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5 17:05:53幻羽

*美國準備宣布從阿富汗撤出三分之一的部隊+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爭究竟是為了什麼?+阿富汗軍閥亂鬥下的塔利班崛起*

           *媒體:美國準備宣布從阿富汗撤出三分之一的部隊*

               2019年12月15日14:13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華盛頓12月15日電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新聞(NBC News)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導,美國準備於下周宣布從阿富汗撤出4000名官兵,占美軍駐該國部隊的三分之一。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語:افغانستان‎;普什圖語:افغانستان‎;通稱阿富汗)是一個位於亞洲中南部的內陸國家,坐落在亞洲的心臟地區。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義,被認為處在中亞或者中東地區(西亞)。阿富汗與大部分毗鄰的國家有著宗教上、語言上、地理上相當程度的關聯。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東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接壤,南部與巴基斯坦接壤,西部與伊朗接壤。「阿富汗斯坦」在普什圖語的意思就是阿富汗人的地方。普什圖人又稱阿富汗人,亦是現時國內最多人口的族群。作為內陸國,加上長年戰事,領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近年阿富汗經濟主要倚賴外國援助,其中來自歐盟的援助佔阿富汗國內生產總值的40%。農業是另一主要的經濟支柱,但可耕地還不足農用地的2/3。人口為3616萬,因為戰亂導致的經濟困難延續,是世界上最低度開發國家。

美國阿富汗問題特使扎爾梅·哈利勒扎德(資料圖片)

美國務院:阿富汗部隊、美國及塔利班在打擊伊斯蘭國方面取得進步

報導指出,本次撤軍完成後,阿富汗將餘留8000至9000名美軍。撤軍將逐步實施,持續數個月的時間。

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在感恩節前夕對阿富汗進行計劃外訪問,在美軍基地與官兵進行了交流,並會見了阿富汗總統加尼。特朗普此前曾不止一次宣布準備從阿富汗撤軍。

美方12月8日宣佈在卡塔爾恢復了與塔利班代表的談判,這是出現本次撤軍報導的背景。與塔利班關係密切的人士此前向衛星通訊社表示,塔利班運動可能會與美國簽署和平協議並在阿富汗啟動為期48小時的停火。但恢復談判後,雙方於12月13日暫停數日,各自磋商。

911恐怖襲擊18週年紀念日前夕,美國總統特朗普9日宣佈,與阿富汗塔利班的和平談判「已經死了」。

                *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爭究竟是為了什麼?* 

特朗普還在此前的2019年9月7日宣佈,已經取消了原定與塔利班政權的秘密會議,原因是塔利班承認,最近曾發起襲擊導致一名美軍士兵死亡。 

美國取消這一原定在戴維營舉行的秘密會議後,塔利班方面表示,美國才是損失更多的一方。 

塔利班領導人來談判是美國在阿富汗戰爭過程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個發展:歷時18年,這已經是美國有史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戰爭。 

那麼,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爭究竟是為了什麼?戰爭為何又打了如此之久呢? 

戰爭之始

2001年9月11日,發生在美國的連串恐怖襲擊導致近3000人喪生,其中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兩座大樓被劫持的客機撞毀,損失慘重。 

很快,美國確認:本·拉登領導的伊斯蘭恐怖組織「基地」(又稱卡伊達組織) 是911恐怖襲擊行動的幕後黑手。

當時本·拉登躲藏在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於是美國要求塔利班交出本拉登,卻遭到塔利班的拒絶。911事件一個月後,美國開始了對阿富汗的空襲。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加入了美國發起的「反恐戰爭」,塔利班很快在阿富汗失去政權,但並沒有從此銷聲匿跡,而是逐漸恢復勢力而且加大了對社會基層的滲透。 

