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0 19:03:08幻羽

【略說幾世紀以來─禪宗的奔流】


 

                  【略說幾世紀以來─禪宗的奔流】 

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2500年前,釋尊在靈山法會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將佛陀心印傳給禪宗初祖摩訶迦葉尊者。爾後才由摩訶迦葉尊者創立禪宗門派,直至第28代禪宗祖師菩提達摩方傳至中國,因禪宗的傳承不在於文字、衣,而在於釋尊及代代禪宗宗師傳承下來的佛陀心印,因此非大根器者難以瞭解並繼承,故歷代禪宗傳承幾乎都只傳大根器者,並未公開傳法,直到六祖慧能 大師一花開五葉,才有第一次普傳,五葉,也就是五個支脈,分別是臨濟宗、法眼宗、曹洞宗、雲門宗、仰宗。

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如法性、自性淨心,名開悟。其核心思想:「不立文字,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實證,並將禪融入日常生活中,直到見性,也就是正見證自己的本來面目。然「見性」並非事畢,而是才剛剛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得「空性」的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 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

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止,此禪宗的開始,可稱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五宗七派,此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期,此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的特色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佛坐禪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明至朝結束止。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近代禪宗中興之祖。

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禪宗在中國佛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

早期禪宗調不立文字,意在「不立名相」。其主要精神出於《楞伽經》。禪宗所追求的是「向上一路,千聖不傳」的第一義,這種義是離一切語言文字相、心緣相、分別相的。語言文字只是作所顯義理的媒介,正的義理是不可以語言文字來用表達的。故佛教提倡「依義不依語」,破除對語言文字上的執著,所謂「不立文字」即依此理而成。 禪宗另一個源流則是受到三論宗與天台宗影響,在中國南方地區所發展出的般若南宗,其領導者為牛頭法融,因此又稱牛頭宗。禪宗四祖道信,結合了楞伽宗的清淨佛性說與牛頭宗的中觀看法,遂形成了中國獨特的禪宗宗派。

達磨慧可相以楞伽密傳法印,故二祖有《楞伽經》四卷,可以傳法印心,而三祖僧璨,則有《信心銘》一卷,四祖以下別開牛頭禪,五祖以下慧能神秀之壁書,尤為開中國千載以來未有之宗風,此為中國禪宗大轉變。從斯南頓北漸分河飲水,後北漸傳於日本,其旨趣為南禪相悖,一花五朶遍傳。

楞伽宗始於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羅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當時以楞伽經為傳授經典的僧侶被稱為楞伽師。後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楞伽》傳授門徒,為禪宗的開端。之後菩提達摩進入中原後,傳法至四祖道信,於黃梅雙峰山傳授禪法,道信法師受三論宗、天台宗的影響,一改以楞伽印心的傳統,開始以《文殊說般若經》傳授門徒。門下五祖弘忍,住憑墓山傳法,因憑墓山在雙峰山之東,故號稱東山法門。弘忍大師開始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及《大乘起信論》傳授門人。後由惠能大師承繼其禪法,為六祖,又稱南宗,曹溪宗,為禪門正宗。別傳神秀大師,稱北宗。南宗始於慧能大師,大弘頓法,又稱曹溪禪。後神會大師將南宗傳至洛陽,北宗遂衰。

在道信之前,禪宗祖師多修行頭陀行,門徒不多,但是道信改變了這個作風,開始以佛寺為中心來向大眾廣泛傳授禪法,禪宗大振。

道信受到天台宗及三論宗的影響,將般若中觀學與念佛法門融入楞伽經的傳統中,開始以《文殊說般若經》結合《楞伽經》教授門徒。

開始將授菩薩戒加入禪宗,形成戒禪合一的新宗風。

牛頭宗為三論宗的旁支,始於法融大師,為牛頭初祖。傳統上認為法融大師為禪宗四祖道信之徒,但是經後世考證,兩人的年代不相當,應是誤傳。因此牛頭宗是由三論宗旁出,在江南地區獨立發展的地區性宗派。但是因為與禪宗理念相近,所以逐漸融合在一起。

