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1 15:06:55幻羽

【略觀~俄羅斯走過的歷史風采】

俄羅斯歷史始於東斯拉夫人,亦是後來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988年開始,東正從拜占庭帝國傳入基輔羅斯,由此拉開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並最終形成占據未來700年時間的俄羅斯文化。13世紀初,基輔羅斯被蒙古人占領後,最終分裂成多個國家,這些國家都自稱是俄羅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統繼承人。

13世紀以後,莫斯科逐漸成原先基輔羅斯文化的中心。16世紀中葉伊凡四世時代,莫斯科大公國改稱沙皇俄國。到18世紀彼得一世時代,已變成龐大的俄羅斯帝國,橫跨從波蘭到太平洋的廣地域。1861年,俄羅斯廢除農奴制度。隨後農民不斷增加,對土地的需求也不斷增長,急劇加大革命的壓力。從廢除農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推出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憲法和國家杜馬,極大地改變其經濟和政治狀況,只是沙皇依然沒有意願放棄獨裁統治。

軍事戰敗和食物短缺引發1917年俄國革命,此後共主義布爾什維克登上權力的舞台,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聯盟。從1922年至1991年,蘇聯逐漸成長一個超級大國。但隨著經濟和政治體制的缺點所引發的矛盾越來越尖銳,1991年蘇聯解體。

1991年後,俄羅斯聯邦成立並繼承蘇聯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然而,俄羅斯已不再是超級大國。直至今日,俄羅斯的政治經濟結構依然帶有沙俄和蘇聯的特點。



俄羅斯在舊石器時代已有居民。有學者認,俄國舊石器文化與西歐同時期文化有相似之處。

公元前,俄羅斯南部居住著原始印歐人和斯基泰人。科學家在20世紀的伊帕托夫、辛塔沙塔、阿爾凱姆等地,發現與之相關的遺蹟。

公元前8世紀後期,希臘商人隨著貿易,將古典文明帶到塔奈斯和凡納戈里亞等黑海一帶的地方。公元前3世紀至前6世紀,博斯普魯斯王國繼承希臘殖民地,卻不斷受到以匈奴人和阿瓦爾人首的遊牧民族攻擊。

公元8世紀,可薩人統治裏海和黑海之間的伏爾加河下游盆地,他們以法律、寬容和四海一家的信念而聞名。可薩人成波羅的海國家與以巴格達中心的伊斯蘭阿拔斯王朝之間的商業紐帶。可薩人還是拜占庭帝國的重要盟友,曾資助一系列針對阿拉伯哈里發的戰爭。公元8世紀,可薩人接納猶太

俄羅斯人的祖先是斯拉夫人,一些學者認他們的最初居住地,是白俄羅斯平斯克沼澤。東斯拉夫人沿兩條線路──一條從基輔到蘇茲達爾和穆羅姆,一支從波洛茨克到大諾夫哥羅德和羅斯托夫──來到日耳曼人西遷留下的空地,並逐漸在俄羅斯西部定居下來。從7世紀開始,東斯拉夫人逐漸成俄羅斯西部人口最多的民族,並緩慢而和平地吸收當地使用芬蘭-烏戈爾語的族群。

在西歐被稱作「維京人」,而在東歐被稱作「瓦良格人」的古代斯堪地那維亞人,在北歐從事著海盜和商人的雙重工作。9世紀中葉,他們開始沿著從波羅的海東部到黑海和裏海的水路探險。沿河居住的斯拉夫人經常傭這些人作保護者。根據俄羅斯編年史記載,一個名叫留里克的瓦蘭吉人在860年左右被選舉為大諾夫哥羅德的統治者,因而創建留里克王朝。後來,他的繼任者將觸角伸到南方並征服原先由可薩人統治的基輔。

9世紀,第一個東斯拉夫人的國家──基輔羅斯在第聶伯河谷成立。控制斯堪地那維亞和拜占庭帝國之間經由伏爾霍夫河和第聶伯河進行的貿易路線。

據一些學者考證,「俄羅斯(Russia)」這個名稱與羅斯拉根有關。至於「羅斯(Rus)」的含義,目前有爭議,部分學者認其詞源來自斯拉夫語或芬蘭語,意即「手」 。

弗拉基米爾大帝在位期間,將基輔羅斯的東部邊界拓展至烏拉爾山脈,西部則拓展至加里西亞、普熱梅希爾和沃里尼亞,使基輔羅斯成為強國。弗拉基米爾大帝死後,波蘭的波列斯瓦夫大帝以女婿惡棍斯維亞托波爾克的名義入侵基輔羅斯。智者雅羅斯拉夫聯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二世東西夾擊波蘭,壓制波蘭的擴張。智者雅羅斯拉夫在位時成功維持基輔羅斯的統一,但在他死後,羅斯開始分裂。

