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5 10:49:50荷塘詩韻 二

一枝一葉總關情 作者: 川雪 ( 轉)

一枝一葉總關情                                      

——詠竹古詩詞賞析

作者: 川雪

 中國被西方學者視為“東方竹子文明”的故鄉。中華竹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是詩的國度,詠物詩中的詠竹詩更是獨具特色,詩與竹的精美結合,尤是中華竹文化的燦爛篇章。竹林是詩歌的源泉,許多著名詩人均熱愛竹林,承受竹林的恩澤,寫下豐富多彩的詠竹詩,流傳我國詩壇。還有以竹為名的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唐代的竹溪六逸等著名文化名流。松、竹、梅素稱“歲寒三友”,梅、蘭、竹、菊,並稱“花中四君子”。

 古往今來,竹子曾被多少詩人、畫家所稱頌,它不但四季蒼翠,而且枝幹挺拔,有寧折不屈之慨。古語曰:“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毀其節”,用以讚譽人的氣節。作為“歲寒三友”之一的竹子,在寫冬天的古詩詞意象中,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那挺拔淩雲、堅貞不阿、剛直有節的操守和特質,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讚賞。

 中國古人之愛竹,最著名的大概是“書聖”王羲之之子王徽之。據《世說新語》所記:“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吟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唐代詩人王維有一首題為《春日與裴迪過新昌裡訪呂逸人不遇》的詩,前四句是: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

這最後一句說的就是王子猷。《世說新語》另有一條記載說,王子猷某日出行經過吳中,看到一戶士大夫家種有好竹,於是逕自闖了進去,旁若無人地欣賞起來。主人素知王子猷愛竹,早已灑掃預備款待,不想王子猷賞竹完畢,竟招呼也不打就要揚長而去。主人也不含糊,當即命家人關好院門,執意留客。本就落拓不羈的王子猷對主人的這一招很是欣賞,就留下做客,盡歡而去。王維化用此典說“看竹何須問主人”,正是表達對修竹的純粹的審美,其重要性遠在世俗的人事關係之上。

 對此,北宋大史學家司馬光寫詩贊道:

吾愛王子猷,借齋也種竹。一日不可無,瀟灑常目。雪霜徒自白,柯葉不改綠。殊勝石季倫,珊瑚滿金穀。(《種竹齋》)

 詩中讚揚了王子猷“一日不可無竹”的瀟灑,讚美竹葉淩雪霜不改綠色的堅貞。最後一句借西晉豪富石崇的珊瑚樹作對比,表達傲雪之竹的高雅脫俗。    

 南宋理學家朱熹身體力行,親自種竹南窗外,他的《新竹》詩雲:

春雷殷岩際,幽草齊發生。

我種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獲幽林賞,端居無俗情。

“我種南窗竹”,讓人想起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而其境界又不盡相同。種豆本為果腹,種竹則為怡情。看著自己親手栽下的竹子發芽抽萌,詩人體會到的是自然的厚德載物與泥土的芬芳活力,俗情怎不為之一掃而空!

 宋代大文豪蘇軾酷愛竹子,寫有一首詠竹的名詩《於潛僧綠筠軒》: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從詩題和詩的內容來看,于潛僧居的綠筠軒,栽種著一大片清幽的猗猗綠竹,讓人神往。詩裡,詩人忽出奇想,以吃肉和看竹作為對照進行議論。“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肥和雅兩者不可兼得,衡量下來,寧可使食無肉而瘦,不可使居無竹而俗;原因是人瘦可肥,人俗難醫。旁人(俗士)如果對此不解,笑問此言:“似俗還似癡?”那末請問,如果面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於潛僧名孜,字慧覺,出家于于潛縣南首的豐國鄉寂照寺,寺裡有綠筠軒,遍栽綠竹。蘇軾的這首詩,既不寫綠竹之美,也不寫游軒之樂,而是淩空落筆,生髮高論;而於潛僧及其綠筠軒的高雅出塵,於此不難想見。也體現出“未出土時便有節,及淩雲處尚虛心”的竹子與蘇東坡虛而有節、疏疏淡淡、不慕榮華、不爭豔麗、不媚不諂的情操相契合。難怪蘇東坡有“君子比德于竹”之言,有詠竹的“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之歎,有王徽之觀竹“不可一日無此君”之癮。