牛頭宗重視般若中觀之學,與傳統禪宗重視《楞伽經》不同。

弘忍大師以《金剛經》取代《楞伽經》與《文殊說般若經》,作為傳法的核心。五祖寺中曾經發生過著名的禪宗作偈之事。因五祖弘忍年事已高,急於傳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檢驗他們的禪修水平。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

此後,弘忍招慧能登堂入室為其宣講《金剛經》,並傳衣缽,定為六祖,受命南歸。此後禪宗分為南頓北漸。

六祖慧能門下悟道者共四十三人,各化一方,所謂「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曹溪禪後分為曹溪北宗、曹溪南宗。曹溪北宗即為荷澤宗,曹溪南宗分化出石頭宗、洪州宗兩支,被認為是禪門正宗。

晚唐至北宋初期,共分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溈仰宗五宗,再加上臨濟門下分出的黃龍、楊歧兩派,合稱五宗七派(或稱五家七派),為唐朝以後的佛教主流。但宋朝後,僅存臨濟與曹洞二宗。

五代宋初法眼宗禪師永明延壽有《萬善同歸集》三卷傳世,認為修行得道,可以由不同的方式覺悟,因此不能執著某一法門,而否定排斥其他法門。他的說法被後世引申,認為禪門與淨宗,二者有互相扶助的關係,自力結合他力相結合,即禪定結合念佛方為最好最圓滿的修行方法,即「禪淨一致」。相傳為永明延壽大師所作的《念佛四料簡偈》更明確地表達了這一理念。但這份文獻在歷史上首次出現於元朝天如惟則撰寫的《淨土或問》,因此其真實性是有疑問的,並且它已經開始轉向以淨土為主軸的修行方式,與禪淨雙修的模式有所偏離。

南宋之後,禪淨結合已成為禪宗內部的大趨勢:曹洞宗長蘆清了有《往生集》傳世;雲門宗契嵩「夜分誦觀音名號,滿十萬聲則就寢」;雲門文偃的四世法孫儀懷作《勸修淨土說》,其中更主張「淨土兼修不礙禪」。

自南宋之後,禪宗衰微,明末憨山德清大師已有禪宗五家不振之嘆,稱臨濟宗風,獨有紫柏真可大師可承續,然後繼無人。

至於民間,則以因蓮池祩宏、蕅益智旭大師的倡導,以三教合一、禪淨雙修為主流。雖然說禪淨雙修,但實是以淨土宗稱名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淨土為主,已經不是原有禪宗宗風了。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務,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

明末臨濟宗,密雲圓悟禪師,在浙江天童寺傳授臨濟禪法。其弟子漢月法藏,作《五宗原》介紹禪宗五家,以圓相為萬佛之祖,臨濟為正宗,但受到圓悟法師反對,作《辟妄七書》、《辟妄三錄》以反駁。法藏弟子潭吉弘忍作《五宗救》,為法藏申辨,並認為《辟妄》諸書為偽書,加以批判。

清初,漢月法藏一派在南方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清世祖順治愛好參禪,曾召海會寺憨璞性聰、浙江玉林通琇、木陳道忞、茚溪行森、旅庵本月、山曉本晰等入宮禁說法。

至雍正時,清世宗苦讀金剛經多年,雅愛禪法,跟隨曾將《藏文大藏經》譯成滿文的章嘉國師習禪,向滿族貴冑推行佛法,甚至傳授其子弘曆(乾隆帝)。世宗本人對禪學頗有研究,自許為禪宗血脈,法號「圓明居士」,把古德參禪語要編輯成《雍正御選語錄》共十九卷。

對取締異端方面,世宗編寫了《揀魔辨異錄》,以上諭,要求各行省、府、縣官吏對漢月法藏、潭吉弘忍一系的僧人強迫改宗。

近代臨濟宗祖師,皆上溯至明朝龍池幻有,曹洞宗的法脈傳承,多是無明慧經的壽昌法系。德清虛雲禪師為中國曹洞四十七代,臨濟四十三代,雲門第十二代,法眼第八代,溈仰第八代。以一身而兼禪宗五宗法脈,其禪功和苦行倍受稱贊。


 

