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9 15:37:19deepmind

廣論消文147 由是則成,最極拔除諸惡根本,亦非諸業全無果報。

廣論消文147   P1479-1485  

若能盡淨有力之業,云何經說唯除先業所有異熟。謂感盲等異熟之時,現在對治難以淨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則易遮止。密意於此,故如上說,無有過失。

如果四力懺悔能完全淨除一切罪業,為什麼大般若經上又說,「先前造業已感異熟果的除外」呢?回答:如果惡業已經感果,譬如像出生時就眼盲等業報一旦成熟,這時再去對治,也不能改變眼盲現狀。假如在因位階段,尚未感果之前,就容易由懺悔對治而遮止。經上所說的密意就在這裡,因此,上面的說法並沒有矛盾、過失。

日常法師開示

既然像上面所說的,經過了四力懺悔一定能夠懺除乾淨,為什麼經上又說先前造的業所感得的異熟是例外呢?大師解釋說,業如果已經感果了,比如眼睛瞎了,這時再去對治的話,那就不可能淨除了。懺悔對治必須在因位還沒有感果的時候,就容易遮止,經中所說是指這一點而言,所以並沒有錯。

這裡我們停下來想一想,我們無始以來造了多少罪,現在若不懺悔,等到感果就來不及了,比如我們眼睛瞎了,要看是不可能的,耳朵聾了要聽聞也不可能,這還是生在人中,或者雖然生於人道卻遇不到佛法,那也是感得的果了。所以不要等到墮落三惡道,這一點我們要特別警愓,了解了以後隨分隨力從淨罪集資兩方面去下手。

《分別熾然論》云,「設作是云,若諸惡罪至極永盡,云何說除先業異熟耶。意謂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顛跛及啞聾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說。

《分別熾然論》中  :「既然連所有罪大惡極的重業,最後都能透由四力對治懺除清淨,為什麼又說須排除先前的業,感得異熟果的情況呢?先業異熟的意思,是指先前所造之業感得異熟果,而感果受生成為眼盲、獨眼、肢體殘缺、聾啞等體性的因位以及果報,這是自身的因果領受此業報,所以這樣說。

何以故,以諸業果,若已轉成異熟位體,非有功能,令其遍盡。若因位思,正造作者,獲得所餘思差別力,能令永盡。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些業果的自性,已經由因位轉成異熟位的體性,即使以四力對治,也已無法產生功效,將惡業除盡。假定它還在因位,尚未感果的階段,或者是正在起意、正在造作;由於經過對治,或是依著正法,當下生起和造惡時完全相反的思惟,正好是能對治惡業的,那就有機會徹底地將它淨除乾淨。

猶如開示指鬘,未生怨,娑迦,殺父及無憂等。設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殺母等,若已生起所餘善思,何故其業未得永盡,生無間耶。

例如經典中記載,殺九百九十九人的指鬘、弒父的阿闍世王、弒母的娑ㄇㄛˊ迦、暴虐無憂王-阿育王等公案,都是靠著佛陀開示的教法來對治,最終罪淨仍能證道的故事。如果有人問,未生怨王(即弒父的阿闍世王),以及弒母的娑迦等造作惡業後,若依著佛陀教法,後來生起善念,並積極懺悔,為什麼他們的惡業沒有獲得永盡,還是墮入無間地獄呢?

是為令於所有業果,發信解故,現示感生諸無間等,非是未能,無餘永盡所有諸業。如擊綵球,隨擊而躍,生彼即脫,雖那洛迦火燄等事,亦未能觸。由是則成,最極拔除諸惡根本,亦非諸業全無果報。

回答:他們臨終仍示現感生無間地獄,並非懺悔力無法懺盡所有惡業,而是為了讓後來的修行者,相信業果不虛的道理,並產生定解。更何況他們投生地獄的情況就像球落地,一下去觸地馬上就彈回來了。阿闍世王等雖然受生地獄,但瞬間就脫離了,根本連地獄火燄也未觸及。這種示現是讓我們了解,透過四力懺悔對治,是拔除惡業根本的最殊勝法門,而不是在否定因果作用。」

日常法師開示

大師再引《分別熾然論》來說明,論中說:比如眼睛瞎了,或者只有一隻眼睛,或者腳有問題,行動不方便,乃至於啞了、聾了,因果的本質就是業感緣起,一旦感了果,就是這樣了。造了異熟的因一定會感異熟的果,除非你懺悔,否則感了果以後就這樣,所以一定要在沒有感果之前懺悔。「異熟」就是果的另外一個名詞,以前舊的翻譯叫果報,新的翻譯就叫異熟。已經感果了的就沒辦法改變;假定還在因位當中,或者正在造作中,由於了解了正法,「獲得所餘思差別力」,生起與造作此惡完全相反的想法,正好能夠對治它的,那就能夠完全淨除。就像指鬘、未生怨等人一樣。這裡提到的幾個都是典型的例子,我只說其中的二個。

指鬘就是鴦掘摩羅,他是舍衛國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力士,腦筋又好,後來受了惡師的教唆:「你去殺一千個人,把他們的指頭串起來掛在脖子上,將來就可生梵天。」由於這個因緣,所以稱為「指鬘」。他見人就殺,殺了九百九十九人,還差一個人,有一天他看見他的母親,他想:既然找不到別人,沒辦法只好把母親殺掉。正當他準備殺他母親的時候,因為他宿生的善根,感得佛來攝受他、為他說法,後來他就跟佛出家,並證得了阿羅漢果。雖然證了聖果,但因為他殺了九百九十九人,所以還是要受那個果報。平時大家一聽見鴦掘摩羅就害怕,哪怕是國王也不例外,有一次舍衛國波斯匿王去晉見佛陀,當時鴦掘摩羅已出家證得阿羅漢果了,可是他那殺人的果報現起,所以極端痛苦地呻吟,不過羅漢不會生煩惱;當時王騎在馬上,他聽見鴦掘摩羅的聲音嚇得從馬上掉下來,佛就說:「你不要怕,他已經出家了。」後來有人去看,他還在那裡受苦,這是一個例子。

另一個例子是未生怨,王舍城本來的國王是頻婆娑羅王,他的兒子是阿闍世王,阿闍世王要殺他父親,把他關起來,這是因為受到惡友提婆達多的引誘。提婆達多跟他說:「我去把佛害了,我做新佛,你把你的父親弄死了,你做新的國王。」當然還有其他的因緣,這裡不細講。後來他就把他的父親關起來餓死他,甚至準備要害他的母親,淨土三經當中的《十六觀經》就是這個因緣而啟發的。鴦掘摩羅由於遇見佛而懺悔,阿闍世王則是受到他的弟弟耆婆大醫王的感化而起悔過心,雖然他最後還是墮落,不過卻沒受大苦。這二個人雖然造了非常可怕極其嚴重的惡業,但是在沒感果之前就懺悔,鴦掘摩羅證果了,只是在人間受一點小小的果報;未生怨(阿闍世王)雖然也墮落阿鼻地獄,但卻是「拍球地獄」,像拍球一樣一下去馬上又跳出來,地獄的火完全沒碰到。這一段是說明淨罪的道理而且舉例為證。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