自那以後,美國及其盟軍一直想方設法維持阿富汗政權,同時努力阻止塔利班發起襲擊。 

反恐戰爭

2001年,911恐怖襲擊發生後,美國時任總統喬治·布什在10月7日宣佈對阿富汗開始打擊行動。 

布什說,反恐戰爭「不是我們主動要打的,但是我們將完成。」 

他說:反恐戰爭「就是要打亂阿富汗作為恐怖主義活動利用的基地,同時向塔利班政權的軍事武裝發起攻擊。」 

阿富汗經常傳出爆炸死亡的消息。

自2001年開始的戰爭,至今沒有結束的跡象。 當年阿富汗首先被美軍攻擊的目標,就包括塔利班組織的軍事基地。本拉登領導的卡伊達組織的訓練營地,也是被襲擊的目標。

2004年,美國支持的阿富汗政府上台,但是塔利班在與巴基斯坦接壤的地區仍然廣受歡迎,而且從毒品、礦產和稅收方面有數以億計的財政進項。 

塔利班發起了越來越多的自殺式攻擊,國際部隊雖然與阿富汗軍隊聯手卻疲於應對重整旗鼓的塔利班構成的威脅。 

2014年,是自反恐戰爭開始以來阿富汗遭遇自殺攻擊死亡最多的一年。那年年底,北約國際部隊結束了在阿富汗的作戰行動,把打擊塔利班的任務交給了阿富汗政府軍。 

塔利班自那之後掌控了更多的阿富汗地區,針對政府和平民目標發起了更多炸彈攻擊。  2018年,BBC曾有調查發現,塔利班在阿富汗70%的地區公開活動。 

反恐戰爭自2001年以來18年過去了,卻很難說已經圓滿結束。如果美國和塔利班的和平談判得以進行並有所成果,那麼塔利班組織將成為掌控阿富汗政權的關鍵勢力。 

塔利班是哪裏來的?

在美國入侵阿富汗展開反恐戰爭之前,阿富汗就已經是一個持續了20年戰爭的國家。

1979年,蘇聯軍隊入侵阿富汗,支持當時的阿富汗共產黨政權。當年,塔利班作為抵抗力量,得到美國、巴基斯坦、中國、沙特和其他國家的支持。 

1989年,蘇軍撤出阿富汗,但阿富汗的內戰卻繼續。在混亂的局勢中,塔利班(普什圖語「學生」的意思)勢利壯大。 

1994年他們首先掌控了與巴基斯坦接壤的北部邊界地區和阿富汗西南地區。他們承諾要打擊腐敗,提升安全,這在經歷了內戰的阿富汗老百姓中很有號召力。 

據認為,塔利班首先出現在主要由沙特資助的宗教學校內,這些學校宣講一種強硬的伊斯蘭教義。 他們還嚴格執行自定的伊斯蘭法,引入更殘酷的懲戒。男性被迫留鬍鬚,女性必須穿戴蓋住全身的罩袍。 

2019年9月3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爆炸,塔利班聲稱是他們所為。

塔利班禁止看電視、聽音樂、看電影,也反對女孩子受教育。 

塔利班對本·拉登領導的卡伊達組織的庇護,使其成為美國2001年發起反恐戰爭時國際聯軍的主要打擊目標。 

戰爭為何持續多年? 反恐戰爭持續了18年,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塔利班政權極力抵抗,阿富汗政府軍以及政府都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而其他國家對在阿富汗長期駐軍都有顧慮。 

18年來,塔利班一直處於守勢。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曾經宣佈增兵阿富汗,美國在阿富汗的部隊人數飆升至10萬。

美軍人數增加幫助阿富汗政府收復了南部的部分地區,但是局面並未能持續太久,拉鋸戰一直在持續。 

也是因此,塔利班能夠重新集結。當國際聯軍退出作戰,阿富汗部隊獨挑大樑打擊塔利班時,彼此實力很快高下立見。更糟糕的是,阿富汗政府內部各部落派系眾多,常常互相牽制以至毫無執行力。 

塔利班為何能保持強勢?

塔利班每年收入高達15億美元,過去10年收入更是大增。有些是通過毒品——阿富汗是世界上最大的鴉片生產地,絶大部分製成海洛因的罌粟都種植在塔利班控制的地區。 

阿富汗政府軍,受制於實力,一直未能有效控制塔利班的活動。

塔利班還向途經他們控制地區的人徵稅,另外還經營有通訊、供電和礦產等商業項目。 

包括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國家的政府都否認資助塔利班,但是周邊地區的個人據信都向塔利班提供資助。 

戰爭損失大嗎? 阿富汗戰爭的損失極其大。 

目前已經很難統計阿富汗部隊的死亡人數,現在已經不再公布死亡數字了。不過2019年,阿富汗總統阿什拉夫·加尼(Ashraf Ghani) 曾表示,自2014年以來已經有4.5萬名安全部隊士兵被殺。 

在2001年以來,國際聯軍在阿富汗戰爭中陣亡的部隊人數近3500人,其中超過2300人是美國軍人。 

阿富汗平民的死亡人數就更加難以統計。2019年聯合國報告說32000平民死亡,而美國布朗大學沃森國際和公共事務研究所稱,抵抗武裝的死亡人數為42000。 

這一研究所還表示,自2001年以來,在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衝突,耗費了美國5.9萬億美元。  而阿富汗人民,則仍在繼續背負這場持續多年的血腥戰爭所帶來的沉重負擔。

大眾對於1990年代由「阿富汗伊斯蘭國」到「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也就是塔利班壯大之際——這段時期的認知比較空白及零碎。

            **不死神學士:阿富汗「軍閥亂鬥」下的塔利班崛起**

        文/孫超群(The Glocal研究員)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阿富汗塔利班,是怎麼崛起的?

