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1 19:20:31Katle and Joe

一套與眾不同的貝多芬交響曲集——淺探 安東尼諾 · 波里希的指揮藝術



一套與眾不同的貝多芬交響曲集——淺探 安東尼諾 · 波里希的指揮藝術

最近在新天新地意外購得一套難得的貝多芬全集,指揮家是名不見經傳的義大利人安東尼諾 · 波里希(Antonino Polizzi),除了CD附冊中的簡介外,網路上根本查不到丁點兒有關他的資料。

當初只是在網路上聽到新天新地老闆貼上的貝九歡樂頌的合唱片段,就驚訝於四重唱部分聲部清晰的分離度,這是從未有的體驗,便立刻去電,幸運購得最後一套。

斷斷續續聆聽了波里希的七號慢板和第九的前三樂章,有了一些粗淺的心得和樂友分享:

首先,我覺得他的指揮風格,相對其他人的演出來說,聲音處理不屬厚重,而是比較輕巧,這樣的聲音善於呈現音樂織體的層次感,聲部的分離度清楚,細節的轉折細膩,缺點上是少了恢宏的氣勢和戲劇性的對比,也許他想表現不一樣的東西。而且很重要的一點,他沒有加油添醋做任何多出來的添飾,換言之,不煽情、乾淨俐落。

第九號的第一樂章,一開始的確讓我不能一下子進入,完全沒有創世( 或創造)起始的陰蘊氣氛和史詩的宏大格局,反而給人輕快愉悅之感。因此我就在想,是不是他要展現的是創生的愉快和喜悅面向?從這角度來解讀,似乎到後來的樂章都一一言之成理了。我自己從音樂得到的推論:他的貝九像是屬於私己內心起伏的貝九,不論生命的創始、奮鬥和回憶(或當下散發的韻味),都是無關大局或外在整體,而是屬於個人內心親密的一些小小的經歷、個人的內在體驗。不是史詩,而是表面上輕描淡寫的抒情詩或散文詩。譬如第三樂章,一開始充滿纖細的憂傷,後頭接著慢慢從中脫出。

整體來說,波里希所詮釋的貝多芬並無濃厚的悲劇意味,而是在眾多大師之間開墾了一方小小的花圃⋯⋯

_______________
附錄:(第九號的CD附冊)
A. 安東尼諾 · 波里希 的指揮藝術
作者:安德烈·博科里奇夫(Andre Boucourechliev)

安東尼諾 · 波里希善於隱藏自己。他在另一張面具下(畢竟,他是威尼斯人),默默研究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好多年之後才真正參入其中,貼合上貝多芬本人的想法。如今,藉著這套九大的版本,他拋開了面具露出他真正的面目、以及他指揮藝術的人格特質(personality)。這使得我們不得不認真看待這位險遭埋沒的藝術家。

說波里希的指揮藝術“忠於貝多芬”,無異於宣佈一條基本的道理。然而,就算波里希的藝術蘊含了對作品完全的忠忱,這樣的表述仍然不免令人費解,並且將我們帶回什麼是“忠於原作”的問題。為了達到忠於原作,我們能夠充分觀察、仔細分析並重現該文本(樂譜)嗎?但是,文本並未道出一切。偉大的複音音樂年代之後,文本逐漸變成需要解碼的謎,因此需求真實不欺的詮釋性研究取徑。而比起別人,貝多芬的音樂文本上所披露的溝壑維度,更需詮釋者加以填補。這幾乎是必須面對的連續不斷的挑戰。波里希大師以充滿靈感的音樂家和小心仔細的調查員這雙重身份來接受這挑戰。

這些交響曲提出的第一個挑戰就是速度。有活力的快板或最緩板實際意味什麼?第七交響曲中的小快板 是什麼意思?畢竟,那是一整頁沉緬於最深沈憂鬱的單一處方。為了回答這些不算新的老問題,我們必須心中保有整體(the whole),將速度設想爲建築的總體(totality),唯有如此,才能將“準確的”音樂速度帶給聽眾,就好像原來的謎團幾乎變得清晰實在起來。為了使聽眾得到快感和滿足,速度是不能加以量化、更是難以擔保不變的。⋯⋯這正是波里希在下述演出中呈現的:英雄的詼諧曲樂章,第九號的慢板/行版樂章和第二號的快板樂章。我們被誘引認為這就是該有的演出方式,根本毋需再回頭想起拍子問題,而僅僅憑藉音樂速度上的調和,就能給予我們完整的充實感。

詮釋者波里希接著要掌握的另外一個特質(或挑戰),是與節奏(rhythm)、重音記號相關而貝多芬愛之甚篤的對位旋律。也就是在這裡,當演出時我們享受到最美妙的時刻,例如第五號告終時的猛力推進,或第七號托斯卡尼尼式的終樂章。請舒服坐下好好體驗一番!

另外一個特點是樂器的平衡。往往在德國管弦樂指揮的“魔”棒下,木管樂器被弦樂部壓倒性的聲音淹沒或消除。但這兒,所有東西都是清楚發亮的,對位法層次清晰,和聲自體飽滿圓渾。

最後,是在所有如歌的和宣敘調的樂段、以及歡樂頌曲調中的歌唱。在優美的人聲曲調背後,波里希展現了周詳(discretion)和節制(modesty)。只要短短一下子的情感加重,整座大廈就會瓦解。這些年輕無名氏的詠唱,就像在宣敘部的弦樂器一樣,被指揮適度節制,慎重地發聲,完美地襯托出神聖性,也就是說,為慶祝自由和歡樂設定了禮拜儀式。這歡樂透過弦樂器勉強可聞的連續低音展現。波里希藉此訴說 “輕聲躡腳地,歡樂降臨了”⋯⋯


..................................
B. 安東尼諾 · 波里希簡介

安東尼諾 · 波里希於1928年出生於義大利的烏迪內(Udine) 。他在年少時被迫中斷學習音樂,到了四十歲才重新復學。他得到威尼斯音樂學院的音樂理論學位,並追隨 Ugo Amendola(1917-1995,義大利作曲家) 學習和聲、對位法和作曲。他與Franco Ferrara(1911-1985,義大利指揮家)的友誼以及Ferrara的長年指導,引領波里希於1980年代進入樂團指揮工作,同時著手進行貝多芬整套交響曲的錄音。

其中第一和第五交響曲於1989年發行CD;第三、第六發行於1990年;第二和第四交響曲發行於1991年;而第七和第八交響曲發行於1992年。以上CD都是由Filmarte Musica發行的。

波里希並具有法律學位,目前住在威尼斯。
_____________
譯者補充:
綜合網路上的資訊,推斷安東尼諾 · 波里希指揮的貝多芬交響曲集共發行了三次。
第一次如上述,由Filmarte Musica 發行;第二次由Harmonia Mundi發行;第三次則是由 Polymnie 出版。