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3 18:03:03幻羽

※當代神農-*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當代神農-*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祖籍江西九江德安縣,現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湖南省科協副主席。

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88年1月至2016年1月,長期擔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職務。根據他育種的雜交水稻品種及研究,水稻單位產量由畝產300公斤上升到900公斤以上。他也被廣泛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我的兩個夢 -2019年10月23日09:42 -人民日報-

時光如白駒過隙,一轉眼,90年過去,我成了正兒八經的“90後”。我大半輩子都在與水稻打交道,至今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已有55個年頭。我最關心的,就是與水稻和糧食相關的事。

新中國成立之前,中華大地上到處災荒戰亂,人民生活顛沛流離,少年時我就被迫從一個城市輾轉到另一個城市,雖然少不更事,但每當看到沿路舉家逃難、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蕪的田野和滿目瘡痍的土地,我的內心總會泛起一陣陣痛楚。報考大學時,我就對父母說,我要學農。母親聽了,嚇一跳,說,傻孩子,學農多苦啊,你以為好玩兒呢?但我是真正愛上了農業,死活要學,還擺出大道理:吃飯可是天下第一樁大事,沒有飯吃,人類怎么生存?最後,父母尊重我的選擇。

畢業後,我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安江農校地處偏遠,臨行前,學校的領導告訴我,那裡很偏僻,“一盞孤燈照終身”,你可要做好思想準備。當時我想,能傳播農業科學知識,也是為國家做貢獻!沒想到,去了不久,就碰上困難時期。我當時想,這麼大一個國家,如果糧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我要為讓中國人吃飽飯而奮鬥!

一天,我看到一些農民從高山上兌了種子,擔回來種,就問他們,為什麼跑到那麼高的山上去換種呢?他們說,山上的種子質量好一些,產得多些。他們接著還說了一句話,叫做“施肥不如勤換種”。這對我有很大啟發:農業上增產的途徑有很多,但其中良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從此以後,我開始自己的雜交水稻研究之路。一路走來,有汗水和辛酸,也有豐收和喜悅。科學探索無止境,在這條漫長而又艱辛的路上,我一直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禾下乘涼夢,我是真做過,我夢見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那麼大,而我則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涼。其實我這個夢想的實質,就是水稻高產夢,讓人們吃上更多的米飯,永遠都不用再餓肚子。

做夢容易,但要把夢變成現實,則需要付出大量艱苦的勞動和努力。我清楚地記得,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我到安江農校的試驗田選種。突然,我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稻株。穗大,顆粒飽滿。我隨手挑了一穗,竟有230粒之多!當時以為,選到了優良品種,豈不是可以增產無數糧食?

第二年春天,我把種子播下,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一眼望去,高的高,矮的矮,沒有一株趕得上最初的那株水稻。我不甘心,開始反复琢磨其中的奧秘,研究那一片試驗田的稻株比例,最終得出一個結論:水稻是有雜交優勢的,那株鶴立雞群的水稻,就是天然的雜交水稻。既然天然雜交稻具有這樣強的優勢,那麼人工雜交稻,也一定有優勢。當時,遺傳學理論一直否定自花授粉作物有雜交優勢。我對此理論提出質疑。隨後,我又拜訪專家,翻找資料,最終得出結論,既然自然界存在雜交稻,那麼人工雜交水稻也一定可以利用。而要想利用這一優勢,首先需要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於是,我又走上曲折的尋找之旅。

