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羽*題~禪悟~1~7
如夢紅塵歷練心
般若法身塵沙德
真性妙絕入空寂
證悟菩提圓滿道
*幻羽*題~禪悟~7
2020-08-03 01:34:25
*
宗門主參禪,參禪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參透自己的本來面目,所謂“明悟自心,徹見本性”,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為諸佛眾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著,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則就是眾生。
看話頭就是觀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觀心。性即是心,“反聞聞自性”,即是反觀觀自心,“圓照清淨覺相”,清淨覺相即是心。覺照即觀也,心即是佛,觀佛即是觀心。
禪宗由達摩祖師傳來東土,到六祖後禪風廣播,震爍古今,但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學人最要緊的話,莫若‘屏息諸緣,一念不生’,最簡單的莫如‘歇即菩提’一個‘歇’字。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參禪的先決條件,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別不起,執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體顯露。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頓證菩提,毫無絡索。
心不住此不住彼
佛道空性大智慧
離相寂來是菩提
諸法性空般涅槃
*幻羽*題~禪悟~6
2020-08-02 19:45:37
般涅槃(巴利語:परिनिब्बान,轉寫:pari-nibbāna;梵語:परनिर्वाण,轉寫:paranirvāṇa;藏語:མྱང་འདས),又譯為波涅槃、般泥洹、波利暱縛男、波利暱縛喃、圓寂、入滅度、入滅等;是在「涅槃」(梵語:Nirvāṇa)前加「般利」或「般」(pari,義爲「圓滿、完全、圍繞、進入」);也稱大般涅槃、摩訶波涅槃(梵語:Mahāparinirvāṇa)。 佛教術語,可認為是對涅槃的新譯,只有證悟菩提者,如釋迦牟尼佛在八十歲時宣布將要捨壽,即稱之爲「般涅槃」,敘述此事的經典也稱爲《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梵語摩訶般涅槃那Mahāparinirvāṇa,譯言大入滅息,或大滅度,大圓寂入等。大者美滅德之稱,滅者,滅煩惱滅身心之義,息者安息之義,度者,超度生死之義,圓寂者圓滿功德寂滅相累之義,入者歸於滅也。
大乘義章十八曰:「摩訶般涅槃那,磨訶為大,大義有六。槃,此翻為入,入義有之。涅槃,此翻為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為滅,離眾相故大寂靜故亦名為滅。那者名息,究竟解脫永蘇息故。息何等事?息煩惱故,息生死故,又息一切諸行事故。」
涅槃玄義上曰:「摩訶此翻為大,般涅此翻為滅,槃那此翻為度,是為大滅度也。」
四教儀集註上曰:「大即法身,滅即解脫,度即般若,即三德秘藏也。」
華嚴經疏鈔五十二曰:「疏涅槃正名為滅,取其義類乃有多方,總以義翻稱為圓寂,以義滿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鈔梵雲摩訶般涅槃那,具翻為大圓寂入,謂那即入義,應迴在入。總以義翻者即唐三藏等,在義周圓。」
發心參禪疑情起
拈禪直覺定慧心
不一不二頓悟性
無住涅槃真如行
*幻羽*題~禪悟~5
2020-08-02 04:45:10
*
陸上遍野龍爭虎鬥無你我
踏遍山河流佈著滿滿滄桑
五光十色更掩蓋不了貪婪
能否好好返照澈悟歸本源
*幻羽*偶捻
2018-06-25 10:23:59
六道苦樂無盡輪回演
法乘破迷開悟寂靜心
五乘正法道道心之源
照無盡法界蒼生禪悟
*幻羽*題~禪悟~4
2020-07-31 09:09:33
*
五乘正法,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最終達到的圓滿究竟極果——一佛乘。
五乘正法的人天乘屬於世間善法,歸於六道輪回當中的人天道;
五乘正法的聲聞緣覺乘屬於羅漢獨覺法,歸於出世間的解脫道;
五乘正法的菩薩乘則屬於大乘佛法,歸於超越世間和出世間的菩薩道。
五乘正法的一致歸宿,則是覺者之無上菩提,此乃佛陀教育的終極目標,極盡佛法之源底,徹證宇宙之實相,彰顯人生之真諦,成就究竟之佛道。
這五乘正法猶如金字塔一般,人天乘是一切佛法的共同基礎,也是世間善法和各宗教哲學的共同基礎,當然也就是金字塔的基礎。