智者雅羅斯拉夫死後,長子、次子、四子分別爭位,基輔羅斯小分裂,最終由四子弗謝沃洛德再度統一,是弗謝沃洛德一世。弗謝沃洛德之子紅太陽莫諾馬赫打敗南俄草原的波洛韋茨人,消除突厥人對基輔羅斯的威脅。紅太陽莫諾馬赫死後,基輔羅斯大分裂,他的長孫伊賈斯拉夫二世·姆斯季斯拉維奇曾統一大部分基輔羅斯,但被七叔尤里·多爾戈魯基所敗,基輔羅斯再度陷入動亂。1169年,尤里·多爾戈魯基長子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聯合十六個大公國的軍隊攻陷基輔,將首都遷移至弗拉基米爾,再度名義上統一基輔羅斯,但一年後再分裂。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死後,除了其弟大窩弗謝沃洛德能暫時穩定局勢外,基輔羅斯長時間陷於動亂中。最後在長子西征中,基輔羅斯亡於拔都首的蒙古侵略軍。

成吉思汗死後其子窩闊台繼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軍開始進攻欽察、俄羅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攻占基輔。

蒙古人的入侵加速羅斯的崩解。1223年,呈現分裂局面的南部各諸侯在迦勒迦河遭遇蒙古突擊隊,結果被徹底擊敗。1237年至1238年,蒙古人燒弗拉基米爾(123824日)和俄羅斯東北部幾個大城市,在西蒂河擊潰俄羅斯人,然後向西移動到波蘭和匈牙利。到那時,他們已經征服大部分的俄羅斯諸候。只有諾夫哥羅德共和國未被佔領並繼續在漢薩同盟的軌道上蓬勃發展。

蒙古入侵對基輔羅斯領土的影響是不均衡的。一些先進的城市文化幾乎被完全摧。由於基輔、弗拉基米爾等舊的中心城市未曾從最初的攻擊所造成的破壞中恢復,莫斯科、特維爾和下諾夫哥羅德等新興城市開始在蒙古統治之下的俄羅斯競爭霸業。雖然一支俄羅斯軍隊曾於1380年在庫利科沃擊敗過金帳汗國,蒙古統治俄羅斯人居住地區,並索取俄羅斯諸候的進貢,仍然持續到1480年。

1240年,拔都攻陷基輔,基輔羅斯實際滅亡,但當時基輔羅斯各大公存,當中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及加利西亞的丹尼爾分別佔據基輔羅斯的北方及西方,不服從蒙古人的統治。因此拔都控制弗拉基米爾大公雅羅斯拉夫二世·弗謝沃洛多維奇傀儡,作穩定羅斯諸公的手段。拔都出兵攻擊東歐各國,以及消滅剩餘的羅斯獨立勢力。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率領諾夫哥羅德軍隊堅持抗戰,先後於涅瓦河之戰打敗瑞典軍隊,於楚德湖戰役大敗條頓騎士團,保留唯一一個羅斯獨立國家。1242年,拔都成立金帳汗國,開始蒙古人對羅斯長達兩百年的統治。1246年,羅斯各公都對金帳汗稱臣,但涅夫斯基的領地保留獨立地位,僅名義上稱臣。1252年,由於涅夫斯基整合東北羅斯地區的龐大領地,拔都因此派撒里答進攻涅夫斯基的領地並統合之,但蒙軍於沃爾霍夫河之戰中被潰。1255年,拔都去世,雙方重新和好,確立諾夫哥羅德大公獨立君主的事實,相對的,大公亦需要向大汗納稅,以換取大汗的支持。

俄羅斯人被蒙古人打敗後,被分割三部分:西北方的諾夫哥羅德、南方的烏克蘭及中、東北部森林區的羅斯公國。其中諾夫哥羅德獨立,但是要納重稅;烏克蘭被金帳汗直接管理;俄羅斯公國需定期到薩萊可汗大帳叩頭領取汗敕,稅和提供兵源,是嚴格的封臣關係。

俄羅斯法理上沒有自己的政府,其最高統治者是蒙古大汗。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蒙古大汗實際上干預俄羅斯和欽察汗國的事務。蒙古人是間接統治,因俄羅斯未統一,政治上維持分裂狀態。如派人治理,耗時費力。在徵稅上最初派八思哈,後來改任命一位弗拉基米爾大公,全體公國都要服從,這是俄羅斯在政治上聯合起來的最早嘗試,使大公聽從莫斯科公國,汗使王公聽命於他們所愛戴的大公。使羅斯統一位全俄羅斯大公,隨著金帳汗控制越來越鬆,莫斯科在1378年打了一次勝仗,但是在1382年受到脫脫迷失入侵,再過100年,羅斯獨立。俄羅斯在別兒迪別分裂東俄與西俄,出現兩個俄國是因立陶宛的入侵,金帳汗無力干涉。俄羅斯後來再分裂出烏克蘭與白俄羅斯。

俄羅斯在蒙古征服後反省失敗,認分權,分裂是最大錯誤,正是基輔羅斯分權分裂因此一蹶不振,因此只有中央集權才能令自己大,因此後來的莫斯科公國專制獨裁,一方面是蒙古,另一方面是東羅馬帝國的傳統,士丁尼法典提出君權神授,皇帝是代表上帝管理世界,沒有比皇帝更重要,巧的是蒙古人也認可汗的權力由上天授予,不容分割,因此俄羅斯日後行共和民主制,民主形式和西方差異極大。