阿富汗戰爭的煙哨此起彼落。自2001年10月,美軍揮兵阿富汗以來,這場戰爭已持續18年,成為美國歷史上耗時最久的一役,至今仍在與塔利班(Taliban)斡旋和平談判。2日,美國首席談判代表表示,雙方已達成協議草案的共識,有待川普總統批准。 

和平看似不遠,但過去四十年的阿富汗,幾乎一直經歷著無間斷的無情炮火。從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開始,伊斯蘭聖戰士負嵎頑抗外力以及蘇聯傀儡政權。雖然成功迫使蘇聯從「中亞越南」撒退,無功而還,但相對和平的日子,只不過是維持了數年而已。不久,阿富汗民主共和國便在1992年正式「壽終正寢」。 

對大眾來說,1980年代的聖戰士抵抗蘇聯史,或2001年美國攻打阿富汗到當前主政的賈尼(Ashraf Ghani)政府,這兩段時期因牽涉不少經典歷史與國際關係的元素,資料與分析都比較普及。然而,對1990年代由「阿富汗伊斯蘭國」到「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也就是塔利班壯大之際——這段時期的認知比較空白及零碎,或是只知道是軍閥割據。 

1992至1996年的阿富汗是一個比現時更失敗的失敗國家(Failed State),但我們需要了解的,是背後各派鬥爭的緣由 —— 縱使各方有多次和解的機會,為何仍失敗?迄今在新聞上還會經常看到的「塔利班神學士政權」,又是如何在鷸蚌相爭之下,成為最大贏家呢?

自2001年美軍揮兵阿富汗以來,這場戰爭已持續18年,成為美國歷史上耗時最久的一役。但迄今在新聞上還會經常看到的「塔利班神學士政權」,如何在鷸蚌相爭之下,成為最大贏家呢? 圖/路透社

親蘇政府倒台 國家支離破碎

無法達成和平、漸漸走上內戰的主因,就是各派只顧及狹隘的族群或自身利益,導致誰都不肯妥協的權力爭奪。  1989年蘇聯-阿富汗戰爭停火後,以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為首的納吉布拉(Mohammad Najibullah)政府依然接受蘇聯政府的資助,勉強能夠維持政權。但隨著1989年起的「蘇東波」,令蘇聯從內部分裂走向解體,這個殘餘的喀布爾共產政權被斷絕資助,也漸漸走上管治危機。 

這還不算壓倒納吉布拉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當政府失去外援,當年抗蘇的伊斯蘭聖戰團體又漸漸迫近首都時,本來親政府的大軍閥杜斯塔姆將軍(Abdul Rashid Dostum)見大勢已去,臨陣倒戈,令納吉布拉決定潛逃。於是,1992年4月,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倒台,新政府「阿富汗伊斯蘭國」正式成立,只是和平仍未出現在這片土地上。

1989年蘇聯-阿富汗戰爭停火、蘇聯撤軍「中亞越南」。之後,當政的親蘇政府依然接受蘇聯政府的資助,勉強維持政權。但隨著1989年起的「蘇東波」,令蘇聯從內部分裂走向解體,這個殘餘的喀布爾共產政權被斷絕資助,也漸漸走上管治危機。 圖/路透社

當年抗蘇的伊斯蘭聖戰團體漸漸迫近首都時,本來親政府的大軍閥杜斯塔姆將軍(Abdul Rashid Dostum)見大勢已去,臨陣倒戈。1992年4月,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倒台,新政府「阿富汗伊斯蘭國」正式成立,只是和平仍未出現在這片土地上。圖為進攻喀布爾的聖戰士。 圖/美聯社

要了解1992年前後起喀布爾的內戰,首先要理解各個主要政治勢力的立場分野:「騎牆派」將軍杜斯塔姆,曾與蘇聯傀儡政權同一陣線,對付受美國與巴基斯坦支助的伊斯蘭聖戰士。在兵變時,他成立了「伊斯蘭民族運動黨」,代表著國家北部烏茲別克族及土庫曼族群的利益。 

而其他從四面八方進軍首都的政治勢力,主要是從前對抗蘇聯傀儡政權的聖戰士們。抗蘇戰爭結束後,主要敵人消失,他們失去了「聖戰」層次的意識型態信念,隨之而來的,就是尋找繼續戰鬥的理由——有的勢力為了族群利益而戰,有的為了自身獈窄的地方利益而戰,也有的繼續為建立伊斯蘭國度而奮鬥。 