其中,最令人刻骨銘心的是,在海南島找到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野敗”並加以利用的過程。那是1970年11月,我和助手李必湖、尹華奇駐守在海南島崖縣南紅農場,在當地尋找野生稻。在那裡,有一位農專畢業的馮克珊,是南紅良種繁育場的技術員,經常跑來聽我講課。馮克珊聯想到農場附近有一種名叫“假禾”的草,很可能就是我要找的野生稻。11月23日,他找到李必湖,來到南紅農場鐵路涵洞附近的水塘邊,到那片正在開花的野生稻中察看。他們發現了三個雄花異常的野生稻穗,野生稻穗的花藥細瘦,色淺呈水漬狀,不開裂散粉。這三個稻穗生長於同一禾蔸,是從一粒種子長出、匍匐於水面的分蘗。他們立即把這蔸野生稻連泥挖起,放在鐵桶里拉回去,然後移栽到試驗田裡,等待鑑定。當時,我正在北京開會,收到助手們從海南發來的電報,連夜趕火車奔回海南島。經過仔細檢驗,我們最終確認這是一株十分難得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野生稻,我給它命名為“野敗”。

這真是大海撈針啊!

“野敗”的發現對雜交水稻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更是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的突破口。1973年,我們協作組歷盡千辛萬苦才通過測交找到恢復系,攻克“三系”配套難關,才有了新中國第一代雜交水稻。第一代以細胞質雄性不育係為遺傳工具的雜交水稻,優點是不育係不育性穩定,但也有缺點,即配組的時候受到恢保關係制約,因此選擇優良組合的機率比較低,難度大。自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起,我們開始研究兩系雜交水稻。1995年,第二代以光溫敏不育係為遺傳工具的雜交水稻——兩係法雜交稻研製成功,它的主要優點是配組自由選擇,能選配到優良稻組合的機率比較高。但是,第二代雜交稻也不是完美的:不育系育性受氣溫和光照影響較大。我想,如果有一種雜交水稻,既兼具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優點,又能克服二者的缺點,那該多好啊!2011年,我們又啟動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研究與利用,這是以遺傳工程雄性不育係為遺傳工具的雜交水稻,已初步研究成功,該雜交水稻克服了前兩代的缺點。現在,我們甚至開始了第四代、第五代雜交水稻的研製。

追求高產更高產,是我們永恆的目標。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起,我們開始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於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大面積示範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目標。近5年又突破每公頃16噸、17噸的目標。2017年,世界水稻平均每公頃產量僅4.61噸,而我國雜交水稻平均產量每公頃達7.5噸,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不可否認,上個世紀我們的主要任務是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所以雜交水稻把產量擺在優先地位。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所以,我們也改變思路,提出既要高產,又要優質。但是必須說清楚,雖然要滿足市場對優質大米的需求,但我們仍然堅持一條,即不能以犧牲產量來求優質。我始終覺得,糧食安全問題必須時刻警惕。歷史也無數次告誡我們,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最有效途徑,就是提高水稻的產量。

科學探索永無止境,我的另一個夢,就是雜交水稻走向世界、覆蓋全球夢。

世界上超過一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一個令人擔憂的事實卻是,全球現有1.6億公頃稻田中,雜交水稻種植面積還不到15%。發展雜交水稻不僅有廣闊的舞台,更對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倘若全球有一半稻田種上雜交稻,按每公頃比常規水稻增產2噸計算,則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4億— 5億人口。雜交水稻覆蓋全球不僅能提升全球水稻產量,造福人類,還能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

為了實現這個夢,我們一直在努力。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我們堅持開辦雜交水稻技術國際培訓班,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技術人才,我還受邀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水稻。目前,雜交水稻已在印度、越南、菲律賓、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美國、巴西等國實現大面積種植。今年6月,在長沙舉行的中非經貿博覽會上,來了不少非洲國家農業界的朋友,看到他們對雜交水稻充滿感激和期待,更堅定了我們將雜交水稻推向世界的信心與決心。

新中國雜交水稻事業能夠取得豐碩成果,離不開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同時也是廣大科技工作者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已經90歲了,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我要力爭讓我們的團隊早日完成每公頃18噸的高產攻關,做好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的生產應用。我希望最終能實現“禾下乘涼、覆蓋全球”的兩大心願。



家庭

祖父曾任海南文昌縣縣長,父母為知識分子,父親袁興烈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中文系,母親華靜自幼在英國教會學校讀書,夫人鄧哲(原名「鄧則」),1964年結婚。袁隆平和妻子鄧哲育有2個兒子,大兒子袁定安,「安徽袁氏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二兒子袁定江,隆平高科的副董事長、常務副總裁,隆平高科股票和房地產投資總裁。