禪宗在明朝末年,隨著閩南移民進入台灣,當時的禪師不拘於伽藍,也常常駐於天后宮、城隍廟等為住持,展現了台灣民間信仰的包容性,如關渡宮、松山慈祐宮、北港朝天宮等名廟均是禪宗僧人所建。台灣日治時期,日本佛教的禪宗由日本傳入。在戰後,隨著國民政府到達台灣的外省移民,再度將中國系統的禪宗帶入台灣,如百丈山力行禪寺、十方禪林、法鼓山、佛光山、中台禪寺等。今人聖嚴法師,即為曹洞傳人。 

日本禪宗,於鎌倉時代自中國傳入,由於獲得鎌倉幕府支持,形成日本特有的佛教禪宗系統。以武士身分取代平安時代的貴族執政,幕府將軍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結合儒學、佛教禪宗、神道教,形成日本武士階層的道德規範「武士道」。日本的茶道、花道、武道、傳統文學等,皆受到日本禪宗很大的影響。

1187年,日僧明庵榮西於中國天童寺虛庵懷敞禪師受傳臨濟宗黃龍派心印,歸國後大興臨濟宗禪法,1202年創建京都建仁寺。1246年,南宋禪師蘭溪道隆至日本,傳入臨濟宗楊岐派禪法,並於1253年創建鎌倉建長寺。1223年日本道元禪師入宋,從學於天童寺曹洞宗如淨禪師門下,傳回日本,1246年建立永平寺,提倡「只管打坐」,為日本曹洞宗的開始。日本禪宗現主要有曹洞宗、臨濟宗、黃檗宗(1654年福建臨濟宗黃檗山萬福寺隠元隆琦應邀赴日所傳)。 

9世紀初,中國禪宗開始傳入朝鮮。新羅僧人信行從道信門下的法朗禪師,以及北宗大照普寂的門人志空禪師受法。新羅宣德王五年(784年),道義(儀大師)入唐從虔州西堂智藏禪師(馬祖道一門下弟子)參學心法,受其法脈。822年回國後傳達摩禪,始傳南宗禪,不很興盛,但它成為後來的禪門九山之一的迦智山派。興德王三年(828年),洪陟(洪直禪師)入唐從西堂智藏受法,回國後在實相寺宣揚禪法,開禪門九山的另一派——實相山派,禪宗始興。

朝鮮現存最早的禪宗史書《祖堂集》二十卷,記述自迦葉以至唐末、五代共256位禪宗祖師的主要事跡及問答語句,而以南宗禪雪峰係為基本線索。

朝鮮世祖大王時期,重新修整佛教宗派,將曹溪宗、天台宗、摠南宗統稱為禪宗,將華嚴宗、慈恩宗、中神宗、始興宗統稱為教宗,從而確立了禪、教兩宗的體系。

韓國曹溪宗起源於新羅末期創建的迦智山派等九山禪門,始祖為普照知訥,開創曹溪山修禪社,倡導華嚴教觀,著有《真心直說》,曹溪宗為韓國今日最大的佛教宗派。

越南禪宗最早為滅喜禪派,為從三祖僧璨受禪法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Vinitaruci,又譯「滅喜」)所創。後又有中國無言通禪派(觀壁派)、雲門宗、曹洞宗禪派等傳至越南。 

北宗神秀門下普寂傳人摩訶衍禪師,在8世紀後期來到西藏傳揚禪宗。初期取得巨大成功,但是遭到在西藏傳法的印度僧人的質疑。當時唐朝禪師摩訶衍(Mahayana),藏文稱其為「和尚」(Hva-san)或「大乘和尚」(Mahāyāna Hva-san)入藏宏揚禪宗,後與蓮花戒辯論,史稱「頓漸之爭」。大乘和尚所倡論點是,成佛之道應通過個人突發的頓悟,此頓悟來源於摒除包括善惡在內的一切思考。蓮花戒認為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摒除思考,要求自己不作任何思考的本身就是一種思考;他堅持只有經過逐漸的修持,才能取得成就,批評頓悟派不別善惡,不積善行,幻想立地成佛,實為束手待斃。雙方反覆爭辯,甚為激烈。大乘和尚曾一度占上風,但最後敗北,被迫返回沙州(今甘肅敦煌);赤松德贊下令不得再修頓門法。因為西藏王室刻意壓抑漢傳佛教的影響力,使得漢傳佛教無法進入西藏。但是在西藏固有的大圓滿、大手印傳承中,仍然可以看出它受到漢傳佛教影響的痕跡。 