其中,「伊斯蘭促進會」是抗蘇聖戰士中,勢力最龐大的其中一支,也是「阿富汗伊斯蘭國」的實際掌權力量,代表人物有時任總統拉巴尼(Burhanuddin Rabbani)以及時任國防部部長馬蘇德將軍(Ahmad Shah Massoud)。該政黨是由穆斯林兄弟會成立,屬伊斯蘭教遜尼派,代表該國第二大族群塔吉克族的利益,也曾得到不少普什圖人以外的族群支持(普什圖為阿富汗第一大族群)。 

「騎牆派」將軍杜斯塔姆(左),代表著國家北部烏茲別克族及土庫曼族群的利益;以拉巴尼(右)為首的「伊斯蘭促進會」,既是抗蘇聖戰士中,勢力最龐大的其中一支,也是「阿富汗伊斯蘭國」的實際掌權力量。 圖/美聯社、路透社

另一支與政府頑強作對的,是由著名抗蘇聖戰士希克馬蒂亞爾(Gulbuddin Hekmatyar)帶領的「伊斯蘭黨」。該組織於1970年代成立,在1980年代的阿富汗戰爭中,成為抗蘇的中流砥柱,比起其他伊斯蘭組織還要偏向信奉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希克馬蒂亞爾,得到巴基斯坦情報局(ISI)的支持。由於他在內戰大部分時間都在進攻喀布爾,令首都傷亡慘重,因而被冠上「喀布爾屠夫」之名。  另外,也有「伊斯蘭解放聯盟」(Ettehad),由聖戰者薩耶夫將軍(Abdul Rasul Sayyaf)領導。他與希克馬蒂亞爾同屬該國最大族群的普什圖人,遵從遜尼派瓦哈比教派,算是極端保守的宗教狂熱分子。此派得到沙地阿拉伯支持。 

最後,就是獲得伊朗支持的「伊斯蘭統一黨」,由第三大族群哈扎拉族(Hazara)的政治領袖馬扎里(Abdul Ali Mazari)領導,以該族群及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利益為依歸。  

「伊斯蘭黨」的希克馬蒂亞爾,在內戰大部分時間都在進攻喀布爾,令首都傷亡慘重,因而被冠上「喀布爾屠夫」之名。圖為1996年6月,希克馬蒂亞爾宣誓就職阿富汗總理。 圖/美聯社 

軍閥互不相讓 多次和平努力付諸東流 從前述可知,每個派別的利益計算不一,加上多了「外國勢力」插足,新政府自然難以達成共識。1992年4月,在聯合國主持下,《白沙瓦協定》(Peshawar Accord)誕生,最後卻成為權力過渡的典型失敗之作。 

根據協定,「伊斯蘭促進會」的拉巴尼在2個月的過渡期後當上總統;「伊斯蘭黨」的希克馬蒂亞爾擔任總理;「伊斯蘭解放聯盟」的人馬成為內政部長;「伊斯蘭促進會」的馬蘇德將軍則擔任國防部長。  然而,這份權力分享的協議,已有先天缺憾——雖然「伊斯蘭促進會」正式掌握軍政大權,但事實上沒有一派擁有統治喀布爾的壟斷力量。新政府最大、最直接的威脅,就是強勢的「屠夫」希克馬蒂亞爾。 

1992年,納吉布拉政權倒坍後,阿富汗進入四年內戰,地方軍閥割據。各派只顧及狹隘的族群或自身利益,導致誰都不肯妥協的權力爭奪。 圖/維基共享

儘管「伊斯蘭促進會」與「伊斯蘭黨」同樣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但前者較溫和,而且願意妥協;後者比較保守,傾向在喀布爾建立壟斷性的伊斯蘭國度。另外,受沙地阿拉伯支持的「伊斯蘭解放聯盟」,長期對抗由伊朗支持的「伊斯蘭統一黨」,他們亦經常在喀布爾西邊爆發衝突,無疑是一場大國代理人之角力。 

在這情況下,《白沙瓦協定》並沒有成功。短短一年後便在1993年2月,發生了「阿夫沙爾軍事行動」(Afshar Operation),由「馬蘇德聯手薩耶夫」,與「希克馬蒂亞爾–馬扎里」對決,戰爭一觸即發。 

在失控的情況下,巴基斯坦、沙地阿拉伯、伊朗三大外力向聖戰者施壓,要求以政治方案解決衝突。同年3月,三國邀請各派達成《伊斯蘭堡協定》(Islamabad Accord),讓拉巴尼繼續當總統,希克馬蒂亞爾重新被任命為總理。但希克馬蒂亞爾堅持要馬蘇德下台,並且要求成立更具廣泛代表性的內閣作管治;拉巴尼與馬蘇德都反對他的要求,雙方繼而在同年4月底開火。 