另一方面,俄羅斯長期和蒙古人交往,學習他們的外交禮節,當他們擴張到西伯利亞和衛拉特,漠北蒙古,自稱白可汗。另一方面,在君王面前俯身是蒙古人的習俗,後成莫斯科公國的傳統。

在蒙古入侵前,基輔羅斯的市民有權在市民大會(維契)上對國家事務發言,貴族也有若干自主權。王權、權與民權這三者是平等的。基輔羅斯時代,農民遷徙自由,在16世紀,農業危機,限制活動權,逐漸形成農奴制。在1649年法典,把農奴變成永久制。貴族原本亦有若干自由,貴族如不滿意王侯,也可脫離關係,另覓王侯效力。莫斯科公國時間,王權提升,二者要無條件服從大公。之效勞,並受嚴格控制,連昔日獨立的王公貴族也變成沙皇的奴僕。市民大會成叛逆的同義詞。可汗的律令提高大公的威嚴。俄羅斯的大公是由可汗冊封的,如果國內反抗,他們可隨時請求可汗支持,市民大會在可汗與大公活動下完了。可汗的冊封是有法律效力的,也可抑制貴族活動,使他們成臣下。

在軍事上,在彼得大帝改革軍制前,俄羅斯人是使用蒙古人的軍制,口袋戰術,大範圍圍剿也是蒙古人的遺。在莫斯科公國時期,按照蒙古軍制分五個軍團:中軍(俄羅斯稱大軍團),左翼,右翼,前衛,殿軍。各單位俄文是polki。俄羅斯人原本不重視騎兵,後來莫斯科公國每一位大公的遺囑是重視馬政。基輔時代,俄羅斯由王室侍衛,民團長統領的城市軍人組成,行動不一,聯而不合。而且農民不參加動員。莫斯科時代,軍隊只由大公指揮。

經濟上,蒙古人對城市大破壞,另一方面,蒙古人不斷徵收工匠,使俄羅斯手工業落後。使人有回歸農村的意思,在基輔時代,農民不用服勞役。地主在國有土地上的才要交稅。農民在1391年被大主普塞林致君士坦丁堡僧院的訓練中稱基督徒。農民勞作的土地四種:會土地,黑地(徵稅國有土地),大公土地,服役貴族土地。會土地免稅,農民只有對會的義務。其地農民一律免稅,在蒙古時代,農民活動自由。十六世紀,農業危機加深,大量土地作貴族采邑,解決人力問題,開始限制活動,農奴制開始。蒙古人的戶籍制度與人頭稅制度使俄羅斯人有初步財政念,蒙古人那套攤派稅款制度在俄羅斯確定下來,以索哈一徵稅單位保留至17世紀,這制度也要提供驛站所須。

重要性上,比基輔與洛夫哥羅德低得多。是阿歷山大·夫斯基兒子丹尼爾的封地。早期的莫斯科無足輕重。直到伊凡一世才開始發展,伊凡一世,獲得金帳汗國徵稅的權利,並獲取諾夫哥羅德作領地,從此莫斯科在各公國中擁有更大的特權。克柳切夫斯基說,莫斯科用五種手段擴大版圖:用金錢收買,武力建立威信,遠交近攻,幫助弱小公國作戰後大肆索取土地,制人民開墾森林區。伊凡一世時期,另一件大事是俄羅斯主1328年移到莫斯科,從此只剩下特維爾和莫斯科爭奪領導權。莫斯科乘亂發展,當時金帳汗國別札尼別死,有三子,別兒迪別即位是父,另外二兄弟不服,改宗基督引發叛亂。

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頓斯科伊更公然從金帳汗國獨立,並於庫里科沃之戰大敗金帳汗馬麥蒙古、波蘭、立陶宛聯軍,成功從汗國獨立。但很快便於於1383年被脫脫迷失再度征服。但由於脫脫迷失出兵入侵盟邦帖木兒帝國並且大敗,一度被他自己統一的金帳汗國開始全面崩潰。1382年脫脫迷失入侵莫斯科,重新控制俄羅斯將近100年。但總的來說,蒙古一直都在衰弱。1395年,帖木兒入侵金帳汗國,俄羅斯的獨立進程加速。

大公瓦西里二世在金帳汗國被帖木兒入侵後的大混亂時期乘機擴張。在1448年,瓦西里二世擅自廢立全羅斯主,無視君士坦丁堡牧首,標誌開始由世俗王權控制會。1474年,阿黑麻汗命令他交納貢賦,並派來使者哈拉庫楚姆。1476年,阿黑麻又派來使者,命伊凡三世前往汗國。伊凡三世拒了。1480年,金帳汗前往烏格拉河,和莫斯科對峙,金帳汗先退,俄羅斯永久停止向金帳汗納貢。阿黑麻也在1503年被殺。

莫斯科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他頭戴戰盔、身披鐵甲、左手持盾、雙腿跨馬的紀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維爾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蒙古韃靼的統治,使俄羅斯成一個獨立的國家。

