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9 15:00:08幻羽

*菩提的宗教淵源*+達摩祖師傳-電影 ( 國語 )



                              *菩提的宗教淵源*

菩提樹似乎天生來就與佛教淵源頗深,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毘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迴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歲月如水,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著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徵。中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至今陳列著四片菩提樹葉,據說就是從這棵樹上採摘下來的,所以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

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中國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中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養護,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都十分重視,精心養護,使之生長茁壯,枝葉茂盛。每當國內外高僧前來時,植物園的這棵菩提樹就會被請出來,接受高僧們的頂禮朝拜。

“文革”動亂期間,植物園被冠以“封資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制撤銷,人員流散,這棵菩提樹也被迫離開植物園,流離失所。值得慶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來,並用心管理,使之大難不死。十年浩劫之後,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四處尋找這棵菩提樹,先後訪問了幾十個園林單位,幾經周折,才最終把它找回來。

經過植物園職工的精心養護,這棵菩提樹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欣欣向榮,似乎象徵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永放光芒,中印兩國人民友誼永存。



菩提祖師

《西遊記》裡孫悟空的師傅——菩提祖師,是一個世外神仙。由於孫悟空在三星洞裡修了7年道,習了3年武就把靈宵寶殿揭了個底朝天,因此有很多人對他的師傅菩提祖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那麼此人究竟是誰?在《西遊記》中就連一點線索都沒有留下嗎?答案是否定的。

菩提祖師隱居在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靈臺方寸山”取首尾二字就是“靈山”,“斜月三星”乃是天上之物,暗指“天空”。把他們合起來就是:“天上靈山”。而我們知道如來佛祖恰恰就住在西牛賀洲“ 天竺靈山”的大雷音寺內。這兩座山名如此相像,這真的是巧合嗎?菩提祖師與如來佛祖會不會有什麼關聯?

當孫悟空第一次見到菩提祖師時,吳承恩是這樣描繪的:“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台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見《西遊記》第一回)。可見,菩提祖師也是西方的一位尊者。而菩提乃是西方佛教的象徵。難道這就意味著菩提祖師是佛非道嗎?如果他是佛,那他為什麼對道教文化瞭如指掌呢?如果他是道,為什麼又有“西方妙相祖菩提”之說呢?

佛已經超越了六道輪迴,既然是佛,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不明了的。化身無量無邊,去度眾生。慈航道人不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嗎?佛度人不一定是以佛的身份,可以是出家,可以是在家,可以化身男子,可以化身女人。總之,度人是講善巧方便的。



菩提子

菩提子乃西藏語bo-di-ci之果,而非指菩提樹之果實,產於雪山附近。其樹屬一年生草本,春天生苗,莖高三、四尺,葉如黍,開紅白花,呈穗狀;夏秋之間結實,圓而色白,有堅殼,如琺瑯質,俗用為念佛之數珠,故稱菩提子。 菩提子木本者為其別種,中國唯天台山有之,稱為天台菩提。又於本草綱目無患子條中,舉出無患子之七種異名,其中之一即稱菩提子。

校量數珠功德經(大一七·七二七中):'若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數誦一遍,其福無量。'

其實,菩提子並非菩提樹所結的果實,而是名字叫川谷的草本植物。木本者為其別種,而現今,菩提早已是一個通稱了,代表著“覺悟'的含義。

《大唐西域記》雲: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

而以菩提來命名的佛珠質料,總計有三十多個品種。這其中有依產地來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紋理來命名的,如星月菩提、鳳眼菩提等。



菩提樹

菩提樹(學名:Ficus religiosa L.):是桑科、榕族、榕屬的大喬木植物,幼時附生於其他樹上,葉革質,三角狀卵形,基生葉脈三出;葉柄纖細,榕果球形至扁球形,花柱纖細,柱頭狹窄。花期3-4月,果期5-6月。菩提樹在中國廣東沿海島嶼、廣西、雲南北至景東,多為栽培。日本、馬來西亞、泰國、越南、錫金、巴基斯坦及印度也有分佈,多屬栽培,但喜馬拉雅山區,從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至不丹均有野生。傳說在20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的,在印度,無論是印度教、佛教還是耆那教都將菩提樹視為“神聖之樹”。政府更是對菩提樹實施“國寶級”的保護。


印度是佛教的發祥地。傳說在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當初還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毘羅衛王國的年青王子喬達摩·悉達多。他為了擺脫生老病死輪迴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去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有一次他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終於獲得大徹大悟,修煉成佛陀。