直到5月中,各方再次嘗試達成大同小異的《賈拉拉巴德協定》(Jalalabad Accord)。大家大致同意回復之前《伊斯蘭堡協定》的安排,但不同的是——希克馬蒂亞爾要求成立能駕馭內政部的委員會,並由他主理,而且要求成立由拉巴尼主理的委員會,全權控制國防部,等於變相架空馬蘇德將軍,導致協議再度破局。 

「伊斯蘭促進會」與「伊斯蘭黨」不合;受沙地阿拉伯支持的「伊斯蘭解放聯盟」,長期對抗由伊朗支持的「伊斯蘭統一黨」,經常在喀布爾西邊爆發衝突。圖為1993年,政府軍與伊斯蘭統一黨的衝突傷及平民。 圖/美聯社

但與此同時「伊斯蘭促進會」其實已經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早在1993年4月,馬蘇德的軍隊已經鞏固了喀布爾北部地區,而拉巴尼亦邀請對其忠心、叱吒國家西部赫拉特省的軍閥——伊斯梅爾汗(Ismail Khan)——出山幫助,大大制衡了希克馬蒂亞爾的勢力。 

兩大勢力一路糾纏,1993年的兩次和平協議都以失敗告終。之後雖然陸續嘗試和解(一次是在 1994年4月,聯合國和一些沒多大影響力的小型聖戰組織,提出和平方案;另一次在同年7月,由伊斯梅爾汗提出),國土依然干戈未休。這證明了企圖讓各派系透過權力分享來共治政府的方式,還是沒法走出死胡同,國家繼續陷入群雄割據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說法認為這四年內戰(1992-1996),與其說是來自南方的普什圖人,與其他次要民族之間的衝突,倒不如說是城市與鄉村的對立。在1992年喀布爾淪陷之際,面對步步進迫的聖戰分子,不少城市居民十分害怕急劇的轉變,害怕他們推行保守且具宗教色彩的政策,令城市的生活文化會成為絕響。因此,喀布爾人民自然對納吉布拉政府產生懷緬之情。 

另一有趣的地方是,由於各軍閥都以進入首都為首要目標,因此戰場當然也在喀布爾的周邊,令其他省份(如赫拉特省、加茲尼省)相對和平,未受戰火摧殘。

兩大勢力一路糾纏,多次和平協議都以失敗告終,國土依然干戈未休——這給了塔利班迅速壯大、趁隙而入的崛起良機。圖為塔利班戰士。 圖/美聯社

各懷鬼胎 令塔利班迅速崛起

無論多少次和平協議,大家都無法達成共識,這源於各派對管治有著不同期望。例如,馬蘇德早與「伊斯蘭民族運動黨」及「伊斯蘭統一黨」決裂——馬蘇德不主張分治,並希望聯合最多人口的普什圖人,而且不如後兩者講求族群之間的權力平衡。到了中後期,其實中央政府的權威已名存實亡,除了某些地方軍閥,管治喀布爾政權的「伊斯蘭促進會」已經沒多少盟友。 

另一方面,雖然在戰爭中後期,喀布爾只受到間歇性的導彈攻擊。但遜尼派的「伊斯蘭解放聯盟」與什葉派的「伊斯蘭統一黨」衝突卻十分猛烈,互相指責對方為異教徒,幾乎成為主戰場。眾多衝突源頭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伊斯蘭統一黨」領導者、「騎牆派」將軍杜斯塔姆對待聯盟的態度。  由始至終,杜斯塔姆毫無原則可言,反覆地轉換盟友,令各家勢力元氣大傷,間接消滅和解的可能。先是蘇聯傀儡政權,其次是拉巴尼政府,再之後就倒戈轉為支持希克馬蒂亞爾,並與拉巴尼的政府軍開戰。 

杜斯塔姆侍奉多家,左右逢源,對國家造成災難,更令來自南方的塔利班神學士政權有機可乘。 

1996年9月,納吉布拉(最右)與他的親兄弟(中),遭攻入喀布爾的塔利班士兵殺害後,懸吊屍體示眾,詔告「新的時代」來臨。 圖/美聯社

1994年秋天,塔利班在南部的國家第二大城市坎達哈迅速崛起。塔利班承諾奪權後為阿富汗帶來和平,這對苦於內戰的阿富汗人來說,十分吸引。而看見其支持的希克馬蒂亞爾,久攻不下喀布爾,巴基斯坦情報局失望之下,也開始扶植塔利班領導人奧馬爾(Mohammad Omar),並揮重軍北上進攻首都。 