先後在湖北漢口的扶輪小學、湖南澧縣的弘毅小學、重慶市立第十一小學校(龍門浩中心小學)讀小學。重慶復興初級中學、重慶贛江中學、重慶博學中學讀書。抗戰勝利後,袁隆平離開重慶。先後就讀於博學中學(現武漢第四中學)、中央大學附中(現南師附中)。1949年,他又回到了重慶讀高中。1949年8月,考入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主修遺傳育種學,院系調整,併入重慶新建的西南農學院農學系,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 

1953年夏,結束了大學學習生活,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1960年,中國發生了全國性的大饑荒。有次他遠遠地看到馬路邊圍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邊橫躺著兩具骨瘦如柴的屍體,此事深深刺激了袁隆平,他決意在農業科研上搞出點名堂來。 

1960年7月,他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驚喜之際,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後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1964年7月5日,他在試驗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1965年7月,他又在14000多個稻穗中逐穗檢查到6株不育株,並在此後兩年播種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徹底推翻由傳統經典理論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並推論水稻亦有雜交優勢。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雜交水稻傳奇

雜交水稻 1966年,三系雜交水稻的發現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中國科學院的《科學通報》上,是他的第一篇重要論文,而這一刊《科學通報》卻是文革前的最後一刊。文化大革命衝擊了袁隆平的研究,其實驗稻田育種甚至被人惡意破壞拔除,但其仍堅持試驗。為了增加試驗效果,每年冬天,其與助手還去海南三亞進行水稻育種,甚至在路上把種子綁在身上,利用體溫育種催芽。然而研究遇到瓶頸,逾三千次試驗都未成功。


1971年11月23日,其助手李必湖、馮克珊在海南試驗田發現一株難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 此後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由袁隆平掛帥。1972年,雜交稻被列為中國重點科研項目,全國性的協作攻關開始:三十餘科研單位參與、上千個品種與該株野生水稻進行了上萬次測交和回交轉育試驗。在此基礎上,袁隆平選育不育系二九南1號成功,此為中國第一個應用於生產的不育系水稻。

1973年,在「不育系」、「保持系」的基礎上,利用長江流域、華南、東南亞、非洲、美洲、歐洲等地的千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百餘具有恢復能力的水稻。至此,袁隆平及其團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水稻產量也從畝產300公斤提高到畝產500公斤以上。當年10月,袁隆平發表《利用「野稗」選育三系的進展》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他成功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優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 

1974年,袁隆平團隊配製種子成功,並組織了優勢鑑定。1975年,又獲大面積制種成功,為次年大面積推廣作好了種子準備,使該項研究成果進入大面積推廣階段。1975年冬,中國國務院作出了迅速擴大試種和大量推廣雜交水稻的決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一年三代地進行繁殖制種,以最快的速度推廣。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在全國範圍開始應用於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占水稻面積的39.6%。1979年,作為中國首個科研技術,三系雜交水稻技術被介紹到美國。1981年,袁隆平因成功育種中國秈型雜交三系水稻,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1982年,袁隆平被湖南農學院聘為兼職教授;1985年,又被西南農業大學聘為兼職教授。  二系雜交水稻 袁隆平並不滿足這個成績。

1987年,他提出「雜交水稻的發展戰略」,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並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每畝增產5%-10%。

超級雜交水稻

1997年,袁隆平再次發起研究超級雜交稻。2000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範片畝產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範片畝產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除了增產外,袁隆平表示新型的超級雜交稻將更重視水稻營養,其研究團隊已經致力於試驗新品種中增加維生素A、蛋白質、澱粉及其他營養含量,以期減少貧血和視覺疾患。 


就在2003年,中國大陸一半以上的水稻都為袁隆平的雜交品種;在世界範圍,20%的水稻採用袁隆平的雜交技術。2007年,中國大陸的水稻產量為5億噸。其雜交水稻技術已經在中亞、東南亞、北美、南美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範圍的運用,繼續為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及短缺做出卓絕貢獻。 