伊凡三世時期,莫斯科統一雅羅斯拉夫爾、諾夫哥羅德、彼爾姆、特維爾這幾個俄羅斯公國,這幾個公國被伊凡三世以前的莫斯科大公們多次征服過並向莫斯科公國臣服。金帳汗國不久由於內而分裂成幾個小汗國,伊凡三世於是停止對金帳汗國的納貢,從而結束兩個半世紀的蒙古人統治。

15471552年的遠征中滅亡喀山汗國,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國也被吞併,然後又吞併諾蓋人和巴什基爾人,使北高加索許多民族歸順俄羅斯,伊凡四世時期,俄羅斯開始成多民族國家。滅掉喀山汗國是俄羅斯歷史上重大的轉折點,標誌著俄羅斯人與蒙古人的實力消長。而且,攻滅喀山汗國,俄羅斯越過烏拉爾山脈吞併地域遼闊的西伯利亞掃平道路。到1557年,西伯利亞汗國也臣服於伊凡並於17世紀被占領。1572年粉碎被稱「鄂圖曼土耳其之鞭」的克里米亞汗國對莫斯科的圍攻。當時鄂圖曼土耳其處於鼎盛時期,前進侵略的陰影籠著整個東歐,而粉碎克里米亞汗國有如給鄂圖曼土耳其的迎頭痛擊,挫敗鄂圖曼土耳其統治俄羅斯及東歐的企圖。

伊凡四世本人推出多項改革,進行中央集權,確保國家沙皇所有。大公頭銜僅授與沙皇子女,且禁止世襲。采邑封臣僅名義上擁有封地,並不能對封地行使任何權力,但允許保留軍隊及臣下,但由沙皇給予補給及授以軍銜。而徵召封臣兵力作戰時,封臣須提供全部兵力,按身所對應的軍階參戰,沙皇居首,以下各公爵、伯爵等,杜貴族模仿基輔羅斯各大公分裂國家的可能性。葉爾馬克·齊莫菲葉維奇在伊凡四世的授意下,向西伯利亞拓展,沙皇成俄羅斯唯一的君主。但由於伊凡四世精神長期不穩定,因此對人民多有侵暴掠殺,導致以沙皇首的政府進行恐怖統治,俄國從此進入極權統治的時代。

1591年,俄羅斯沙皇費多爾一世的同父異母兄弟、有王位繼承權的季米特里被鮑里斯·戈東諾夫秘密殺害。1598年費奧多爾一世去世後,留里克王朝嗣,統治俄羅斯700多年的留里克王朝從此覆滅。

1604年,一個自稱是季米特里的人出現,並且得到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三世的支持。1605年,戈東諾夫的兒子費多爾二世被殺,季米特里即位,史稱「沙皇季米特里」或「季米特里」。

由於採取親波蘭的政策,季米特里觸怒俄羅斯大貴族。在大貴族瓦西里·舒伊斯基的率領下,季米特里被殺,舒伊斯基即位,號稱瓦西里四世(1606—1610)。也因此,令波蘭立陶宛聯邦入侵,最終爆發波蘭-莫斯科戰爭(1605–1618年)令俄國受到重創。

1607年,另一個季米特里出現,再次得到波蘭的支持。1610年,波蘭軍隊攻占莫斯科,舒伊斯基被俘。這一次,西吉斯蒙德想讓自己的兒子弗瓦迪斯拉夫繼承俄羅斯皇位,後來又改變主意想自己兼任俄羅斯沙皇。但是波蘭入侵者在1612年被俄羅斯貴族們召集的軍隊驅逐。

梁贊公爵普羅科比·彼得羅維奇·利亞普諾夫以留里克王朝後裔身號召俄羅斯人抵抗波蘭侵略,召開全俄縉紳會議。在梁贊組成臨時政府,並邀請在下諾夫哥羅德抵抗瑞典侵略的蘇茲達爾公爵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扎爾斯基擔任聯軍指揮官,而且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斯科平·舒姆斯基成功在西南方向抵波蘭翼騎兵攻入梁贊,波蘭的攻勢才第一次被阻止。但舒姆斯基被打算投降波蘭的堂弟邁克爾毒殺,下其頭並送交波蘭人。但因波扎爾斯基首將領的活躍,拯救俄羅斯。利亞普諾夫於1611年病死,是最後一位留里克王朝直系的領導者,波扎爾斯基等人推大主費奧多爾·尼基季奇·羅曼諾夫領導人。並以俄國龐大的人口作資本,進行消耗戰。波扎爾斯基與庫茲馬·米寧聯合,從波蘭名將揚·卡羅爾·霍德凱維奇奪回莫斯科,標誌俄軍開始反攻。 1613年全俄羅斯縉紳會議(zemsky sobor)宣布立17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沙皇。羅曼諾夫王朝開始。