通過五乘正法的逐漸提升,次第而上,最終到達圓滿的菩薩乘,歸於佛道之頂尖,也就是金字塔的頂尖。由此散發出無盡的光明,照亮無盡法界的無盡蒼生,使天地萬物一片光明而又寂靜。
所以,掌握好五乘正法中各乘之間的關係,以及整個佛法的高度與廣度,然後都指歸於無上菩提關鍵所在。
一如金字塔的結構,上下左右之關係密切,構造完美統一,方能經風雨而不動,屹立於天地間。
-達照法師-
在沒有見道以前,我們往往會認為要消盡業因,要離諸雜染,要掃除客塵,要遠離一切障礙,然後因滅而得涅槃。這其實是執著於有煩惱可斷,有涅槃可證,有人我執、法我執可滅,執著於有這些可滅了。所以龍樹菩薩就破斥說:「若滅應成斷,異此則成常。涅槃離有無,故無生無滅」。實執有法可滅則成斷見,反之即為常見,而涅槃是離有無。
六度萬行無所住
根塵性相無心用
無生無滅覺照力
自性涅槃真心體
*幻羽*題~禪悟~3
2020-07-30 22:52:08
眾生之所以流轉生死,一直多少億個大劫都還是生死凡夫,病根就在一個「住」字,「住」就是執著。六根對六塵,眼見色而住於色,總是分別這些色法,依色法而生心,分別執著,乃至於意根對法塵而住於法,處處粘縛,無由解脫,所以叫做遍計所執性。
二乘聲聞緣覺之所以為二乘,其病根也都在一個「住」字,所以要無住,無住生心。因為他雖不住世間諸法,但住著涅槃,還有細微的所知障,所以就沉滯於化城,雖修六度萬行,而住著於六度的事相,所以「三輪未能空,不得到彼岸」。
修行放下世間緣 來去流轉攝心處
禪悟功夫道道真 禪蹤心影回眸處
參破悟後閉關時 參那腳跟無住處
*幻羽*題~禪悟~2
2020-07-30 18:59:25
三藏經典-「藏」,就像倉庫一樣,律藏是戒學,經藏是定學,論藏是慧學;稱為三藏經典,就是學佛修道的依循。
「戒學」:「防非止惡」在三藏經典裡屬於律藏。
「定學」:「息慮靜緣」在三藏經典裡屬於經藏。
「慧學」:「去惑證理」在三藏經典裡屬於論藏。
戒定慧又叫做三無漏學,無漏就是無煩惱,這三大類的學問:信、解、行、證四次第,可以幫助修行斷煩惱、開智慧悟道。
*
無住處涅槃-梵語 apratisthita-nirvāna,又作無住涅槃,為唯識宗所說四種涅槃之一。即不住於生死、涅槃之涅槃,稱為無住處涅槃。菩薩以大悲憐愍有情,故不住涅槃;又以般若濟度有情,故不住生死,此無住處涅槃,即指菩薩之涅槃而言。
據《成唯識論》卷十,謂此為大乘的最高佛果:“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此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小乘只能達到有餘涅槃,從“煩惱障”(我執)中得到自我解脫;但大乘還要從“所知障”(法執)中得到解脫,大慈大悲,利樂有情。故雖已不再流轉生死輪迴,但亦不脫離世間。
*
【四種涅槃】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雖有客塵煩惱,而自性清淨,湛如虛空,離一切分別之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原為寂靜,故名涅槃。
二、有餘依涅槃,斷盡煩惱障所顯之真如也。有餘依者,有漏之依身,對於所斷之煩惱而謂為餘。雖餘此有漏之依身,而煩惱之障,永為寂滅,故名涅槃。
三、無餘依涅槃,出生死之苦之真如也。是亦與有餘依涅槃共斷煩惱障所得之真理,而顯於生死苦果斷謝之時即後時也。故卻無苦果之依身,謂為無障依,眾苦永為寂滅,謂為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是斷所知障所顯之真如也。所知障為智之障。二乘之人為有所知障,不了生死涅槃無差別之理,固執生死為可厭,涅盤為可欣。佛斷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時,於生死涅槃離厭欣之情,但有大智,故住於生死,為有大悲,故不住於涅槃,以利樂盡未來際有情,故謂之為無住處。
利樂之用雖常起,而亦常寂,故謂為涅槃。此中一切之有情,有前之一,二乘之極聖,有前自證有餘無餘之三,菩薩在初地已上有第一與第四之二,惟世尊具四也。
問:依大乘所說,則如來色身,總為無漏清淨,非生死之苦果,何有有餘涅槃?既無有餘涅槃,無餘亦宜無之?
答曰:就佛身論有餘無餘,有二義:一如來之身,雖無實之苦果,然就示現似於苦果之依身而論有餘無餘也。如八相成道是。二就無漏色身之隱顯而論有餘無餘也。
(見唯識論十,百法問答鈔八。)
禪,是一種放得下過得去的極至功夫!
人,要靜心修煉。 路,要相伴而行。
你想起誰?誰想起你?當下的你-是誰?
參禪,要-情忘心絕-的修煉!
生命中的燦爛輝煌-要有覺照力!
活著!似條巨龍奮勇-畫下炫目光芒!
修行一路歷練心
屏息諸緣禪悟開
歸處無心真忘情
境寂人忘入三昧
*幻羽*題~禪悟~1
2020-07-30 08:26:11
上一篇:*幻羽*題~塵魅~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