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04 13:15:27年中無休編輯部
【星期六2005-9-3.木子日曰】Wikiwiki (1)
近來沉迷了看 wikipedia.org ,
一邊看一邊對 Wiki 這事物感到很困惑。
其實 Wiki 已經不算是新事物了,
只是人們對這個字的認識還比較陌生,
及不上 Blog 那樣熱。
對於它的背後的操作模式和理念,
也是近來才略懂一二。
據聞 Wiki 這個字是夏威夷語,是快點快點的意思。
而電腦上的 Wiki 介面是 Ward Cunningham 於 1995 年首先設計出來的。
它和 Blog, Newsgroup, BBS 相似的地方是它令到在網上發表文章更快捷簡易,
而它最不同的地方是任何人都可以參於寫作或修改同一篇文章。
http://en.wikipedia.org/
http://zh.wikipedia.org/
Wikipedia 就採用了 Wiki 的介面去設計一個開放的 encyclopedia 的平台。
它是一個開放的平台。
你只要上 Wikipedia 就會知道了,
任何人都可以參與改寫入任何一個字的條目。
而設計一個這樣的開放平台真是絕不簡單,
看看他們的 FAQ 就會知道要搞一個開放的百科全書是多麼的複雜,
裏面牽涉到很多電腦技術上、版權法律、內容的中肯性等等的問題。
我看到他們的介紹後,
第一個疑惑是任何人都可以一起編輯,
怎樣確保內容是可靠的呢?
你怎樣確保沒有人惡意破壞、人身攻擊、
以及利用網站作廣告宣傳?
他們的理念是,只要保持編輯文章的開放性,
透過互聯網上有足夠多的人瀏覽的優點,
就能夠保證內容的錯誤減至最低。
假如有人故意刪除某些內容,
任何人也可以透過翻查舊版本,
再用舊版本蓋過新的版本。
引自其網頁:"Given enough eyeballs, all errors are shallow."
每個參與編輯的人就等於投了一票,
贊成對該事情或人物的某種解釋和評價。
然而最多人同意的見解是否等於客觀的事實?
Wikipedia 的回答是世界上根本沒有客觀的事實,
只有觀點和角度。
所以它從一開始便沒有要求作者提出客觀(objective)的結論。
而只是提出一個中肯性(neutral point of view)的原則。
即是說,作者如果提出某種評價,
他要同時提出其它的角度,讓讀者自行分析是對是錯。
我們之所以相信一般的百科全書所提供的是客觀的事實,
其實是我們相信著作者是專家、是權威,
於是以為可以不經過思考,
便把百科全書的內容視為真理。
現在 Wikipedia 的出現挑戰了著作者的權威,
現在編輯工作不再是由上而下的過程,
而是由下而上,將著作的權力開放,
讓所有人都變成可能的著作者。
不再迷信專家的權威,
而轉而認為最多人達成共識的結論便是最可信的結論。
但是,即使如此,我們也會發現,
一些貼近時事的條目,會引來很多爭議,
而難以界定「中肯」的定義是怎樣。
只要在中文版的 wikipedia 裏面搜尋李鵬、六四事件,
你就會發現文章內容幾乎一面倒的給予負面評價。
Wikipedia 的做法唯有是在文章加上「本文的中肯性成疑」的標籤。
因為網民多數是有一定知識水平的年青人,
在這網絡世界裏面,他們的終於有機會顛覆官方的評價。
網絡的出現令到群眾終於有機會突破官方的一面之詞。
但引發出另一個問題,最多人認為是對的,
是否代表就是對的呢?
中國自古有句諺語是「三人成虎」,
當很多人都說街上有老虎的時候,
我們也會相信街上有老虎。
以最多人的意見為意見,有其危險的地方,
小眾的聲音會因為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支持,
很容易被大眾的聲音淹沒。
但這樣不代表小眾的聲音是謬誤的。
假如大眾都相信太陽圍繞地球轉,
而只有一個人提出是地球圍繞太陽轉的話,
很有可能正確的答案會被蓋過。
我們唯有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
人們的觀點也會逐漸改變。
一般的百科全書的內容是比較固定的,
我們長久以來以為這些內容是恆久不變的真理,
但其實一般百科全書,每隔幾年也會出現一個新版本。
Wikipedia 和一般百科全書不同的只是它更新的次數更頻繁,
幾乎每一秒都有人在最新內容,
Wikipedia 從來都沒有一個最終的版本,
讀者現在看到的文章,可能一秒以後便不同了。
這樣的好處是,資訊的流通訊速,
內容可以緊貼時事。
壞處卻是一切都像泡沫一樣,快速的轉變,
假如我們引用 Wikipedia 的內容,
我們不敢肯定以後能否追溯到原本的文章。
雖然說有舊版本可以追尋,
但是任何人上 Wikipedia 的網頁通常只會瀏覽最新版本,
只有在有疑問的時候,才會瀏覽舊的版本。
這就是現今網絡科技對社會帶來的轉變,
一切都很快出現,過去的東西很快便消失於大氣之中,
是好是壞在所難言。
著作權公開的另一好處是增進了一般人參與寫作的意慾,
令到資料庫的內容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地增長。
在短短幾年間從零開始,變成現在有七十萬項條目。
但是內容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需要龐大的資料庫和足夠的網絡流量去支持,
加上要將保留舊的版本,並將所有內容備份,
以後資料庫的伺服器的設備能否追上內容的增長速度,實在難言。
現在是資訊爆棚的時代,
經過越來越多人編輯,
文章很大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長。
百科全書的內容越來越多和複雜,
終有一日會變成大而無用,
一般人最想得到的可能只是一個簡單方便的答案,
而這正是短小的「都市日報」可以戰勝厚疊疊的收費報紙的原理。
到頭來百科全書的「大」會否成為自己的障礙,我們留待時間驗證。
一邊看一邊對 Wiki 這事物感到很困惑。
其實 Wiki 已經不算是新事物了,
只是人們對這個字的認識還比較陌生,
及不上 Blog 那樣熱。
對於它的背後的操作模式和理念,
也是近來才略懂一二。
據聞 Wiki 這個字是夏威夷語,是快點快點的意思。
而電腦上的 Wiki 介面是 Ward Cunningham 於 1995 年首先設計出來的。
它和 Blog, Newsgroup, BBS 相似的地方是它令到在網上發表文章更快捷簡易,
而它最不同的地方是任何人都可以參於寫作或修改同一篇文章。
http://en.wikipedia.org/
http://zh.wikipedia.org/
Wikipedia 就採用了 Wiki 的介面去設計一個開放的 encyclopedia 的平台。
它是一個開放的平台。
你只要上 Wikipedia 就會知道了,
任何人都可以參與改寫入任何一個字的條目。
而設計一個這樣的開放平台真是絕不簡單,
看看他們的 FAQ 就會知道要搞一個開放的百科全書是多麼的複雜,
裏面牽涉到很多電腦技術上、版權法律、內容的中肯性等等的問題。
我看到他們的介紹後,
第一個疑惑是任何人都可以一起編輯,
怎樣確保內容是可靠的呢?
