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努比*說~【站台圖照簡述】33~*夕陽艷景。。漫漫紅塵路。。。。*
近黃昏時的太陽,晴天時通常為橙紅色~~
夕陽指日落至山的西面~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游原》
《詩·大雅·公劉》:“度其夕陽,豳居允荒。”
晉‧庾闡《狹室賦》:“南羲熾暑,夕陽傍照。”
夕陽也隱喻晚年~
晉劉琨《重贈盧諶》詩:“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
李周翰注:“夕陽,謂晚景,喻己之老也。”
唐杜甫《上白帝城》詩:“老去聞悲角,人扶報夕陽。”
唐白居易《秦中吟》:“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
“夕陽是隱喻晚開的花”?何謂晚開啦?不論是到晚才開或是開晚了的花,總是指錯過花期、不當時令的花。這用來隱喻黃昏之戀,在人生中、青年時代擁有的情、愛都已經接近結束,卻來段豔霞熾熱。。。
然而人生的情愛何止愛情一端?還有家庭的親情、社會的友情;還有“心的呼喚”“愛的奉獻”,這一切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累積、沉澱、成熟,也許少了幾分熱烈,但卻多了幾分溫馨和從容。
“日出江花紅勝火”的時代儘管已經逝去,但君不聞“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嗎?花固有意,葉豈無情?旅途中的夕陽,又是一番情景。
陳志歲《夕陽》詩:
峰間一束射長河,在在人家夕爨多。
微靄帆猶移黛影,輕風水複灩金波。
橋中車載落霞去,岸上馬馱虛月過。
行客匆匆還問路,六龍欲阻擬揮戈。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也可以說,夕陽無限好,最美是黃昏,或是,只是近黃昏,夕陽無限好。對古典詩歌中“夕陽”指出詩人借助夕陽這一意象來表現自己對宇宙、社會、人生的領悟,抒發自己的人生情趣,展現了心底對晚照餘暉的濃厚眷戀美艷之意蘊。
早晨日出,傍晚日落,這是很自然的現象。朝陽薄而出與緩緩墜落的夕陽,勾動起多少美妙的遐思!其中卻也蘊含著一些科學道理,令人類在某些領域裡得到了許多的啟發。
其實,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樣壯觀、綺麗,而且神秘、迷人。觀日落會使你神往:太陽靜靜地躺在西方地平線上,變得如此之大,顏色是那樣深黃、殷紅;它緩緩墜落,接近地平線時竟縮身變扁。若天空有雲,會看見燦爛的晚霞;全天無雲,不要忘記回頭,會發現背後的天空中現出神秘的藍灰色暗弧,暗弧外面還鑲有明顯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時,西方天空還會出現迷人的紫光,隨著太陽的墜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線時才消失。可惜這種美麗的紫光並不多見。
日落確實很美,色彩絢麗,變化多端。可是觀賞者不會想到吧,這些奇異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覺,夕陽本身沒有任何變化。天文學家早就發現,地球大氣會使光線散射。1871年,英國科學家瑞利證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長波光要強得多,所以,陽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氣層中微小塵埃和空氣分子散射要比長波光—紅色光強10倍以上(這首先可以解釋為什麼天空總是蔚藍色的)。由於日落日出的時候,陽光所穿透的大氣層增厚,而黃、紅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時太陽看起來深黃、殷紅。一般地講,黃昏時空氣中的煙塵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顏色又不同於旭日。
由於地球表面和大氣層都是彎曲的,接近地平線的太陽的光線穿過大氣層時,其距離遠大於高層,所以進入底層的光線迅速衰減,再加上太陽沉入地平線後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現出天空中藍灰色的暗弧;而高層大氣密度小,光散射弱,就產生了暗弧上的亮弧。這種奇妙的大氣光學現象隨著太陽的下落而升向天頂,隨著黑暗的降臨而消失。至於美麗的紫光,是因為人眼的疊合效應,使通過大氣塵埃的紅色光與高層大氣中較純空氣的藍色散射光疊合而產生的。
太陽變扁的幻覺,不只出現在日落,太陽跳出地平線時也是如此。這是由於光通過空氣時,速度每秒減慢
最令人迷惑的幻覺,是日落時的太陽看上去要比高掛天空時大兩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個巨大的玉盤遠掛天邊。但實際上,在大氣層外天文學家用各種儀器,包括用照相機拍照,已經證明黃昏的太陽與中午的太陽大小是一樣的。
即將西沉在地平線下的夕陽散發著豔麗的紫紅色,仿佛要奪去人的心魂,這個時候有個名稱,叫做‘逢魔時刻’,鬼怪會在此時出現勾引出人的另一面……
玫麗的色彩,猶若魔鬼般的妖嬈,企圖誘惑世人,而奪其心魂。。。
人到這世上走一趟,既使黃昏是最後一站,那又何須惆悵呢?望蒼天無限,看人世間多少苦短哪!在有限的生命旅程裡,一個人如果能行善積德,廣結善緣,即使每天望那夕陽,相信其心中也不會有任何失落感,美麗的夕陽卻會賦予正面向上的動力。
漫漫紅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