1605年,沙皇鮑里斯·戈東諾夫突然死亡,俄羅斯天下大亂,進入一個「混亂時代」。直到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時期才終於結束。1613年貴族們推伊凡四世的親戚、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新沙皇,建立羅曼諾夫王朝。這個王朝經歷18個沙皇的統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發生的俄國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羅曼諾夫王朝成立後,便繼續將波蘭軍隊出俄國,1617年底與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大帝合作,瑞典歸還英格里亞以南的俄羅斯領土,雙方共同約定攻擊波蘭立陶宛聯邦。但波蘭整軍動員後再度攻回,於1618年莫斯科圍城戰,波蘭軍18萬軍隊再度圍困莫斯科,但無法再度攻下,從此波蘭無法再度攻入莫斯科周邊地區。因三十年戰爭爆發,波蘭回軍本國。但古斯塔夫二世登陸並攻陷什切,深入波蘭立陶宛核心地區,接連發動第四次波瑞戰爭、第五次波瑞戰爭、第六次波瑞戰爭。迫使波蘭同意阿爾特馬克條約,割讓除陶格夫匹爾斯外的一切利沃尼亞地區,瑞典帝國至此崛起。米哈伊爾一世亦發動斯摩斯克戰爭作對古斯塔夫二世的支援,但卻無法戰勝波蘭立陶宛,因此停戰。古斯塔夫二世一生未曾背棄與米哈伊爾一世的盟約,從波蘭軍隊手中拯救了俄羅斯。1832116日,古斯塔夫二世於呂岑會戰戰死,但因他的幫助,俄羅斯在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時期終於成功收復西部失土。



彼得一世(大帝)

17世紀時,歐洲許多國家發展迅速,而俄國農奴制度還在盛行。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團赴西歐考察,自己也化名隨團出訪,回國後實行一系列改革,史稱彼得大帝改革,在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文化各方面提高俄羅斯的實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羅斯帝國。

到了彼得統治的末期,俄羅斯已經成一個大國。彼得大帝於1725年去世,留下一個懸而未決的繼承狀態。

統治帝國(1725-1825年)

彼得一世的繼任者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葉卡捷琳娜一世,1725年-1728年),然而只是勢高級官員集團下的一個傀儡而已。接下來由他未成年的孫子短暫接任(彼得二世,1728年-1730年),然後再由他的侄女,也就是沙皇伊凡五世的女兒安娜(1730年-1740年)即位。1741年,彼得的女兒伊麗莎白在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軍團的協助下奪得王位。在位二十年,其主要政績是建立莫斯科大學和廢除死刑一段時間,但叛國罪例外。

到葉卡捷琳娜二世(大帝)時期,領土空前膨脹,被稱「帝國的黃金時期」。1768年,與鄂圖曼帝國之間的俄土戰爭爆發,在1774年以《凱納甲湖條約》的簽訂而結束。根據這個條約,俄國取得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亞韃靼人則終止與鄂圖曼帝國的附庸國關係,而葉卡捷琳娜大帝在1783吞併克里米亞。1787年,第二次俄土戰爭爆發,1792年戰爭結束後,俄國將其勢力伸入巴爾幹半島;雖然鄂圖曼帝國沒有被俄國完全出歐洲,但已不再是俄國的嚴重威脅。在西部,俄國則趁著波蘭立陶宛聯邦衰敗日虛之際,與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三次瓜分波蘭。

19世紀初期的法國在歐洲相當大。法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是位出色的領袖,天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拿破崙占領幾乎整個歐洲,並渴求統治全世界。爭奪歐洲霸權,拿破崙實行對外侵略擴張的政策。而俄國拒參加大陸封鎖,這使得俄法矛盾日益尖銳。

1812年,俄國與法國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惡化。6月,50萬法軍在拿破崙的率領之下進逼俄國邊境。而俄國的軍隊則沿著邊境線拉得過長。在進攻路線上,拿破崙集結共計12萬人的軍隊。因此,俄軍被迫採取戰略性撤退轉移,在撤退中,他們仍然勇敢地保護著每一座城市。

8月,67歲的米哈伊爾·庫圖佐夫被任命俄軍總司令——一位著名的統帥,勇敢的軍人。他的名字與許多場勝利聯繫在一起。庫圖佐夫繼續指揮俄軍後撤。181297日,俄軍撤退到莫斯科郊區,在博羅季諾村附近同拿破崙一世軍隊決戰。在這次戰役中,俄軍殲敵近半,拿破崙一世的軍事優勢大削弱,戰爭的主動權也因此轉移到俄軍方面。

俄羅斯經歷著那段艱難的歲月。法軍到處搶劫,肆意破壞城市和農村,侵占俄羅斯大片的領土。當年秋天,法軍兵臨莫斯科城下。在無後備力量補充的情況下,保存軍隊的有生力量,庫圖佐夫於913日命令俄軍撤離首都莫斯科。與此同時,幾乎所有的莫斯科居民也隨同撤離。次日,法軍進入空無一人的莫斯科城,當大火燒遍全城。

拿破崙在莫斯科待了35天。他期待著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前來求和,然而這一幕並沒有出現。俄軍撤離莫斯科後,在博羅季諾村附近展開運動戰,阻法軍向南的去路,並從側面威脅法軍,切斷其同後方的聯繫,同時補充軍隊,準備反攻。法軍處於四面受敵,彈盡糧的境地。同時,俄國軍隊和游擊隊晝夜打擊法軍。莫斯科城內也時而出現火災,法軍的兵力受到折損。時近嚴冬,拿破崙一世南下尋找糧食和溫暖的住所,被迫於1019日放棄莫斯科。在撤退途中,法軍在小雅羅斯拉維茨與俄軍遭遇,轉而沿斯摩斯克大道撤退。

