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8 09:08:08柳藏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文/蘭若精舍.柳藏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是梵文中「大智慧波羅蜜多」的音譯,意為「大智慧的般若波羅蜜」,在佛教中是指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的波羅蜜,即覺悟的境界)的最高境界。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亦稱摩訶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摩訶言「大」;般若言「慧」;波羅蜜多即波羅密,言「到彼岸」、「度(渡)」或「菩薩至上法」。

有一些《心經》結尾,還會加一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的意思是「大」,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羅蜜是到彼岸之意,全句意譯為「大智慧到彼岸」,要用《心經》的大智慧到彼岸。因此有人會寫「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來頂禮,跟日蓮宗禮拜《妙法蓮華經》這幾個字,有異曲同工之妙,變成類似經咒之意。

「般若波羅蜜多」直譯為「以佛法的智慧到達解脫的彼岸」,代表由文字聞修而親證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輪迴苦海,到達不生不滅的究竟解脫的境界。複次加「大(摩訶)」表其廣博無上。

般若波羅蜜多:般若直譯為「慧」,波羅蜜多又譯「波羅蜜」「波羅密」,直譯爲「到彼岸」「事究竟」「度無極」。波羅蜜多是菩薩成就無上究竟菩提的根本資糧,「般若波羅蜜多」為其中一種,是徹知空性,了達無我的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本無『經』字,在古代的經錄中題作《般若波羅蜜神呪》或《摩訶般若波羅蜜神呪》。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大乘佛教表達空性和般若波羅蜜觀點的經典,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心經》。

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蜜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

本經是《大品般若經》的別生經,取自〈習應品〉和〈勸持品〉,乃《大般若經》的精要,無序分與流通分。與《金剛經》並為通行最廣的般若經,地位重要,曾被稱作《經王》。藏密以此經典為般若佛母,為般若波羅蜜形象化的本尊。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名,整段話的概略意思是「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而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般若波羅蜜多 」即為「圓滿究竟、全面地、徹底地理解宇宙真實與原理的智慧」。

《般若波羅蜜真言》:「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揭諦」,去、行、至也。「波羅」,彼岸也。「僧」,眾也。「薩婆訶」,成就也。大概可漢譯如下:「去吧!去吧!去彼岸吧!眾人一起去彼岸吧!菩提成就吧!」有時會在開始時先念「唵」或「答地夜他」(即說咒曰)。

敦煌遺書中此經稱為《般若多心經》或《多心經》。以前的學者大都視「多」為衍字,或把「多心經」當成一種拙劣的縮略。

不過,福井文雅在考察歷代經錄、初唐碑銘及敦煌遺書後,發現《多心經》這一稱呼於玄奘在世時已出現,並於唐代廣泛流傳,其使用頻率超過《心經》這稱呼。他指出「多」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略稱,為和密教的《咒心經》(不空羂索神咒心經、不空羂索咒心經)作區別,故稱《多心經》。

漢傳佛教中《心經》常見的版本為玄奘譯本,共260個字,其經文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直明「第一義諦」,集中展現了般若學的精髓,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之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即出自該部經文,闡明五陰(色受想行識)乃至十八界萬法,與諸法空相(沒有獨立、常存不變的自性)實乃不一不異之中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玄奘法師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柳藏經于蘭若精舍2024/5/7)

上一篇:世人多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