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0 13:20:49幻羽

※透視真摯之交※



               ※透視摯之交※

              《行路難》唐·李白

        金樽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是複雜的動物?有人說人之所以複雜是因人心難測,有時候看透一個人,但實際上,從來沒有正了解過他。對於旁人,我們只能察言觀色,大致了解其人。但對於自己呢?我們是否也曾仔細思考過自己?是否正了解自己?如細細品來,會發現,我們竟會連自己都不曾了解自己。

朋友之交有:布衣之交、生死之交、忘年之交、車笠之交、酒肉之交……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其實對於有無「摯交」,大可不要此垂頭喪氣,因人不是一成不變的動物,我們的思想是變化的,是流動的。簡單來說,我們有太多的念頭,每個念頭都可能主導我們的行動作。想想看,每天從睡夢中醒來一直到一天結束後再次進入夢,曾生多少念頭?

有些念頭一閃而逝,有些念頭卻要在腦海中來來回回,轉個不停。但奇怪的是,即使一個固定的念頭,如我應該從現在開始努力工作。這樣的念頭生了,我們便會因這個念頭而衍生出更多的念頭出來。如我要開始努力工作?從什工作入手?我能堅持多久?我行

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念頭也會漸漸消失,而後又恢復常態。我們大多時候都不會永遠堅持一個念頭,並貫徹始終。可以想像,如果我們每天都在無休止的製造不同的念頭,時間就會過得很快。久而久之,會發現自己到頭來竟一事無成,諸事不順。不僅如此,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大不如前,心力憔悴,志全無。可見世俗所講的「念頭通達」是有道理的,這就好比武者堅定了自己的武道,練劍就專注練劍,練拳就堅持練拳。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年,每個人的生命與精力是有限的。太多的念頭,就會衍生出太多的想法,這些想法會支配我們的行。我們就會在紛亂的念頭與無序的行動中耗費自身的生命與精力,到頭來不僅一事無成,也會抱憾終身。所以,每個人都需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到底這一生想要的是什,想要走樣的路...。一旦確定了這個念頭,就要像武者確立自己的武道一樣,勇往直前,誓死不歸。

對很多人而言,過往曾有無數念頭紛飛於眼前,想幹這,想幹那,結果卻鮮有成功,反而諸事不順,耗費了自己大好春。而今,想得通透了,便棄不切實際的紛雜念頭,只專注於自我本職工作,努力讓自己進步,進步,再進步!努力去實踐心頭的念想。 

英國心理學期刊曾經發布了一項關於人類學的究,他們發現與摯友的互動越多,一個人就覺得自己越快樂且越有活力。而廣義上的社交越頻繁,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反而越低,過的越來越不開心的。反觀聰明人,他們往往只看重重要的人所進行社交活動,而重要的人就是「親人」和「摯友」,這兩類人也已經是滿足了一個人感性上、和理性上的幾乎所有訴求了。

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QQ,微信上數百個、甚至上千個好友,要花大把的時間去刷朋友圈點讚或者評論,生怕錯過了什東西導致自己可能在今後的什時候,缺少一筆談資。
然而這些疲於奔命式地把時間灌注在這樣的「淺層朋友」身上,的很的時間和精力就這廉價

所以與其愚蠢地追求「朋友多」,倒不如學學聰明人的做法,知道自己想要什
,專注於此事。那在想要嘗試的領域裡,去結識了解一些「摯友」,去結識一些的高層次的,能幫助到自己的人。不需要多,但要走心!請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人身上,因為人一生是有限的,精力更是有限的,摯交何須多也無法多...。

有一句話,在網上流傳很廣:『智者未必不合群,但必定愛獨處。』這話看著似乎有些不入主流,可仔細讀來,其實也不無道理。如果我們去觀察身邊稍有智慧的人,會發現他們都是這樣:可以很容易地和他們結識,互相也都談得來,他們尊重的信仰觀點,也理解他們的處境。但是當們吃吃喝喝之後,想要深一步了解時,就會發現他有意無意地和保持著微妙的距離,讓們之間雖然熟悉,但是始終隔著一層紗。種層次其實不僅僅是智商,也是閱歷、交際能力等綜合實力的一種集合。