俄國軍隊和游擊隊在整個東歐平原和中歐平原上乘勝追擊。12月底拿破崙一世逃回巴黎,此時追隨他的殘部只剩下3萬人。

席捲整個歐洲,不可一世的拿破崙軍隊在這個龐大的帝國遭遇敗績,而俄國整個歐洲挽回敗勢。1814年,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孫子、被祖母寄予厚望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騎著白馬進入巴黎,並被推舉為歐洲神聖同盟的盟主。從此,俄羅斯開始成歐洲事務的仲裁者。

俄國贏得這場戰爭,俄國人民了將祖國解救出來紛紛參加這場戰爭,因此俄羅斯人稱這場戰爭衛國戰爭。整個國家,所有的人都來保護他們的祖國——不論男人女人,農民貴族,窮人富人。

紀念1812年戰勝拿破崙,在首都莫斯科修建一條非常美麗的馬路,取名庫圖佐夫大街。馬路上矗立著庫圖佐夫的塑像和博物館,以獻給1812年衛國戰爭。

俄國臨時政府

二月革命後,由克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會革命黨、立憲民主黨人控制,組成俄羅斯臨時政府。此政府受到原支持沙皇的保皇黨和支持列寧、里·托洛茨基的共黨的兩面攻擊,政府對兩種反對勢力均採取嚴厲壓政策。該政府統治期間行政腐敗,經濟崩潰,仍參加帝國主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不得人心,最後在1917年俄歷十月被十月革命推翻,克倫斯基出走國外,一些領導人被捕或出逃,有一部分成反蘇維埃武裝叛亂的領袖。俄國內戰之後,布爾什維克取得政權.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又稱布爾什維克革命、俄國共革命等)是1917年俄國革命經歷二月革命後的第二個階段。十月革命發生於1917117日(儒略曆1025日)。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政權普遍認:十月革命是經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三個無階級政權──蘇維埃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第一個是巴黎公社無階級政權,第二個是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革命推翻以克倫斯基領導的俄國臨時共和政府,1918-1920的俄國內戰和1922年蘇聯成立奠定基礎。

俄國內戰

俄國內戰,後來又稱蘇聯國內戰爭,是1918年到1922年在崩潰的沙俄帝國境內發生的一場戰爭,部分戰事還蔓延到蒙古和波斯。在蘇聯被稱1917年到1922年的內戰和武裝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沙俄政府崩潰,布爾什維克成立蘇維埃政府,和德國停戰。191836日,蘇德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此激怒蘇聯國內和國外各種反對布爾什維克的勢力。溫斯頓·邱吉爾就曾經說必須把布爾什維克「扼殺在搖籃裡」。

主要戰1920年基本結束,但直到1922年才徹底停止。其間紅軍與白軍和波蘭、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14國的派遣軍展開一系列的戰。戰爭的結束導致1922年蘇聯的成立。內戰期間約有5萬中國人參加紅軍。

蘇聯

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聯共黨取得政權,實行共主義政策,吸收其他小國家成加盟國,定國名蘇聯。建政初期發生紅軍與白軍之間的內戰,紅軍勝利。列寧逝世後,史達林取得領導權,實行獨裁統治。此外,蘇聯的歷屆領導人還有馬林科夫、赫魯雪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戈巴契夫等。蘇聯在50-70年代與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爆發冷戰。90年代,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蘇聯政權於1991年解體。

蘇聯創立

1922年至1991年之間的俄羅斯歷史被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歷史或蘇聯歷史。這個以意識形態基礎而結成的聯盟,由俄羅斯共黨領導人於192212月倡議成立。當時聯盟共有四個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4年通過的憲法在村、工廠和城市建立起一系列的蘇維埃組織,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聯盟政府。這個金字塔結構的頂端是全聯盟蘇維埃議會。但當議會開始顯露出至高無上的權力時,莫斯科的蘇聯共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逐漸對議會展開實際控制。

戰時共主義和新經濟政策

戰時共主義是蘇聯在1918年至1921年國內戰爭時期推出的一項經濟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地保障非常時期布爾什維克政權的城和軍隊的糧食與武器供應。該政策由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於19186月頒布實施,1921321日被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取代。

