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5 23:00:29Tellme

愛之緣 湯少藩的回憶錄



他,他是真的走了。或許真的是來不及,這場「愛之緣」新書發表會,似乎慢了三個月吧?
 
當時的構思和今日的新書,有了架構上的差別存在,但是不管如何,今天它終於新書發表,或許應該是湯爸離開後再一次的追思吧!
 
三點未到,新講堂內已經坐無虛席。或許你會有一種錯覺,湯爸真的走了嗎?他真的離開了大家嗎?真的?
 
這一本「愛之緣」是慈濟筆耕前輩陳美羿老師,用心用力之下以最短的時間,最完整的資料收集整理下完成。
 
湯爸留給大家的是什麼?
 
個人的回憶錄?創作的文稿、影音圖像和各項活動的活動檔案?每個人的感覺不一樣,認識認知也都不一樣。
  
時至今日個人還是這麼說,……一直沒有留意過身旁的這位長者,直到「愛在屏東」播出,才驚覺到不時背著攝影機和相機在身旁出現的長者,就是後來大家尊稱湯爸的湯少藩師兄。……若說末學留意過湯爸,清楚他參與慈濟的種種……,事實上沒有!但他老人家總是讓我驚訝連連。他不懂什麼是ㄅㄆㄇ,也不懂得倉頡輸入,只用一塊方寸的寫字板做輸入,就完成許多精美完整的文書檔案。
 
當年輕的志工還在職場奮鬥的上班日,湯爸已經在第一時間出現在活動或災難現場紀錄當下的種種;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八八水患……屏東第一位出現在現場的人文真善美志工,都是高齡的湯爸。他勇於承擔樂於配合,他理解年輕人的困難,因此總是跑在第一,紀錄著當下。湯爸總是以身教鼓勵著年輕志工勇於承擔。
 
每每思緒觸及人文真善美,胸臆總是充塞著湯爸剛毅用心付出的身影。
 
新書發表會上,她的孫女說,爺爺是正面的人,那份愛的力量,做為他的子孫會將這份愛蔓延,沒有終點。這樣的人品典範自己提筆撰寫的回憶錄,真的是一份可為後輩學習的傳家寶。
 
湯爸將走之前,老人家曾想出一本書,清楚明白紀錄這將近二十年當中,與人文真善美伙伴們相處及一起付出的種種,只是時間不等人,他走了。當時個人曾在群組上發出「徵集令」希望伙伴們,每個人寫一篇對湯爸的追思或懷思。
 
每個人與湯爸的接觸深淺不同,每個人的文字表達能力也不同,對湯爸的觀察與理解也不同。但是,今天此書的出版相信每個人閱讀之後,那個看似清楚卻又模糊的印像會更加的明朗清晰。
 
人文典範之所以稱為典範,總是有他的「楣角」所在。陳美羿在序文中談到,湯爸的學佛態度……聽得懂也要做得到,做不到,聽再多也沒用。湯爸說:「《無量義經》有幾句話很好:『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我就是要守之不動。」他交代光蓮師姊,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把我的大體捐給慈濟,我的心願就了了。……把我送交花蓮以後,你就不要管了。怎麼處理是醫學院的事,問都不要問,不要增加人家負擔。
 
做慈濟不就學佛嗎?學佛最終不正是要學得放下嗎?湯爸他放下了。
 
站在人生的終點,沒有恐懼只有面對;沒有牽掛,只有安心;沒有遺憾,只有滿足。
 
這就是湯爸人文典範的「楣角」所在。
 
一場彷彿追思湯爸的新書發表會,在大家同心祈禱天下無災難中圓滿。你心中湯爸的身影更為清晰了嗎?答案若不相當的肯定,那就請回這一本「愛之緣」風簷展書細讀,除了更明白湯爸,相信對人生前途的邁進會更有相當的助益的。(2017.04.15夜)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