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極力復興佛教,力主禪宗源流。虛雲老和尚在修習臨濟,兼弘曹洞,又遙承了早已斷流的法眼、溈仰、雲門三宗,以一身修習禪宗五大支派,承前啟後,融會了五宗禪修法門,為近代禪宗偉大宗師之一。

20世紀初,鈴木大拙向西方傳播禪宗思想。鈴木大拙所傳播的禪宗思想更多是一種生活哲學,而非世界觀哲學,更適合大眾口味。

19578月在墨西哥庫埃納瓦卡,由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心理分析學系贊助,召開為期一周的「禪與心理分析」座談會。參加這個座談會的有鈴木大拙和來自墨西哥、美國50名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大部分是心理分析學家)。

 

禪宗創始於南北朝來中國的印度僧人菩提達摩。他以佛教釋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礎上,主張「人皆有佛性,透過修行,即可獲啟發而成佛」,後另一僧人道生提出「頓悟成佛」說。唐朝初年,僧人慧能承襲道生的「頓悟成佛說」,並將達摩的「修行」理念進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淨,只要明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的主張。

禪宗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亦主張道在生活中,故世俗活動照樣可以正常進行。禪宗認為,禪並非思想,也非哲學,而是一種超越思想與哲學的靈性世界。禪宗思想認為語言文字會約束思想,故不立文字。禪宗認為要真正達到「悟道」,唯有隔絕語言文字,或透過與語言文字的衝突,避開任何抽象性的論證,憑個體自己親身感受去體會。

禪宗為加強「悟心」,創造許多新禪法,諸如雲遊等,這一切方法在於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禪宗的頓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時空、因果、過去、未來,而獲得了從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縛中解脫出來的自由感,頓見本來面目、本地風光,從而「超凡入聖」,不再拘泥於世俗的事物,卻依然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禪宗不特別要求特別的修行環境,而隨著某種機緣,偶然得道,獲得身處塵世之中,而心在塵世之外的「無念」境界,而「無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從凡入聖」,而更是要「從聖入凡」。得道者日常生活與常人無異,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與日常事物接觸時,心境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換言之,凡人與佛只在一念之差。

此宗並不注重經典權威,但仍依經中背後所含之真理修行。《六祖壇經》反映出慧能思想及早期禪宗面貌,故為禪宗所推崇,《金剛經》及《維摩經》亦為禪宗所力薦。

禪門三關:初關、重關、牢關。

作為漢傳佛教中的重要宗派,禪宗僧侶除了必須遵守通行的持戒、清規、夏居等規定外,還有一套獨特的修行方式。

禪宗注重實修與實證,其中坐禪為禪宗主要實踐方式。坐禪時,必須調節飲食、睡眠、身、息、心(調五事),並戒定慧三無漏學中實以定為中心。禪宗認為,佛典浩如湮海,其中境界為超越世出世間法。非言語可及、推理可得,只有通過禪定才可證知。不過仍然有高僧反對坐禪,唐朝荷澤神會大師即極力反對坐禪。他認為坐禪沉空滯寂,不見自性。

圭峰宗密將禪定分類為下列五種: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如來清淨禪)。而主要的修行法門為數息法門、觀心法門和圓覺法門。 

1.數息法門即默數自己的呼吸。呼吸方法不須採用丹田,自然呼吸即可,只求細長松靜,也不須刻意調控。數呼吸時,單數呼氣或者吸氣之一。只從一數至十,周而復始,循環不已。專心數息,排除雜念,記數分明,心依於息,息依於心,別無他想。即「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倘若剎那念起,進入於六塵境界,即當將心攝來,回到數息中。