希克馬蒂亞爾見自己大勢而去,驚覺勢力已被邊緣化,便決定與政府軍及其他主要力量合作,結盟成為「北方聯盟」(Northern Alliance),消除共同敵人塔利班的威脅。只可惜,一切為時己晚,最終還是抵檔不住塔利班的攻勢。1996年9月,喀布爾淪陷、拉巴尼政權被推翻,他和馬蘇德退到北部地區,展開反抗活動。 

脆弱的「阿富汗伊斯蘭國」,最終只維持了4年便消亡——政權缺乏合法性、各派擁兵自重、各懷鬼胎,是政權注定失敗的原因。當收復地方成為天方夜譚時,大家都以控制首都為首要目標,而主要聯盟力量又常常被破壞 ;在4年內戰的困局下,懂得攏略民心的塔利班在鷸蚌相爭下,成為了那個漁翁。塔利班崛起,是不幸的偶然,但也是讓人感興趣的歷史教訓。 

4年內戰,懂得攏略民心的塔利班在鷸蚌相爭下,成了漁翁。但其後政府軍與其他軍閥力量也結盟組成「北方聯盟」(Northern Alliance),試圖消除共同敵人塔利班的威脅。圖為1997年,阿富汗伊斯蘭統一黨(Hezb-i-Wahdat)於巴米揚(Bamiyan)駐守的坦克車,抵禦塔利班攻擊。 圖/法新社

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是如何與賓拉登搭上線?又是如何捲入恐怖主義?圖為蘇聯-阿富汗戰爭末期,在阿富汗參與「聖戰」的賓拉登。 圖/美聯社

20世紀末阿富汗內戰期間,「塔利班」(Taliban)在軍閥割據下,靠著攏弄民心之術,從地方的「神學士」漸漸壯大。 

塔利班之所以被稱為「神學士政權」,是因為他們最初是由一群神學院學生組成的軍事部隊。他們不忍見國家戰亂頻仍,地方軍閥貪腐,因此以宗教作為號召,試圖重建國家、恢復和平,由南方的坎達哈發跡,成為一股橫掃千軍的強大勢力。最終在1996年9月,塔利班攻入首都喀布爾(Kabul),成立政教合一的「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組織領導人奧馬爾(Mohammed Omar)成為埃米爾(即最高領導人)。 

然而,奧馬爾未能為國家帶來長治久安,塔利班很快便於2001年阿富汗戰爭中被美國支持、由該國舊軍閥組成的「北方聯盟」(Northern Alliance)征服,國祚僅僅5年而已。簡單來說,這場戰爭的爆發原因是極端伊斯蘭恐怖組織「蓋達」(al-Qaeda)向美國發動「911恐攻」所致;塔利班與蓋達組織的緊密關係,則可說是導致喀布爾政權倒台的主因。 

但在這短短的5年間,塔利班是如何從一個平凡的地方宗教勢力,被捲入全球恐怖主義呢? 

美國與阿富汗的戰爭,爆發原因為「蓋達」(al-Qaeda)向美國發動「911恐攻」所致;塔利班與蓋達組織的緊密關係,則可說是導致喀布爾政權倒台的主因。 圖/法新社 

蓋達與塔利班如何結合起來?

談兩者的關係之前,首先要了解為何蓋達會出現在阿富汗。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被全球穆斯林視為對伊斯蘭世界的威脅,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主要來自阿拉伯世界)紛紛來到阿富汗參與聖戰(Jihad),共抵外侮,而來自沙地阿拉伯的賓拉登(Osama Bin Laden)便是其一。 

他督信極端保守的伊斯蘭教遜尼派瓦哈比教派,出身於富裕家庭。在戰爭期間,他積極投入聖戰,利用他的財富資助聖戰士,並在1980年代後期成立蓋達。戰爭結束後,組織網絡己遍布不少穆斯林國家。到了90年代,賓拉登移居到蘇丹,繼續擴張組織,甚至策劃政變工作,因而被蘇丹、埃及和美國等多國政府所警惕。直到1996年5月,在這些國家的施壓下,他與組織成員被蘇丹政府驅逐出境,只好轉移陣地回到昔日組織發源地 —— 阿富汗。 

賓拉登早在在80年代便於阿富汗積極投入抗蘇戰爭,之後建立蓋達組織,歷經一翻遷徙後又回到昔日組織發源地——阿富汗。圖為2001年911恐攻以後,賓拉登被拍下的畫面。 圖/美聯社

事實上,當初賓拉登回到阿富汗的時候,其實並不認識塔利班的組織網絡。他選擇留在東部城市賈拉拉巴德(Jalalabad),而不是到南部塔利班、或者拉巴尼政府的據點,一來是因為自80年代阿富汗戰爭以來,蓋達已在該城建立自己的聖戰士網絡。加上蓋達的成員主要來自阿拉伯世界,塔利班則多以阿富汗南部的普什圖族人為主,兩個組織成員本就不相往來。 

