五國,另外英國雖為歐盟一份子但並無加入歐元區,因此相較其他歐豬五國,英國的財政暫時還不會發生大麻煩。
另一方面,最近匈牙利政府也語出驚人的表示,自身財政與希臘一樣面臨重大危機而引發全球股市恐慌 ,不過財經專家表示,說匈牙利像希臘一樣發生嚴重的金融危機有些過份誇張,除了因匈牙利尚未加入歐元區外,匈牙利本身的財政狀況其實好過歐豬五國。不過為了避免危機發生,國際貨幣組織已前往匈牙利進行調查。
除了上述的國家外,經濟學家也開始點出法國、比利時、奧地利這三個西歐國家其財政可能將步入歐豬國家的後塵。斯洛維尼亞、賽普勒斯、馬爾他及波蘭的財政情況也一樣並不樂觀。
金磚國家(BRICS)是一個以金磚四國為基礎所形成的合作機制,目前被羅列在內的包含有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及南非五個國家。
2001年,美國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師吉姆·奧尼爾(Jim O'Neil)首次提出「金磚四國」這一概念,來自這四個國家的英文國名開頭字母所組成的詞BRIC ,指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其發音類似英文的「磚塊」(brick)一詞
2003年,奧尼爾在一份題為《與「金磚四國」一起夢想》的研究報告中預測,到2050年,世界經濟格局將重新洗牌,「金磚四國」將超越包括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在內的西方已開發國家,與美國、日本一起躋身全球新的六大經濟體。高盛這份報告出台後,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作為新興市場國家的領頭羊,受到世界廣泛關注,「金磚四國」這一概念由此風靡全球。
另外,金磚四國的概念,有時也用來定義謠傳中的這四國在2002年所簽署的關於貿易與合作的協定。實際上,由於高盛該份研究報告被廣為接受,金磚四國的概念被廣泛的用來定義這四個國家所組成的一個市場,甚至更一般的用來定義所有新興的工業國家。
作為主要新興市場國家,「金磚四國」國土面積佔世界領土總面積的26%,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42%,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總量的14.6%,貿易額佔全球貿易額的12.8%,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50%。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2006年至2008年,四國經濟平價增產率為10.7%。隨著四國經濟快速增長,其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
《金磚四國之夢:通向2050之路》認為中國、俄羅斯、巴西和印度已經或者正在改變自己的政治體制,以適應全球資本主義。高盛預測,中國和印度分別將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製成品和服務提供者,其中中國盛產稀土,而巴西和俄羅斯相應的將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原材料提供者。鑒於巴西和俄羅斯可以為中國和印度提供所需的原材料,合乎邏輯的預測表明,金磚四國將更加廣泛的合作。據預測,「金磚四國」將有能力組成強大經濟集團,從而取代現在八大工業國組織的地位。巴西盛產大豆和鐵礦石,而俄羅斯有極為豐富且豐沛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早在冷戰結束時或更早時期,組成「金磚四國」的各國政府就都開始了經濟和政治改革,以使他們進入世界經濟。為了競爭,這些國家曾同時強調了教育,引進外資,國內消費和國內產業的發展。研究認為,印度有潛力成為在未來的30至50年裡「金磚四國」中發展最快的國家。主要原因之一是印度和巴西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的下降將晚於俄國和中國。
繼其最初的2004年「金磚四國」研究報告後,高盛世界經濟小組又發佈了後續報告。這份新的報告將分析結果更推進了一步,並著重聚焦在這四國經濟的發展將給世界市場帶來的影響。報告估計,金磚四國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份額將從2003年的20%增長到2025年的40%。同時,他們的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將從2004年的大約10%增至2025年的超過20%。而且,在2005年到2015年間,這些國家將有超過8億(800,000,000)的人跨過$3,000的年收入門檻。據計算,在2025年這些國家將約有2億(200,000,000)人的年收入超過$15,000。因此,市場需求的大回升將不僅僅影響必需品,也會影響到價格較高的品牌產品。報告指出,首先是中國,然後在十年之後是印度,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
儘管增長率結存果斷地活躍朝向金磚四國的經濟,高水準經濟地區個人財富程度會持續超越平均金磚四國水準。 高盛證券估計到2025年八大工業國組織G8成員國地區的年收入會超過$35,000,反而只有二千四百萬名金磚四國居民才有相同收入水準。 報告強調指出印度能源的大型無效率,及引人注目地提及金磚四國在全球資本市場的極小代表權。 過往矛盾凸顯金磚四國的龐大人口,而且使金磚四國的總財富相當容易使六國高峰會成員國地區失色,及同時令年收入會保持於當今工業國家基準之下。上述現象會持續影響全球市場;隨著跨國公司試圖從金磚四國的取得優勢,例如由金磚四國的龐大潛質市場生產廉價汽車及其他金磚四國居民負擔得起的產品,來替代昂貴的奢侈汽車品牌。
金磚四國的貧窮人口廣大,貧富差距大,區域發展不平均。這也會對經濟造成阻礙,因為它會影響政府財務,增加社會不安,以及限制國內經濟需求。國際衝突,國內的不穩定,疾病與恐怖主義的爆發,都是可能阻礙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可能原因。最後,金磚四國的經濟發展可能會對全球環境帶來無法預測的結果。認為地球承載力有限的論者認為,在現今的科技之下,金磚四國的發展將會有其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