2.觀心法門,則是先休心息處,讓所有的心緒煩惱一概放下,所過的善事惡事都不思量,過去未來一概不想。內心直觀當下念頭,往來起滅。勿隨順,亦不斷除。只靜靜看著。妄念起時,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後起,仍是看著,妄念復滅,念若不起時仍如是看著。久久純熟,自然不會有念頭生由,即與般若相應。即使看著自己的妄心妄念,也能做到「知而勿隨」。

3.圓覺法門則是強調「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身心、事、物與及諸佛世界,有若夢幻空花,亂起亂滅,如是知幻即離,心無所取,亦無住著,猶如虛空,妄念無從而生。此時,心境湛寂,分明清晰,便是本來面目。

以上三種法門,大小乘禪乃最上乘禪皆備。法無優劣之分,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即為良法。亦不須拘泥,可同時修二法或三法。禪坐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觀)的境界,而且必須常修定慧,與佛法相應,方才為真正坐禪。而坐禪攝心至澄明境界時,即應忘卻坐禪,切不可自行得意或有分別心。


 

公案為禪宗獨特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廣義上的公案為古代考試題目,後特指為佛教高僧考驗僧眾的題目。由於公案的故事情節多彩,且其含義深參,因此禪師喜歡講述公案情節,以考聽者的佛教修行水平。從而對聞者的思維進行引導和分析,並給學生有個參悟機會。通常情況為禪師用極混擾人的話引人說話,普通僧眾若心隨話轉,落到能所對立,或名相,或常斷見上去了,即露馬腳,或被高僧揪住,甚至繼續逼迫,使錯誤昭顯,從而使人知錯而改。著名的禪宗公案典籍為《碧岩錄》、《五燈會元》等。

參公案的風氣一直遠遠流傳,乃至當代,嵩山少林寺每年都舉行禪宗公案,引眾多僧侶及佛學愛好者討論學習。比如2009年辨禪比賽的決賽題目即為「達摩面壁,背向何處?」

默照禪與話頭禪

至南北宋之際,曹洞宗門下宏智正覺禪師,鑑於臨濟宗叫人看話頭、看公案,流於空疏,故起而倡以靜坐為主的默照禪,但大慧宗杲認為曹洞宗只教人靜坐,不求妙悟,是「默照邪禪」,對此宗大加批評。宏智正覺門下也後繼無人,在南宋後,影響力就變得非常的小。

臨濟宗楊歧派門下的大慧宗杲對當時的禪宗,提出兩大弊病:一種是好打高空,在公案及言語機鋒上逞能,另一則是只知靜坐觀心的「默照邪禪」。他進而提倡所謂的話頭禪〈又稱看話禪〉,要人以參趙州禪師的無字話頭。「只這一(無)字,便是斷生死路頭底刀子也。妄念起時,但舉個無字,舉來舉去,驀地絕消息,便是歸家穩坐處也。」「千疑萬疑,只是一疑。話頭上疑破,則千疑萬疑一時破,話頭不破,則且就上面與之廝崖。若棄了話頭,卻去別文字上起疑、經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塵勞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屬。」

大慧宗杲的話頭禪後成禪宗主流,但是到了明清之後,淨土宗興起,禪宗逐漸與淨土宗合流,形成一股新的趨勢。 

隨著禪宗的弘揚,除眾多佛僧外,大量的文學家都有上佳的禪詩禪作,其中包括唐朝的王維、孟浩然,宋朝的蘇東坡等。

禪宗中的經典繪畫汗牛充棟,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宋朝的廓庵師遠的十牛圖。其為中國佛教禪宗修行的圖示,並有許多版本。牧牛圖頌通常由頌與圖組成,頌自身有時又包括一短序。自宋代以來,這類作品很多,其中有三種很為時人留意。其作者分別為清居、廓庵、自得。清居的是五圖,廓庵的是十圖,自得的則是六圖。在這幾種作品中,廓庵的顯然最為完備,它包括圖、頌與序三部。亦有認為十牛圖為宋代廓庵師遠改作清居禪師八牛圖而成。現在流傳較廣的有宋朝廓庵師遠與普明禪師的版本各有十幅。其主要表達了禪宗的摒棄我執、心性妙圓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