2011年9月19日,中國農業部驗收組剛剛公布,袁隆平指導的「Y兩優2號」百畝超級雜交稻試驗田平均畝產926.6公斤,創中國大面積水稻畝產最高紀錄。 

2013年9月29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證實,經農業部測產驗收,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攻關的國家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範片「Y兩優900」中稻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 

2016年10月10日,袁隆平指導的超級雜交稻「百千萬」工程百畝片攻關基地收割。該基地的水稻實驗品種為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選育的「超優1000」,經以謝華安為組長的專家組驗收,實測畝產達到1013.8公斤,創造了新的雜交水稻高緯度畝產世界紀錄。



雜交水稻絕收事件

安徽省種子管理總站的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10月,安徽蚌埠、安慶、合肥、滁州、馬鞍山、淮南等六市種植的「兩優0293」發生大面積減產、絕收,受災面積超過萬畝。此後半年內,安徽省農業委員會下屬的種子管理總站多次向國家農業部上書,要求重新審定超級稻「兩優0293」的種植區域,希望「不再包含我省」。這是一家省級農業監管單位在向超級稻明星品種下「逐客令」。


但也有人指出,「兩優0293」本身是一個高感稻瘟病的品系,稻農在選用了「兩優0293」這一稻瘟病易感品種後,因為種植區域是稻瘟病低發地區,為了節省成本等原因未採取充分的防病措施,而農技站和種子的經銷商又並未做好對稻農的技術指導和售後服務工作,於是在遭遇了偶發的大規模病害時出現減產甚至絕收。

沙漠種植雜交水稻

2018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對在杜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雜交水稻進行測產,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


轉戰轉基因水稻

2000年以後,袁隆平成立了轉基因應用研究室、分子育種研究室,從全國招聘了數十名高級專業人才。同時把他的兒子袁定陽送到香港中文大學專攻轉基因。 


2003年,袁隆平指導博士生開展遠緣物種基因組DNA導入水稻的研究,將一批外源基因轉入水稻。 

2005年,袁隆平對記者說,「經過30年的發展,常規育種的渾身解數已經用完,要進一步挖掘水稻產量的潛力,必須在生物基因技術上取得新的突破。」並指導團隊研究人員通過穗莖注射法,將外緣基因組導入了雜交水稻親本品系。 

2007年,袁隆平在《雜交水稻》上發表文章,態度鮮明地表達了對政府支持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的期盼。「只要國家放開轉基因水稻的限制,具有抗除草劑性能的轉基因水稻將大有發展前途。」 

2008年,袁隆平承擔了「高產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的國家重大專項。

2014年1月2日,中國官媒報導了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透露自己正在進行轉基因水稻相關研究的一則消息昨天引發關注。然而事實上早在2008年國家啟動轉基因科技重大專項時袁隆平已承擔「高產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項目,「子承父業」的兒子袁定陽也發表過多篇轉基因技術的研究論文。

2015年7月,袁隆平團隊基改育種「雙季超級稻」達成早季畝產703公斤。

2017年10月16日,袁隆平團隊袁隆平團隊超級雜交稻畝產1149.02公斤創下世界紀錄。



榮譽

1981年,榮獲中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
1999年,小行星8117(1996SD1)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此外,在深圳、福州、有以他名字命名的道路--隆平路

在中國大陸流行這樣的一句話:「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二靠袁隆平。」但是遭到了袁隆平的謝絕。此外,有部分民眾、學者和官員建議中國政府推薦袁隆平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他們認為:「消除貧窮與飢餓才是最好的和平,以袁隆平為中國乃至於世界糧食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完全有資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媒體評價亦評價其身價上千億人民幣,袁隆平回應道:「用財富衡量科學家價值太低級、太庸俗。」 

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袁隆平的事跡被記載在《永遠執著的美麗》一文內,登載在上海市七年級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