 竹之性剛柔並濟,清正有節,淩寒不凋,遇風不折,兼懷傲骨虛心,其品格之超卓,舉凡世間草木,實無出其右者。君子愛竹,正是心儀它絕倫無匹的格調。作為“歲寒三友”,梅代表“傲”的精神,松代表“堅”的精神,竹則代表“韌”的精神,在磨難繼踵、痛苦躡跡的人間,它們都自圓而為一種生命的境界。

 在詠竹詩中,有的讚美竹子的挺直,如宋代詩人韋驤的《詠竹》:“此君堅直本天然,豈學妖花豔主軒。”有的讚美它的節操,如唐代詩人元稹的《新竹》:“新篁才解籜,寒色已青蔥。冉冉偏凝粉,蕭蕭漸引風。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叢。惟有團團節,堅貞大小同。”有的讚美它耐寒,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庭竹》:“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有的讚美它的虛心,如元代詩人曼碩的《雪竹初霽圖》:“已舊尚離破,連朝被壓欺。虛心與真節,惟有太陽知。”清代詩人汪士慎的《盆竹》:“有節不干雲,虛心抱幽獨。”唐代詩人岑參的《范公叢竹歌》,讚美竹子的守節、虛心、抗寒:“守節偏淩禦史霜,虛心願比郎官筆。君莫愛南山松樹枝,竹色四時也不移。寒天草木黃落盡,猶自青青君始知。”

 北宋詩人宋祁的《竹》,將竹的修、直、節、空融為一體:

  修修梢出類,辭卑不肯叢。

  有節天容直,無心道與空。

  第一句寫竹修長挺拔,出類拔萃。第二句寫竹的挺直孤傲,每枝都獨立不成群的性格。“辭卑”,拒絕低頭,與後句“有節天容直”呼應。“節”,有氣節。由於竹的氣節高尚,上天也容許它直立向上。最後一句寫竹的虛心,對竹發出了由衷的讚歎。

  安徽當塗縣北有座慈姥山,積石俯江,岸壁峻絕,風濤洶湧。其山產竹,圓體疏節,堪為簫管,聲中音律。唐代大詩人李白寫有《慈姥竹》表示讚美:

         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                                                    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                                                   龍吟曾未聽,鳳曲吹應好。                                                                                            不學蒲柳凋,貞心常自保。

 詩的意思是:滿山的竹枝在石縫中頑強生長,把整個江島輝映得鬱鬱蔥蔥。翠綠的竹葉把自己的身影重重疊在碧綠的江水上,秋風吹來,寒意在竹枝的吟唱中繚繞。我沒有聽過龍吟的聲音,但是此竹簫發出的聲音的確比鳳凰的歌聲要好。做人啊,別像蒲草弱柳,一遇秋風就枯凋,要像這慈姥竹,迎風挺立,虛心貞潔,自強自尊。詩人托物言志,表明自己“貞心常自保”的高潔情懷。

 再看唐代詩人孫峴的《送鐘元外賦竹》:

         萬物中瀟灑,修篁獨逸群。

     貞姿曾冒雪,高節欲淩雲。

     細韻風初發,濃煙日正熏。

     因題偏惜別,不可暫無君。

 詩中不僅寫出了竹子外形的清秀灑脫,也寫出了其性情的飄逸超然。讚美竹枝勁抜,神清骨瘦;竹葉青翠,經冬不凋;竹節堅韌,遇風不折;竹影婆娑,清秀中透著幾分瀟灑。表現了詩人對竹的喜愛與依戀。

 北宋詩人王安石的《與舍弟華藏院忞君亭詠竹》別具一格:

         一逕森然四座涼,殘陰餘韻去何長。

     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

         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

     煩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倫學鳳凰。

 王安石在青年時代就是一位愛竹、栽竹的詩人。幼年隨父王益在江南各竹區度過;任官職後,在南方各地巡視,每見竹林,往往吟詩,因此寫出不少詠竹詩。這首詠竹詩將詩人百折不撓的氣概與宏偉博大的抱負躍然紙面。