再者,蓋達的宗旨是「動員全世界的穆斯林發動全球聖戰」,對抗來自西方世界的「十字軍」(Crusader)與「錫安主義者」(Zionist);相反,塔利班的目標只是在阿富汗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度,並不如蓋達那麼野心十足。 

但是,自從塔利班從拉巴尼政府手上奪得政權之後,奧馬爾便逐漸與賓拉登過從甚密。奧馬爾對於賓拉登頗為崇拜,他認為與賓拉登合作有助塔利班與穆斯林世界連結起來,於是放任賓拉登在阿富汗擴充發展,經營專門訓練各地聖戰士的軍事訓練營,同時賓拉登也為塔利班在財政和軍事上給予支持。 

更重要的是,塔利班甚至深受蓋達的影響,在組織思想上變得激進。 

塔利班甚至深受蓋達的影響,在組織思想上變得激進。圖為2011年3月,塔利班炸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巴米揚大佛。 圖/法新社、維基共享

蓋達的「死亡之吻」,加速塔利班的衰亡 塔利班與蓋達愈走愈近,直接損害前者在國際社會的聲譽,甚至改變美國原先對待塔利班的態度。在塔利班崛起之時,美國其實並不反對這個新誕生的伊斯蘭國,反而希望與之保持友好關係,以建立地區戰略平衝,對抗伊朗和俄羅斯在中亞的影響力。另外,塔利班本身是依靠美國盟友巴基斯坦的扶植,才能夠成功崛起,加上沙地阿拉伯的支持,塔利班當初在國際關係上,其實手持一副好牌。 

可惜,奧馬爾基於私人交情與在軍事上仰賴蓋達,與賓拉登日益親密,讓美國與沙地阿拉伯有所警惕。1998年8月,美國駐肯亞和坦尚尼亞大使館遭受蓋達策動的自殺式炸彈襲擊,事後美國時任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下令轟炸蓋達在阿富汗的軍事基地,作為報復。這樁恐襲案也成為美國與塔利班的關係轉差的轉捩點。 

在恐襲案爆發之後,美國曾經要求塔利班驅逐並交出賓拉登本人,這是兩者修補關係的黃金時機。根據美國國家安全檔案資料庫的文件,美國在1998年10月曾與塔利班談判,並得出3個可能選項: 

第一,由沙地阿拉伯、阿富汗烏里瑪(Ulama,即伊斯蘭教學者)共同組成的委員會審理賓拉登。

第二,美國付錢給塔利班,後者答應驅逐並交出賓拉登。

第三,由塔利班法庭親自審理賓拉登,但只審判1996年在沙地阿拉伯發生的霍巴塔轟炸案(Khobar Towers bombing),而非原先在肯亞和坦尚尼亞相繼發生的恐襲案。

1998年8月,美國駐肯亞和坦尚尼亞大使館遭受蓋達策動的自殺式炸彈襲擊,事後美國時任總統柯林頓下令轟炸蓋達在阿富汗的軍事基地,作為報復。圖為遭受攻擊的美國駐肯亞大使館。 圖/路透社

1998年的美國大使館被炸事件,讓美國時任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下令轟炸蓋達在阿富汗的軍事基地,作為報復。這樁恐襲案也成為美國與塔利班的關係轉差的轉捩點。圖為美國駐肯亞大使館當時慘況。 圖/法新社

塔利班最後傾向第三個選項,態度亦轉趨強硬,認定各方因無法交出相關證據,裁定賓拉登無罪。時任阿富汗外交部長後來曾在《半島電視台》的訪問指出,911恐攻發生前,美國與塔利班一直都有在商討處理賓拉登的方案,但卻都無疾而終。奧馬爾對賓拉登的袒護,成了塔利班與美國關係轉差的直接原因,更令塔利班直接捲入蓋達的國際恐怖主義中。 

另一方面,阿富汗政權內部也有人要求塔利班與賓拉登割蓆。最大的反對力量,是以塔利班政權第二號人物、時任總理穆罕默德.拉巴尼(Mohammad Rabbani,並非「阿富汗伊斯蘭國」前總統拉巴尼)為首的領導層。 

他們認為,與賓拉登過從甚密勢必會影響塔利班的獨立性,亦會損害塔利班政權在國際社會上的認受性,繼而與其他國家產生不必要的衝突,特別是在1998年恐襲案之後,他們對此的擔憂倍增。1999 年,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1267號決議》,凍結塔利班資產及對其實行空中禁運;2000 年,《1333號決議》,加碼禁止任何國家對塔利班提供任何形式的軍事援助及交流等等。以上制裁除了要迫使塔利班交出賓拉登本人之外,更令塔利班變相成為與蓋達相似的國際恐怖組織。 

