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07 14:15:04大D QQ
問題背後的問題
問題背後的問題
採訪‧撰文/齊立文 文章來源/《經理人月刊》2006年7月號
即使像專門幫客戶解決棘手問題的麥肯錫顧問公司,在面試新人時也會出現「美國共有多少家加油站?」「為什麼入水孔是圓形的?」這種怪題,然而,重點不在於正確答案是什麼。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邏輯思考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可以鍛鍊,讓這些問題,可以找到解答。
就像武士不上戰場仍要練劍一樣,鍛鍊解決問題的思考力,是非常重要的。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
你可能不認為自己正遭遇了什麼難題,也可能認為,「誰不會解決問題?」
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術》一書中指出,多數人在面對問題時,並未認真思考,而是單純的把「一時的想法」稱為解決對策;更令人驚訝的是,大部分企業就是用這種「一時的想法」來解決工作上、經營上的問題。
究竟什麼是「問題」?
究竟什麼是「問題」?唐納德‧高斯(Donald Dause)和傑拉爾德‧溫伯格(Gerald Weinberg)在《你想通了嗎?》一書中將問題定義為:「期望」和「感受」之間出現落差。
當既定營收目標是100億,實際只達成80億,這個落差算不算問題?原訂年底前展店100家,屆時只新開70家店,這個差距是問題嗎?也難怪史瓦茲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心理學教授肯尼斯‧葛根(Kenneth Gergen)會說,「當你開始注意時,你會發現到處都是問題。」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戴國良指出,「問題解決可說是企業經營的根本」。身兼東森媒體集團首席顧問的戴國良認為,處在動態競爭的環境裡,經營管理工作的本質就是問題的發現、分析與解決。客戶的廣告預算緊縮怎麼辦?產品老化、顧客流失、競爭對手降價、出現新競爭對手等問題,又該怎麼辦?問題每天都在發生,因此解決問題的能力、品質和效能,就變得格外重要,同時也成為企業在市場上領先或落後的關鍵。
做決策能解決哪些問題?
管理思想巨擘彼得‧杜拉克在1967年發表於《哈佛商業評論》上一篇名為〈有效的決策〉(The Effective Decision;收錄在《決策制定》一書)的文章中指出,有效的經理人重視的並非決策的速度,他們想知道做成某項決策的原因,以及該決策能夠達成哪些目標。
杜拉克將決策過程區分為6個步驟,包括問題分類、定義問題、界定解決方案的範圍、正確的決策、採取行動和檢視與回饋。
他認為,經理人在決策前,應釐清問題是屬於一般性或特殊性。後者是指過去不曾發生,將來也未必會重複出現的問題,需個案處理,無規則、前例可循。前者則是指,儘管有些問題是以獨立事件逐一浮現,但很可能是背後更大、更根本問題的徵兆,若每次都個別處理,無法掌握問題的真正核心或根源,很可能陷入四處滅火的窘境。
至於問題的定義,意即分辨問題的內容、重點或關鍵何在,因為凡是對於問題本質的錯誤觀察或解釋,非但會誤導思考和資訊收集,也難以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案。
此外,在決策前亦應明確界定必須完成哪些事項,或至少要達成什麼目標,只要在這個邊界範圍內的決策,才是正確的。杜拉克指出,未經落實的決策,充其量只能說是一個立意良善的意圖,因此執行者的能力與態度非常重要,而在執行後亦要不斷檢驗和回饋,以及時檢討和修正。
噢!重點不在於正確答案是什麼
工研院產業學院執行長王鳳奎指出,「找對了問題或問對了問題,問題就解決了一半。」至於問題根源何在,他以「需求未被滿足」的觀點來看待。無論市場、顧客、老闆、同事或朋友,只要一方的需求未被滿足,就成了問題的來源。
因此,王鳳奎在工研院力推「NSDB」思維,以推動創新文化。他認為,唯有洞悉顧客或消費者的需求,才可能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案、開發出差異化的產品,從而創造出最大的利益。換言之,在提出解決方案前,必須先加以分析,以找出根源。
專門幫客戶解決棘手經營困境的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在面試新人時,除了應用企業個案為考題之外,偶爾也會出現「美國共有多少家加油站?」「為什麼入水孔是圓形的?」等怪題。然而,重點不在於正確答案是什麼,而是要測試面試者對於問題的分析思考能力,能否將問題拆解至最細微、能否反問一些相關的問題,然後在必要時做出合理的假設。
大前研一說,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邏輯思考的能力。對於職場工作者而言,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代表「你對公司的價值」。解決問題,仰賴一套周延的思考流程,這套流程,可以學習,這種能力,可以鍛鍊。這些問題,可以找到解答。
下次面對老闆時,你是帶著問題去,使他憂慮;還是帶著解答去,使他安心呢?