按照印度教的說法,菩提樹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毘濕奴的一種化身。因此,它具有特別重要的宗教色彩。印度教還認為菩提樹是神仙們居住的地方,毘濕奴和妻子拉克希米女神在每月初一的那個黑夜就居住在菩提樹上。毘濕奴住在樹根,拉克希米住在樹幹,納拉揚住在樹枝,哈里王住在樹葉,而所有的神都住在菩提樹的果實裡。

印度教徒相信菩提樹凝聚著各種美德,它有能力使人實現願望和解脫罪責。許多印度教婦女認為,經常向菩提樹祈禱,定期給菩提樹澆水,並且圍繞著菩提樹行走可以得到保佑生出好孩子,尤其是兒子。這是因為這樣做會使居住在樹上的神靈們高興,便恩賜這些願望得到結果。為了實現願望,還有一種習慣就是圍著樹幹繞線繩,當看到菩提樹幹上纏繞著一圈圈的線繩時,就知道這是信徒們祈禱的結果。據說在星期六給樹根澆上一點點油,然後在旁邊點上一盞油燈,有利於擺脫各種困境。在宗教儀式上會使用菩提樹的樹皮。菩提樹的葉子是吉利的,在一些特殊場合做裝飾用。

菩提樹很堅韌,不受病蟲害的影響,還能淨化空氣,因此被認為是很神聖的。有一種挺神奇的現像是,夏天在菩提樹的樹蔭下會感覺涼爽,而冬天在菩提樹的樹蔭下會感覺溫暖。修行的人要保證在寺廟的範圍內至少有一棵菩提樹。他們認為,在日出之前,貧困的陰影籠罩著菩提樹,但在日出之後,就由拉克希米女神接管了。因此,在日出前是禁止對菩提樹祈禱的。在他們的眼裡,砍伐或毀壞菩提樹就等同於謀殺了一個婆羅門。

         

菩提心

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知,佛道無上誓願證'之四弘誓願,前一為利他之願心,後三為自利之願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願心,其體廣大,其德無邊。故諸經論廣歎其德以勸發行者。

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九雲(大正9·775b)∶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

此外,《菩薩地持經》卷一亦謂菩提心是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為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且謂發菩提心有四種緣,即∶ (1)諸佛菩薩見聞不可思議神通變化,以之為增上緣,樂佛之大智而發心。 (2)未見聞神通,但聞說菩提及菩薩藏,以之為增上緣而發心。 (3)未聞法而自見法滅相,為護持正法而發心。 (4)未見法滅,但見濁世眾生為煩惱所惱亂,即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經論》卷上〈發心品〉另明四種緣,謂∶(1)思惟諸佛而發菩提心,(2)觀身之過患而發菩提心,(3)慈愍眾生而發菩提心,(4)求最勝之果而發菩提心。

又,《大乘義章》卷九〈發菩提心義〉揭出∶相發心、息相發心、真發心等三種;元曉《兩卷無量壽經宗要》以四弘誓願為菩提心,謂其有隨事發心、順理髮心二種;《大乘起信論》說信成就、解行、證等三種發心;《維摩經文疏》卷七分別名字發菩提心、相似發菩提心、分證真實發菩提心。

《大智度論》卷四十一則稱發菩提心為菩提心,行六波羅蜜為無等等心;卷五十三謂佛菩提有發心、伏心、明心、出到、無上等五種菩提之別。《菩提心論》謂有行願、勝義、三摩地等三種菩提心。 關於菩提心之體性,《大乘義章》卷九謂知菩提之性是己體,歸心自實名為真發心。此係以如來藏性為菩提心之體。

《大日經》卷一〈住心品〉雲(大正18·1c)∶'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以本有之自性清淨心為菩提心。蓋菩提心為求菩提之心,即無上菩提之正因,故應為本有之自性;《菩薩地持經》卷一〈種性品〉雲(大正30·888a)∶'菩薩依種性,必定堪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略)若無菩薩種性,雖有一切諸方便行,終不得成無上菩提。'

菩提心乃願作佛之心,因此一切菩薩悉以發起此心為要,隨而求淨土往生者亦應發此心,如《無量壽經》卷下說三輩往生之人皆當發無上菩提心。依此,曇鸞等中國諸師及日本·源信等人,皆以發菩提為淨土往生之正因。然而,源空《選擇本願念佛集》依廢立之意,以菩提心為餘行而廢舍;證空《觀經玄義要義釋觀門義鈔》卷一謂菩提心有行門與觀門之別,行門菩提心應廢舍之,而觀門菩提心即三心,為往生之正因,良忠《觀經序分義傳通記》卷三立淨土門菩提心與聖道門菩提心之別,淨土門菩提心系在此土發願而在彼土修行,聖道門菩提心則於此土願行具足。

                    達摩祖師傳-電影 ( 國語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kOvLb4Yn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