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可以說是非常誇張的展現了「層次對等」這一念。該劇描述了一大群高智商死宅,他們是物理學、宇宙學等等領域的拔尖人才,所以當其他平凡人角色加入時,他們之間不一樣的思想的撞,製造了無數笑料。天才死宅嘲諷著凡人都不,凡人嫌棄著天才們各種怪癖,沒有生活常識。

在多數的藝術作品,尤其是影視作品中,天才們的形象往往帶有孤僻、討厭社交這樣的特徵。他們要不就是自身有社交缺陷,害怕社交;要就是社交技巧MAX的高手,得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影視作品中,前一種情況更多,而現實生活中,後一種更多。因社交本身就是極其耗費精力的事情,就拿普通人來說,過節要走人戶串門,平日裡要打點和同事的關係,隔三差五要和老同學老朋友聚一下。除此之外還有更多地和不那熟悉,但是又必須要應酬的人一起假裝熱情。

這些時間,對於智者來說,簡直就是在浪費。所以他們往往會直接跳過這些選項,而是專注地去做自己認為真正重要的,有價的事。他們這樣,可能會被他人側目,覺得「孤僻、自負、不近人情」,然而往往就是這些人,才能做出傑出的成就。並不是說智者都是自私,不重感情,而是說他們更看重自己的追求,在社交的選擇上,會比我們更加謹

在中國春秋時期歷史上,有那幾對摯友,他們之間的友誼可謂是聞者傷心,見者不襟流。他們的故事流傳於世,被後人頌摯交典範。

1
知音之交─春秋時期,伯牙擅長彈奏古琴,只是苦於沒有知音能聽他琴聲中的情感,直到有一次乘船外出,發現岸邊一樵夫鍾子期,能聽出他每部琴聲中的情感,兩人互訴衷腸,結異性兄弟。並且相約一年後再相會。誰知一年後,伯牙再來到時,發現鍾子期已經離世,他去世前將自己的屍首埋在岸邊,希望即便死後也能聽見伯牙的琴聲,伯牙大心痛,在其墓邊邊哭邊彈,而看熱鬧者卻拍手叫好,伯牙不襟感嘆:「子期不在,我的琴又對誰彈?之後便將琴碎。這對摯友的故事流傳至今,令人感動,也讓人明白了知音難覓的感情。

2管鮑之交─春秋時期有這兩個人,管仲和鮑叔牙,以前兩人一起錢,管仲總比鮑叔牙拿得多,人們總認鮑叔牙受欺負,而鮑叔牙卻解釋:「管仲家裡貧窮,且有老母需要贍養。」之後兩人一起上戰場,管仲總在後面,被他人所看不起,可鮑叔牙卻說道:「管仲家裡苦,而且有年邁母親需要撫養。」令眾人得以了解。後來兩人都投入官場之中,只不過管仲輔佐的公子糾失敗了,而鮑叔牙輔佐的公子小白得到了政權,即後來的齊桓公。齊桓公準備任命鮑叔牙宰相,但是他推辭了,並向齊桓公薦了管仲,齊桓公大震驚,鮑叔牙竟然推薦曾要謀殺齊桓公的管仲,但是鮑叔牙解釋道:「當時謀殺只是因所屬陣營不同罷了,並非他的本意,而且管仲有才實學,只有他能使國家富。」最後齊桓公接受了他的建議,任命管仲宰相,齊國也隨之富。後來,管仲也經常對人說道:「生我,養我的是父母,可是了解我,幫助我的,卻是鮑叔牙呀!」