採訪‧撰文/齊立文 文章來源/《經理人月刊》2006年7月號
即使像專門幫客戶解決棘手問題的麥肯錫顧問公司,在面試新人時也會出現「美國共有多少家加油站?」「為什麼入水孔是圓形的?」這種怪題,然而,重點不在於正確答案是什麼。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邏輯思考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可以鍛鍊,讓這些問題,可以找到解答。
就像武士不上戰場仍要練劍一樣,鍛鍊解決問題的思考力,是非常重要的。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
你可能不認為自己正遭遇了什麼難題,也可能認為,「誰不會解決問題?」
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術》一書中指出,多數人在面對問題時,並未認真思考,而是單純的把「一時的想法」稱為解決對策;更令人驚訝的是,大部分企業就是用這種「一時的想法」來解決工作上、經營上的問題。
究竟什麼是「問題」?
究竟什麼是「問題」?唐納德‧高斯(Donald Dause)和傑拉爾德‧溫伯格(Gerald Weinberg)在《你想通了嗎?》一書中將問題定義為:「期望」和「感受」之間出現落差。
當既定營收目標是100億,實際只達成80億,這個落差算不算問題?原訂年底前展店100家,屆時只新開70家店,這個差距是問題嗎?也難怪史瓦茲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心理學教授肯尼斯‧葛根(Kenneth Gergen)會說,「當你開始注意時,你會發現到處都是問題。」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戴國良指出,「問題解決可說是企業經營的根本」。身兼東森媒體集團首席顧問的戴國良認為,處在動態競爭的環境裡,經營管理工作的本質就是問題的發現、分析與解決。客戶的廣告預算緊縮怎麼辦?產品老化、顧客流失、競爭對手降價、出現新競爭對手等問題,又該怎麼辦?問題每天都在發生,因此解決問題的能力、品質和效能,就變得格外重要,同時也成為企業在市場上領先或落後的關鍵。
做決策能解決哪些問題?
管理思想巨擘彼得‧杜拉克在1967年發表於《哈佛商業評論》上一篇名為〈有效的決策〉(The Effective Decision;收錄在《決策制定》一書)的文章中指出,有效的經理人重視的並非決策的速度,他們想知道做成某項決策的原因,以及該決策能夠達成哪些目標。
杜拉克將決策過程區分為6個步驟,包括問題分類、定義問題、界定解決方案的範圍、正確的決策、採取行動和檢視與回饋。
他認為,經理人在決策前,應釐清問題是屬於一般性或特殊性。後者是指過去不曾發生,將來也未必會重複出現的問題,需個案處理,無規則、前例可循。前者則是指,儘管有些問題是以獨立事件逐一浮現,但很可能是背後更大、更根本問題的徵兆,若每次都個別處理,無法掌握問題的真正核心或根源,很可能陷入四處滅火的窘境。
至於問題的定義,意即分辨問題的內容、重點或關鍵何在,因為凡是對於問題本質的錯誤觀察或解釋,非但會誤導思考和資訊收集,也難以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案。
此外,在決策前亦應明確界定必須完成哪些事項,或至少要達成什麼目標,只要在這個邊界範圍內的決策,才是正確的。杜拉克指出,未經落實的決策,充其量只能說是一個立意良善的意圖,因此執行者的能力與態度非常重要,而在執行後亦要不斷檢驗和回饋,以及時檢討和修正。
噢!重點不在於正確答案是什麼
工研院產業學院執行長王鳳奎指出,「找對了問題或問對了問題,問題就解決了一半。」至於問題根源何在,他以「需求未被滿足」的觀點來看待。無論市場、顧客、老闆、同事或朋友,只要一方的需求未被滿足,就成了問題的來源。
因此,王鳳奎在工研院力推「NSDB」思維,以推動創新文化。他認為,唯有洞悉顧客或消費者的需求,才可能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案、開發出差異化的產品,從而創造出最大的利益。換言之,在提出解決方案前,必須先加以分析,以找出根源。
專門幫客戶解決棘手經營困境的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在面試新人時,除了應用企業個案為考題之外,偶爾也會出現「美國共有多少家加油站?」「為什麼入水孔是圓形的?」等怪題。然而,重點不在於正確答案是什麼,而是要測試面試者對於問題的分析思考能力,能否將問題拆解至最細微、能否反問一些相關的問題,然後在必要時做出合理的假設。
大前研一說,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邏輯思考的能力。對於職場工作者而言,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代表「你對公司的價值」。解決問題,仰賴一套周延的思考流程,這套流程,可以學習,這種能力,可以鍛鍊。這些問題,可以找到解答。
下次面對老闆時,你是帶著問題去,使他憂慮;還是帶著解答去,使他安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