 “一逕森然四座涼,殘陰餘韻去何長”,一條小路,四座涼亭,竹影風韻,興味深長。“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人們喜愛竹直而有節,生來清瘦,更贊其越老越剛。這實際是詩人自許。“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竹與野草一起承受雨露滋潤,卻與松柏一起耐得冰霜。“煩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倫學鳳凰”,關鍵是在這最後一句,詩人與弟弟一起坐在竹林亭下消遣,一番感歎之後,告訴他弟弟,要珍惜竹,不只是享受美景,更不要亂砍,要物盡其用,讓他發揮作用。

 這裡有個典故:伶倫是黃帝時代的音樂家,他發明了笙,並且用笙演奏鳳凰的聲音。把竹送給伶倫,以學鳳鳴,比喻要珍惜人才,要讓人才不僅徒有其表,更要讓他發揮其真實的才幹。

 歷代文人的詠竹詩,多是讚美竹的風骨,王安石詠竹,卻多了一層意思,要惜才!

 再看南宋詩人陸游的《雲溪觀竹戲書二絕句》:

   氣蓋冰霜勁有餘,江邊見此列仙臒。

     清寒直入人肌骨,一點塵埃住得無。

  

  溪光竹色兩相宜,行到溪橋竹更奇。

     對此莫論無肉瘦,閉門可忍十年饑。

 詩的意思是:竹子的氣勢蓋過冰雪還有餘,我在江邊見到了它如列仙班的清瘦身影。清寒都鑽入人的骨骼之中,而竹子上一點塵埃也沒有,還是那麼美麗。溪水的反光與竹子的翠色相得益彰,走到溪橋邊時竹子的美更加奇麗。面對著這美麗的竹子不要說不吃肉而變瘦,就算關著門餓十年也能忍受。

 全篇都在讚美冬天竹子的美麗,結尾套用蘇東坡論竹名句,表現了詩人對竹子的極端喜愛之情。

 清代被稱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一生酷愛畫竹、寫竹。他寫的詠竹詩意境雋永,蘊含著很強的哲理性。他晚年時畫了一幅《竹石圖》,圖中一瘦石兀然而立,幾竿修竹傍石而生,竹身清秀挺拔,竹葉疏密錯落,全幅畫雖不著色,卻使人感到青翠的秀色和超然的風韻。畫家自己為這幅畫題詩道:

         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

     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詩人一生畫竹、寫竹四十餘年,回顧自己的創作經歷,感慨良深。“畫到生時是熟時”,正是詩人藝術生活的哲理總結,它表現出詩人不懈追求至美藝術的精神。詩中“日寫”、“夜思”闡明了寫作要勤寫多思的道理。“削”“留”則啟發我們寫文章應刪繁就簡,使之脈絡清晰;“生”“熟”兩詞啟示我們文章要新穎別致,不落俗套,才會成會好文章。他曾對友人說,畫竹要經歷三個階段,達到三種境界。一是“眼中有竹”,二是“胸有成竹”,三是“胸無成竹”,這也許是對他創作理念的最好詮釋。

 詩人一生畫竹、寫竹,熱情讚美竹子寧折不彎的精神。而竹子的堅定、挺拔、蒼勁,又恰是詩人自身人格的寫照。正如他在《竹石》一詩中所寫的那樣: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詩人一生正直不阿,所以他筆下的竹子顯得堅定、挺拔、蒼勁。竹子這種寧折不彎的精神,又是詩人“清為官、勤為民”的亮節志向的生動寫照,表現了詩人堅強不屈的豪邁氣概。

 鄭板橋一生坎坷,50歲才入仕途,先後在山東範縣、濰縣當過十二年知縣,在做下層地方官時,為官清正,這期間的詠竹詩可以反映出他的“為官之道”。如他在《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詩中寫道: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縣衙蕭蕭的竹聲,使他想到了民間的疾苦和為官作吏者的責任。他對百姓生活中一枝一葉的小事都十分關切,表現了詩人對百姓的深情,實在難能可貴。此詩借畫竹陳民情,將以往詠竹詩中風流雅士的孤芳自賞蕩滌殆盡,極大地開拓了詠竹詩的審美空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d481e60102y4oe.html

 

上一篇: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下一篇:印尼齋戒月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
(悄悄話) 2019-01-15 17: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