你怎樣確保沒有人惡意破壞、人身攻擊、
以及利用網站作廣告宣傳?
他們的理念是,只要保持編輯文章的開放性,
透過互聯網上有足夠多的人瀏覽的優點,
就能夠保證內容的錯誤減至最低。
假如有人故意刪除某些內容,
任何人也可以透過翻查舊版本,
再用舊版本蓋過新的版本。
引自其網頁:"Given enough eyeballs, all errors are shallow."
每個參與編輯的人就等於投了一票,
贊成對該事情或人物的某種解釋和評價。
然而最多人同意的見解是否等於客觀的事實?
Wikipedia 的回答是世界上根本沒有客觀的事實,
只有觀點和角度。
所以它從一開始便沒有要求作者提出客觀(objective)的結論。
而只是提出一個中肯性(neutral point of view)的原則。
即是說,作者如果提出某種評價,
他要同時提出其它的角度,讓讀者自行分析是對是錯。
我們之所以相信一般的百科全書所提供的是客觀的事實,
其實是我們相信著作者是專家、是權威,
於是以為可以不經過思考,
便把百科全書的內容視為真理。
現在 Wikipedia 的出現挑戰了著作者的權威,
現在編輯工作不再是由上而下的過程,
而是由下而上,將著作的權力開放,
讓所有人都變成可能的著作者。
不再迷信專家的權威,
而轉而認為最多人達成共識的結論便是最可信的結論。
但是,即使如此,我們也會發現,
一些貼近時事的條目,會引來很多爭議,
而難以界定「中肯」的定義是怎樣。
只要在中文版的 wikipedia 裏面搜尋李鵬、六四事件,
你就會發現文章內容幾乎一面倒的給予負面評價。
Wikipedia 的做法唯有是在文章加上「本文的中肯性成疑」的標籤。
因為網民多數是有一定知識水平的年青人,
在這網絡世界裏面,他們的終於有機會顛覆官方的評價。
網絡的出現令到群眾終於有機會突破官方的一面之詞。
但引發出另一個問題,最多人認為是對的,
是否代表就是對的呢?
中國自古有句諺語是「三人成虎」,
當很多人都說街上有老虎的時候,
我們也會相信街上有老虎。
以最多人的意見為意見,有其危險的地方,
小眾的聲音會因為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支持,
很容易被大眾的聲音淹沒。
但這樣不代表小眾的聲音是謬誤的。
假如大眾都相信太陽圍繞地球轉,
而只有一個人提出是地球圍繞太陽轉的話,
很有可能正確的答案會被蓋過。
我們唯有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
人們的觀點也會逐漸改變。
一般的百科全書的內容是比較固定的,
我們長久以來以為這些內容是恆久不變的真理,
但其實一般百科全書,每隔幾年也會出現一個新版本。
Wikipedia 和一般百科全書不同的只是它更新的次數更頻繁,
幾乎每一秒都有人在最新內容,
Wikipedia 從來都沒有一個最終的版本,
讀者現在看到的文章,可能一秒以後便不同了。
這樣的好處是,資訊的流通訊速,
內容可以緊貼時事。
壞處卻是一切都像泡沫一樣,快速的轉變,
假如我們引用 Wikipedia 的內容,
我們不敢肯定以後能否追溯到原本的文章。
雖然說有舊版本可以追尋,
但是任何人上 Wikipedia 的網頁通常只會瀏覽最新版本,
只有在有疑問的時候,才會瀏覽舊的版本。
這就是現今網絡科技對社會帶來的轉變,
一切都很快出現,過去的東西很快便消失於大氣之中,
是好是壞在所難言。
著作權公開的另一好處是增進了一般人參與寫作的意慾,
令到資料庫的內容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地增長。
在短短幾年間從零開始,變成現在有七十萬項條目。
但是內容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需要龐大的資料庫和足夠的網絡流量去支持,
加上要將保留舊的版本,並將所有內容備份,
以後資料庫的伺服器的設備能否追上內容的增長速度,實在難言。
現在是資訊爆棚的時代,
經過越來越多人編輯,
文章很大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長。
百科全書的內容越來越多和複雜,
終有一日會變成大而無用,
一般人最想得到的可能只是一個簡單方便的答案,
而這正是短小的「都市日報」可以戰勝厚疊疊的收費報紙的原理。
到頭來百科全書的「大」會否成為自己的障礙,我們留待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