新經濟政策是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通過,1921321日頒布實施的一項政策法令。旨在以實物稅的形式代替先前戰時共主義時期的餘糧收集政策,此項政策亦在工業領域進行延伸。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以前,蘇聯一直都是烈反對納粹德國而支持西班牙內戰中的與納粹德國和法西斯義大利作爭的共和主義者。然而1938年,德國與歐洲列簽署《慕尼黑協定》,據此德國與波蘭占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同時,由於西方國家採取綏靖政策,德國向東擴張的意圖昭然若揭。蘇聯對此十分擔憂,因此改變其對外政策。1939年,蘇聯與納粹德國達成《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東歐劃分各自的勢力範圍。917日,蘇軍入侵波蘭,12天後與德軍會合。1130日,蘇聯對芬蘭發動冬季戰爭。戰爭以蘇聯獲勝而告終,芬蘭被迫割讓卡累利阿地狹。但蘇聯與德國之間的條約是極其脆弱的。1941622日,以德國首的軸心國軍隊逼近蘇聯邊境。到11月,德軍占領烏克蘭,開始列寧格勒戰役並威脅占領莫斯科。

然而,蘇聯取得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這一決定性的勝利轉整個二戰的局勢,失利的德軍無力維持對蘇聯的進攻,蘇軍開始掌握戰爭的主動。到1943年末,蘇聯紅軍解除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圍攻,收復烏克蘭。到1944年末,戰爭前線已推進至1939年蘇聯國境處。19455月,蘇軍長趨直入攻占柏林,德國戰敗。

雖然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勝,但戰爭共造成2700萬蘇聯人死亡,大量建築被,經濟受到重創。

冷戰

盟軍的合作贏得戰爭,也就順理成章地應該成戰後重建與安全的基礎。然而,正占據戰後國際社會的卻是蘇聯與美國的國家利益之爭,也就是充滿意識形態對撞的冷戰。

冷戰始於1945年夏季波茨坦會議上史達林與哈利·S·杜魯門之間的爭論。俄羅斯在過去的150年間受到三次來自歐洲的侵犯:拿破崙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史達林的目標是在德國與蘇聯之間建立一個由多個國家組成的緩衝區。杜魯門則指則史達林背叛雅爾達會議協定。在蘇聯紅軍占領東歐後,史達林開始布署秘密進行原子彈計劃。

19494月美國倡議建立旨在西方國家共同防衛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作回應,蘇聯於1955年建立華沙條約組織。隨後,兩個組織的對抗逐漸顯露出全球性的特徵,特別是1949年之後蘇聯原子彈成功爆炸結束美國的核壟斷和幫助中國共黨在中國大陸建立政權。

蘇聯外交政策的重點是增國家安全和維持在東歐的霸權,先後直接參與匈牙利十月事件和布拉格之春事件,並支持1980年代初波蘭對團結工聯的壓。

隨著蘇聯入侵阿富汗和隆納·雷根當選美國總統後,美蘇關係急劇惡化。但到1980年代末,社會主義陣營瓦解,冷戰開始解凍。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失去超級大國的地位,冷戰結束。

赫魯雪夫與布里茲涅夫時代

1953年史達林去世,他的親密追隨者格奧爾基·馬林科夫在權力爭中出局,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雪夫繼任蘇共中央總書記。1956年,赫魯雪夫在蘇共二十大召開前夕發表一個揭露史達林暴行和反對其個人崇拜的秘密報告,此拉開去史達林化的序幕並鞏固赫魯雪夫的地位。隨著秘密報告細節的公開,赫魯雪夫加快大範圍的改革步伐。他不再尊崇史達林重視重工業的觀點,轉而增加生活日用品和住房的供應並鼓勵農業生。雖然電器、衣服以及其耐用消費品還是短缺,但新政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司法系統仍處於蘇共的完全控制之下,但逐漸取代以往的警察專政,知識分子也比以前獲得更多的自由。

1957104,蘇聯發射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顆人造衛星。1961412日,尤里·加加林搭乘蘇聯太空船成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

1964年,赫魯雪夫被蘇共中央委員會剝奪一切權力,理由是他必須包括古巴飛彈危機和加深中蘇破裂在內的一系列錯誤決定負責。在經歷短暫的集體領導後,經驗富的官僚列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接替赫魯雪夫的職位。

俄羅斯共和國初露

雖然俄羅斯人在聯盟內占據著主要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就因此而受益。在聯盟內,俄羅斯甚至不能與其加盟共和國一樣擁有克格勃、工會組織、科學院等。究其原因,是因俄羅斯在聯盟內占據主導,一旦擁有這些組織,勢必對聯盟權力生威脅。

1980年代末,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隱然顯露出與蘇聯的競爭,但戈巴契夫未予重視。俄羅斯民族主義者抱怨由於長期支援其加盟共和國,因此造成俄羅斯日趨貧困。主張俄羅斯繼續留在聯盟內的人與主張俄羅斯獨立的人關係也日漸緊張。

這一緊張關係同樣在戈巴契夫和鮑里斯·葉爾欽之間存在。曾任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葉爾欽於1987年被戈巴契夫排擠出蘇聯政權,他總以俄羅斯民族主義者和民主人士自居。19905月,葉爾欽在俄羅斯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選中獲勝,成俄羅斯第一位民選總統。此後,他又推動立法,規定俄羅斯法律效力要高於蘇聯法律,並扣交三分之二的財政預算。

