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象裡聞法—呂振嘉〈虛堂雨滴聲〉、〈踢倒淨瓶〉的意象風景
在意象裡聞法—呂振嘉〈虛堂雨滴聲〉、〈踢倒淨瓶〉的意象風景
一、
〈虛堂雨滴聲〉
縱有萬千銀針從天而落
也無從刺破大千
你與山河
依舊同塵而動
於他,藤不隨雨襲來
已然久聞喧嘩處的妙音
他禪,他悟
一如不見風雨的湖
至此,纖塵細雨點醒了誰?
那踏往仄徑深處的雙腳
沉思了一晌跫音
不知不覺間
竟也走回太初,見一顆
同時黯淡、放光的禪心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寒山子詩常如偈語
,往往以淺顯文字參悟人生,在濁流中見出清明。秋月/碧潭這些我們經常得見的意象,因為生活可知可見,成為詩文學創作時的主要溝通媒介。詩不是貴族,不是金童寫給玉女看的情信,老嫗能解方為上乘,文字清淺且能富含深寓,成為當代創作者寫作上的共識。
呂振嘉先後就讀於佛光大學文學系與北教大語碩班,文字富有古典淡淡的清愁與餘韻。不溫不火的文字陳述下,文藝腔仍是過渡時期必須自我醒覺必要的修飾練習,但其取材的用心,可見其對意象的擇用之苦心孤旨。試讀〈虛堂雨滴聲〉首節:
縱有萬千銀針從天而落
也無從刺破大千
你與山河
依舊同塵而動
雨滴化作銀針,極為駭人的想像,詩中的「你」將虛堂實境化,令人想到「虛堂晝靜獨徘徊,簾幕無人風自開。」當中虛實互動的情景交融,而當中的「無人」更為畫面增添趣味。又如:
於他,藤不隨雨襲來
已然久聞喧嘩處的妙音
--------------------------------------------------------------
至此,纖塵細雨點醒了誰?
那踏往仄徑深處的雙腳
沉思了一晌跫音
流動的意象經營,是振嘉詩作迷人之處,而他的意象中又恆常「有人」,文學就因為有人介入而更加有趣,人是風景更是意象關照的焦點。
當然在趣味的意象經營之外,振嘉的詩作比較多的問題是散文的說明比例較為濃厚,一如:
他禪,他悟
一如不見風雨的湖
------------------------------------------
不知不覺間
竟也走回太初,見一顆
同時黯淡、放光的禪心
這些說明與言詮,不免減損詩作藝術價值的密度,但瑕不掩瑜,我們仍可見到詩人的真情至性。畢竟修辭的起點,終究是文字上的誠心真意。
二、
〈踢倒淨瓶〉
置身淨瓶之中
你不望雲,卻化一葉
隨名相之水
無明之火
身在淨瓶之外
他,一腳便踢碎須彌
脫落那貪戀寶樹
天籟、花果、香風的六根
此刻,又有誰
不見淨瓶之傾之碎之響
見諸塵而不覺有塵
大日則靜靜照著
那亦動亦靜
流向天外的雲
「淨瓶」做為象徵,世俗上多以觀音手持印象居多,佛家更有眾多歧意此不深究。詩回到讀者生活來畢竟是一項還俗的過程,是一項有趣的挑戰,將淨瓶踢倒,詩人也意味著將世俗的藩籬打破「踢碎須彌/脫落那貪戀寶樹/天籟、花果、香風的六根」,結尾「流向天外的雲」則另拓想像的理路,為詩行留下想像空間的餘響。
世人都知曉的禪宗大師提出的三重意境,亦即「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振嘉的詩作質地真誠,文字已經過「看山是山」,進入「看山不是山」意義與心象交織的階段,並能在觀察當中加入自我的體會與見解,十分期待其詩作發展的多樣及可能性。
另外就形式上來看,兩首十四行的詩作,四四三三的段落建製,令讀者憶起白話文初始年代的新詩創作,那種想要拋開束敷又不時回望來時路巷的古典底醞。在一片五行詩/三行詩行文規格漸趨僵化的當下詩創作花園,振嘉無疑不是一位尾隨者,而是有意識的在形式上自覺,雖不是創新的開啟者,但也不至盲目跟隨。
振嘉的詩作風格沈靜而不張揚,文字的踏實實為新一代詩人少有的穩妥,寫作這條漫漫長路如能堅持不懈,自然有其璨亮的旅途與風景。
◎原載《台灣現代詩》75期,2023年9月,頁91-94。
上一篇:陳謙 2023創作與學術履歷表
下一篇:意象不可淺嚐即止 / 陳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