3羊角哀與左伯桃─春秋時期,左伯桃聽說楚元王招賢納士,便準備前去投奔,但因天寒地凍,左伯桃只好在半路借宿於一人家,這個人就是羊角哀,經過一夜的交談他們二人發現志同道合,相見恨,便決定結兄弟,一同前去投奔。誰知半路突然下起大雪,左伯桃深知乾糧只一人食用,便脫去衣服,遞給羊角哀並說道:「比我知識淵博,速速穿上衣服,帶上乾糧,前去投奔。」羊角哀大慟而號。到了楚國羊角哀見到楚王獻上十餘良策,楚元王大震驚,要賜其中大夫,賜黃金百兩,綢緞百匹。誰知羊角哀辭官不做,而是返回雪地中找到左伯桃的屍首,使其香湯沐浴,選一福地葬下,日夜守在墓旁。後來,荊軻刺秦失敗後,相傳怨氣極重,因,左伯桃所葬之處離荊軻墓不遠,日夜受其騷擾。一日羊角哀夢到其遍體鱗傷,訴說荊軻殘暴,羊角哀醒來之後:提劍到左伯桃墳前說道:「荊軻可惡,吾兄一人打不過他,讓小弟來幫的忙罷。」說罷,自刎而死。是夜:狂風暴雨,雷電交作,隱隱聞喊殺之聲。天明:荊軻的墳爆開了!

在近代作家老舍與畫家齊白石的交往,也被後人稱現代的伯牙與鍾子期。老舍的兒子舒乙說,老舍是個通才,是大學者,在文學界,他最畫。上世紀30年代早期,還在書的老舍就已發現了齊白石。了獲得齊白石的作品,老舍通過作家許地山,收藏到了齊白石的第一張畫《雛雞出籠圖》。舒乙說,這是老舍第一次花錢買畫。從此,老舍成齊白石作品的崇拜者和愛好者。而老舍與齊白石友情最好的見證無疑是《燈火淒迷更宜秋》與《蛙聲十里出山泉》。當時在求畫的信上,老舍用紅毛筆書寫了:初白的「蛙聲十里出山泉」和趙秋谷的「淒迷燈火更宜秋」的註解,對上述詩句的作畫構思給出了明確的設計方案。齊白石得到這樣的求畫信之後,經過認思考和反覆琢磨,非常出色地完成了美術創作,轟動整個美術界。當時《蛙聲十里出山泉》還被印成了郵票發行。

說到交朋友,人們總會想起一句話:「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桃園三結義」當然說的是劉、關、張弟兄三人一個頭磕在地上跟親哥兒們是一樣的,後人敬仰。而隋唐時期瓦崗山(或者賈家樓)四十六友一個頭磕在地,到後來了各自的利益,卻兄弟相殘。因在同歸大唐陣營之前,很多人都是死我活的對頭,甚至有些人根本就是虛構的身份。

從前交友慢,能分散精力的事情也不多,許多朋友一交就是一輩子。跟如今所有朋友都在手機裡不同,人們見面還是會好好地互相交談。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你的人。這種“了解”在異性、同性之間都是非常稀罕,所以才彌足珍貴。

在現世的對話中,我們常常會說或者聽到類似「你懂的!」這種內涵極其富的話,說的人覺得對方會,聽的人認自己應該會。但是,有多少種「」只是一種假象又有多少種「」可以匹敵高山流水、羊左之交?更多的時候還是「點讚」之交吧!

對這種
「點讚之交」不知可有了解?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各種「圈」應運而生,同時也催生了各種網絡現象、網絡辭彙,「點讚」便是其中之一。一種網絡語言,最初起源於各大社交網絡,表示對某個內容的贊同、喜歡和支持。

如今在微信、微博、貼QQ空間等社交軟件或網頁中,設計者都加入了「讚」的功能,以及點閱數量多寡。被「讚」的數量,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氣,或者被關注的程度如何。現今「點讚」已從虛擬的網絡,潛移默化地融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若從來不給「點讚」,那就乾脆不要看了。不是一個喜歡刷存在感的人,更不想成朋友圈裏的「讚士」,真是─點讚之交淡如水,點讚之交又貴如油!

                              
*幻羽*

 

上一篇:禪意人生

下一篇:※彈一曲溫潤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