蘇聯解體

早從1989年開始,蘇聯由於改革失利與嚴重的通貨膨脹,開始對下層人民實行進一步的緊縮政策,在煤礦礦區造成嚴重的消費品短缺,導致長期受壓迫的煤工人進行大罷工。

1990311,立陶宛率先宣布獨立。199149日,喬治亞亦宣布獨立。其他共和國見此,均有意效法,開始制訂實現獨立的步驟和措施。

1991819蘇共中的保守派發動一場不成功的政變,軟禁當時正在黑海畔渡假的蘇共中央總書記兼蘇聯總統的戈巴契夫,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同時終止不成功的經濟改革。但是在人民、軍隊和大多數蘇共黨員的聯合反對下,政變僅僅維持三天便宣告失敗。

雖然戈巴契夫在政變結束後恢復職務,但聯盟中央已經無法控制在平息政變的過程中大大加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勢力。俄羅斯總統葉爾欽下令宣布蘇共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戈巴契夫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職務,並「建議」蘇共中央委員會自行解散,讓下屬各黨組織自尋出路。很多共和國的共黨或自行解散,或更改黨名「人民黨」或「社會民主黨」等,蘇聯共黨就此正式解體。

8·19政變後,除俄羅斯外的各加盟共和國全部宣布獨立,在俄羅斯境內的韃靼斯坦、車臣、西伯利亞等地也出現要求獨立的主張。

1991年年底,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總統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獨立國家國協,建立一個類似大英國協的架構來取代舊蘇聯。除波羅的海三國和喬治亞以外的其他蘇聯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蘇聯並加入獨立國協,蘇聯在此時已名存實亡。

19911225,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爾欽。1938分,蘇聯國旗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取而代之的就是俄羅斯國旗。第二天(199112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最後一項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蘇聯就此正式解體。

俄羅斯聯邦歷史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定國名「俄羅斯聯邦」,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和半總統制。

葉爾欽首任總統,普京第二任總統,第三任總統由梅德韋傑夫擔任,而普京則擔任總理。2012年普京再次擔任總統(第四任),而梅德韋傑夫則改任總理。俄羅斯聯邦加與西方的合作,但車臣等內部分裂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完全解決。


俄羅斯聯邦(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 ,縮寫РФ),簡稱俄羅斯、俄聯邦、俄國(俄語:Россия),位於歐亞大陸北部的一個國家,橫跨歐亞兩大洲,作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擁有超過170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占地球陸地面積八分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國家,擁有1.47億人口,77%居住於其較發達的歐洲部分。俄羅斯國土覆蓋整個亞洲北部及東歐大部,橫跨11個時區,涵蓋廣泛的環境和地形。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儲備和含有約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羅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時針序):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中國、蒙古和朝鮮(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提亞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羅斯歷史始於歐洲的東斯拉夫民族,聚集區域自公元3世紀至8世紀逐漸擴大。在9世紀,源自北歐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輔羅斯這個中世紀國家並開始統治。公元988年,國家從拜占庭帝國採納了東正會,隨後由此開始,千年拜占庭與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了今日的俄羅斯文化。基輔羅斯最終解散分化眾多公國,被蒙古人逐一擊破,並均在13世紀成了金帳汗國的藩屬。莫斯科大公自14世紀起逐漸崛起並統一周邊俄羅斯諸侯國,在15世紀成功從金帳汗國獨立,且成了基輔羅斯文化和政治的繼承者。16世紀起伊凡四世自稱沙皇。在18世紀,俄羅斯沙皇國通過征服,吞併和探索最終成了俄羅斯帝國。帝俄是世界歷史上的第三大帝國,疆域自中歐的波蘭連綿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國革命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憲法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家,並成隨後成立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主體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二戰時期,蘇聯同盟國的勝利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在戰後其崛起成公認的超級大國,並在冷戰時期與美國互相競爭。蘇聯時期生了20世紀的許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及首次將人類送入太空。在1990年,蘇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且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備軍人以及最多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庫存。1991年蘇聯解體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15個共和國從原蘇聯獨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作最大的加盟共和國通過修憲改制俄羅斯聯邦,俄羅斯成原蘇聯的唯一法理繼承國家。國體聯邦半總統制多黨制共和國。

2015年,根據國民生俄羅斯經濟世界第13大經濟體,根據購買力平價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俄羅斯擁有世界上最大儲量的礦產和能源資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輸出國。俄羅斯世界大國之一,認定的擁核國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G20、歐洲理事會、亞太經合組織、上合組織、歐安組織、世貿組織和金磚國家成員。也是獨立國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領導者和歐亞經濟聯盟創始成員。俄羅斯亦是世界八大工業國之一,但因烏克蘭危機而被暫停成員身

俄羅斯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和北寒帶,氣候多樣,以大陸性氣候主。溫差普遍較大,1月平均溫度5度攝氏到負50攝氏(全世界有記錄以來最低的溫度之一),7月平均溫度0攝氏到27攝氏。年降水量平均150~1000毫米 從西到東大陸性氣候逐漸加,冬季嚴寒漫長;各地氣候差異明顯:東歐平原西部氣候較溫和,西伯利亞地區冬季非常寒冷。北冰洋沿岸屬極地苔原氣候,太平洋沿岸屬季風氣候。從北到南依次極地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帶和半荒漠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