即使如此,奧馬爾仍然堅持力保賓拉登,不惜與組織內的反對力量磨擦。2001年穆罕默德 ‧ 拉巴尼逝世後,塔利班內部的反對聲音也漸漸消沉,終究不成氣候。 

奧馬爾對賓拉登的袒護,成了塔利班與美國關係轉差的直接原因,更令塔利班直接捲入蓋達的國際恐怖主義中。圖為2003年2月雜誌《浮華世界》所刊登的奧馬爾照片。圖左為塔利班官方釋出的本尊照片,圖右則據稱為2001年所拍(未遭證實)。 圖/美聯社 

911恐攻之後:塔利班覆水難收

美國與塔利班的關係急轉直下,令華府改變對阿富汗的政策——改為全力支持由前朝總統布爾漢努丁.拉巴尼(Burhanuddin Rabbani)及軍閥杜斯塔姆將軍(Abdul Rashid Dostum)組成的「北方聯盟」。該聯盟在1996至2001年期間,一直佔據國家的東北國土,延續獲得國際承認的前朝政權,並與塔利班分庭抗禮。 

但在2001年9月9日,北方聯盟的主力將軍馬蘇德(Ahmad Shah Massoud)被蓋達組織暗殺,碰巧兩天後,美國發生了911恐攻。兩件事在差不多的時間點發生,被不少人認為是蓋達精心策劃的一連串行動,旨在針對美國。儘管911發生後,塔利班亦譴責恐攻行動,組織內也有不少成員對蓋達感到不滿,可是一切為時已晚、覆水難收: 

首先,塔利班在統治阿富汗期間失去民心,實行了許多殘暴的社會政策以及殺害了不少平民。例如在1998年,塔利班攻佔北部城市昆都士(Kunduz)及馬扎里沙里夫(Mazar-i-Sharif)時,被指控屠殺當地數以千計、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哈扎拉族人。 

塔利班因民心而崛起,在失去民心之下卻招攬不到當地人從軍,只好轉移向蓋達尋求協助,招募來自阿拉伯國家的聖戰士加入軍隊——而這也成為塔利班極為依賴蓋達的關鍵之一。 

華府改變對阿富汗的政策——改為全力支持由前朝總統布爾漢努丁.拉巴尼(Burhanuddin Rabbani)及軍閥杜斯塔姆將軍(Abdul Rashid Dostum)組成的「北方聯盟」。圖為北方聯盟。 圖/路透社

此外,奧馬爾的權力獨大,凌駕了組織內的反對聲音。在911恐攻發生後,政府曾召集所有教士在喀布爾酒店內共同商討對策,以及如何處置賓拉登。全國第三號人物、塔利班時任副總理卡比爾(Abdul Kabir)當時曾表示,不排除把賓拉登交予「第三方國家」,甚至讓賓拉登自願離開阿富汗等選項,但卻遭奧馬爾大力反對。面對這樣的強硬態度,美國時任總統喬治布希(George W. Bush)也不遑多讓,進一步要求塔利班交出所有參與策畫911恐攻的蓋達高層,並關閉所有在阿富汗境內的軍事訓練營。 

最終,在相互對恃及緊張局面升級下,該年10月7日終於爆發了另一場阿富汗戰爭。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援下,北方聯盟在一個月後拿下首都喀布爾,令塔利班政權壽終正寢。

只是,往後的十數年,喀布爾政權仍然沒法有效管治全國大部分國土,甚至美國對阿富汗的戰爭至今尚未終結。其後在動盪中死灰復燃的塔利班,目前更控制了全國超過4成領土,與現任賈尼(Ashraf Ghani)政權仍處於對恃狀態。一邊打、一邊與美國勢力和談的塔利班,甚至揚言將杯葛阿富汗今年9月的大選。

如今的阿富汗不只有塔利班,加上伊斯蘭國呼羅珊省(ISIL Khorasan,ISIS分支)日益壯大的安全威脅——一雞死一雞鳴,時至今天,阿富汗的和平依然遙遙無期。

塔利班政權崛起、失勢,又死灰復燃,目前更控制了全國超過4成領土。一邊打、一邊與美國和談的塔利班,甚至揚言將杯葛阿富汗今年9月的大選。儘管和平協議看似在望,但如今阿富汗不只有塔利班,加上伊斯蘭國日益壯大的安全威脅——一雞死一雞鳴,和平依然遙遙無期。圖為在阿富汗的美軍。 圖/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